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全球化初见成效:中国劳工薪水牵动英国通胀率

火烧 2006-06-20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中国劳工薪水上升引发英国通胀担忧,英国央行警告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可能推高通胀。中国廉价商品长期抑制通胀,但未来可能面临成本上升压力,影响英国经济。

 中国劳工薪水牵动英国通胀率 
    
--------------------------------------------------------------------------
     
     万维读者网    2006-06-19 14:46:39

      
     据金融时报报道,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6月12日警告说,全球通货膨胀正在推高英国通胀水平,他特别提到了来自中国进口品价格上涨的威胁,理由是中国的劳工成本有上升趋势。他从而认为眼下来自英国国外的威胁比国内的经济问题更重要。
      英国央行行长的警告

      默文·金的讲话透露出来的一个信息,就是中国的劳工成本已经与英国的通货膨胀水平息息相关。

      英国《金融时报》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新近的一篇报导说,作为英国人,我们已经习惯了司空常见的来自中国的便宜进口货。多年来,许多商品的价格一直下降的原因,就是由于它们起的作用。令人最欣赏的统计数据之一,就是如今商店里商品的平均价格并不比1997年高。事实上的情况比这还更好,商品的平均价格要比当年还低了10%,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中国的影响。

      近年来,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便宜进口货的帮助,抑制通货膨胀肯定会更加困难。通货膨胀势必导致大幅提高利率,这意味着相对缓慢的经济成长。英国能成功的维持非通货膨胀的经济成长,中国扮演了一个很关键的角色。

      现在这种日子是不是快要结束了呢?上周,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在他重要的演讲里就提出了这个忧虑。这位行长警告未来的日子将不会再是平平稳稳的,他说:“即使在中国,尽管制造业正在不断壮大而且劳动力资源也非常充足,一些指标仍然显示出口商品价格面临着上升压力。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进口品的价格会上涨,成为能源成本上升之外的另一个诱因。”

      这位行长没有指出英国的利率应该朝哪个方向调整,但他的语气表明,他对进口价格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日益感到担忧。他在发出上述强硬的输入性通货膨胀警告之际,英国的5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刚刚公布,该指数折算成年率上升了0.5个百分点至3%,是自9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如果这种输入性通货膨胀是真的,那么它会带动一些重大的变化,触及的将不仅仅是英国的通货膨胀和利率,还有更广泛的影响。因为,如果以中国目前如此巨大的劳工成本优势,尚且不能维持住低的出口品价格,那么,整个世界都会接近大范围通货膨胀的边缘。至于中国,他们的竞争优势可能在迅速消失,甚至比专家预测的还快,这使得他们能否具有在今后长期征服世界的能力,也会受到质疑。

      当前,有两件事显然在发生。其一就是英国的进口品价格在升高,于去年同期相比,2-4月期间的价格上涨5.9%。主要原因是原油价格,但是,就算把油价和所谓的误差率除去,涨幅也达到了3.2%。

      其二就是中国大城市正承受着提高人工成本的巨大压力,特别是上海和北京。在中国,通货膨胀仍然十分低,但是,已经开始渐渐向上攀升。

      所以,英国央行行长把两件事加在一起,得出结论说,中国人支出的上涨正在提高英国进口价格是否对呢?

      中国进口品的持久良性影响

      史密斯的报导认为,虽然,默文·金是一位如此精明的人,但是,并非人们都会没被他这种说法说服。

      根据数据库公司CEIC的数据,中国的出口价格并没有在上升。4月间,中国人的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比一年前低了4%。

      不幸的是,英国没有来自中国进口商品价格的单独数据。但是,美国有。依据他们于几天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上个月的进口价格比一年前低了1.3%。鉴于当前美元疲软的状况,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价格似乎并没有下跌,而向英国出口的则在上升。

      其中有一小小的波折。在知名的“胸罩战争”中,欧盟贸易专员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处理服装进口限额的鲁莽手法,很有可能暂时性的抬高了服装类商品价格。但是,从基本上来讲,中国影响对商品价格带来良性变化会在长期继续下去。如果有越多的生产工作从高成本国家移至中国,这种影响就会持续得更久。

      在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PC)的关于5月份通货膨胀的报告里,正确地指出:“在今后3年里,中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的低价进口商品应该继续对进口价格上涨施加下跌的压力。”

      英国央行政策目标应是汇率

      史密斯的报导指出,不过,英国央行行长对进口价格的担忧,确实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既然英国银行对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通货膨胀无能为力,也无法阻挡全球能源价格升高的势头,所以,与其强调一个会严重受到进口价格(消费者价格指数,或者CPI)影响的通货膨胀政策,是不是不如专注英国国内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呢?

      英国学者西蒙·温-刘易斯(Simon Wren-Lewis)以及同事提阿娜·科萨诺娃(Tatiana Kirsanova)和肯比尔·雷斯(Campbell Leith)在将于6月19日在《经济周刊》(Economic Journal)上发布的《中行目标应是消费者价格还是汇率?》(Should Central Banks Target Consumer Prices or the Exchange Rate?)一文,详细地阐述了这个主张。之所以其中提出汇率,是因为,它和来自中国的影响,是过去10年里维持较低膨胀率的主要原因。

      文章的作者认为,把目标转到产出-价格通货膨胀上,也就是英国公司产品价格的上涨率上,有两个理由:一是,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目标可能有内生的不稳定性,因为通过汇率,来自利率改变的反馈会影响到通货膨胀率;二是,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本是由生产商而不是消费者负担,所以,一个将目标定在生产商们身上,效果会更好。

      这几位经济学家否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汇率目标,但是说,英国银行决策时也应该考虑到如今英镑超值的情况,也就是英镑实际价值和“公平”或者基准价值之间的差距。

      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不会改变他们控制通货膨胀的方式(或者,会听财政部的指唤),但是,上面提到的,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997年5月英国财政大臣公布金融服务业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将银行监管职能从英格兰银行分离出来,也就是从1997年起,英国央行终于获得独立制定利率政策的权力。就在英国银行独立进入第10个年头的时刻,人们也对它的运作方式提出一些疑问。虽然,一段时间以来,物价对消费者十分有好处,但是,是否因此以牺牲了英国经济的生产力为代价呢?近10年来,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造成英国工业和生产制造业发展困难,越来越依靠国外进口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如今,面对坚挺的英镑,首当其冲承担抑制通货膨胀的负担的是生产商们。

      就目前来看,所有通货膨胀的政策都指着同一个方向。消费品价格指数的通货膨胀上个月从2%上升至2.2%,零售价格通货膨胀从2.6%上升至3%,而“核心”的产出-价格通货膨胀从2.2%上升至2.4%。这并不意味着基准利率会上升,特别是在当前劳工薪水成长仍然还十分软弱之时。不过,这可能意味着下一步态势多半会是上升。
    

相关文章

  • 怀念毛时代——“下岗工人”的命相、怨怼与生活
  • 脱根:城乡夹缝间的新生代农民工
  • “潜伏”在工厂的日子
  • 英雄无语--当年意气风发的知青、战士和工人如今沦为社会底层
  • “小心灭口”的黑社会式恐吓底气何来?
  • 取缔城管,给弱势群体生存的权利和尊严!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尊严”和“伟大品格”的部分论述
  • “开胸验肺”呼唤为人民服务宗旨回归!
  • 下岗职工泣血请求--在建国60周年之际得到“特赦”
  • 中石油工人发言集
  • 一份不拟演讲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
  • 新自由主义不死 老百姓苦难未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