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日本政府文献:七十年代初的中国如何对待环境污染

火烧 2015-03-04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日本1972年经济报告提及中国七十年代环保举措,强调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推动绿色发展,展现预防为主与资源循环利用理念。

  日本内阁府经济企画厅在1972年发表的年度经济报告(白皮书)中,专门辟出了一节,介绍当时的中国政府是如何高度重视环保的,同时介绍了中国的思路和做法。

  ※  ※  ※  ※  ※

  《1972年度世界经济报告 - 正在强化人类福祉的世界经济》

  第4章 共产主义国家--

  苏联和东欧:发展充实的消费生活

  中国:重视精神面

  2. 重视精神面的中国

  (1)GNP低估了中国

  (2)致力于消除社会差别

  (3)发展社会保障制度

  (4)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的公害对策

  (5)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激励机制

 

  中国的对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排斥、注重勤俭物用和人的发展的取向,也表现在了其公害对策上。我们来看1970年每平方公里的大城市人口密度,上海市是1865人,天津市1070人,北京市425人,这些和東京都的5328人及大阪市的4110人比起来,要低出很多。北京作为绿色的都城,不比古时候逊色。中国政府在规划全国绿化的时候,甚至提出了建造若干条一千至二千公里长的防护林带,这样的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目的是要在广袤的国土上筑起绿色的长城。从这些,可以观察到其公害对策的取向,并不是那种马后炮式的事后应付,而是带有预防为主的性格,并且,是以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为出发点,清除工业废弃物带来的公害。就是说,中国对待工业废弃物,采取的不是简单地防其变成公害的消极态度,而是采取了变废为宝的积极态度。

  这样的尝试正在全国普及,较突出的如北京石化总厂和大庆油田那样的新兴工业企业,已经建起了许多利用大型炼油厂排出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滓)做原料、进行综合加工的小型化工厂和轻工企业。这种“综合利用”不仅在新兴的工业地区展开,“文化大革命”以来,在老工业城市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以上海市为例,1968年在市革命委员会下设置了负责综合利用“三废”的机构,强调全局利益,要求为了避免环境污染,哪怕不得不使用成本较高的原料,也在所不惜。此外,在建造三废回收装置时,政府批评那种等待国家援助的懒汉思维,要求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我们从这里也能看到自力更生的思路

  第4-4表 上海市处理“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滓)获得的回收物数量

1425385771288.gif

  ※  ※  ※  ※  ※

  年次世界経済報告 - 福祉志向強まる世界経済

  1972年12月5日

  日本内閣府経済企画庁

  --------------------------------------------

  第2部 世界の福祉問題

  第4章 共産主義国 ― 消費生活の充実を進めるソ連·東欧と精神面を重視する中国

  http://www5.cao.go.jp/keizai3/sekaikeizaiwp/wp-we72/wp-we72-01403.html#sb1.4.3.1

相关文章

  • 梦篱笙箫:《穹顶之下》的美国阴影
  • 辽阳先生:柴静到底在说什么?
  • 任评说:评果壳网柴粉为柴片数据造假的辩护
  • 顽石:崔永元PK柴静
  • 蓝羽:“穹顶之下”;是魏征的犯颜直谏还是秦桧的心怀叵测?
  • 从《穹顶之下》的油气数据造假说起
  • 北部湾的风:关注环保可敬,搭售私货可笑
  • 讲一个雾霾重重的故事——《穹顶之下》未能完成的叙述
  • 柴静是在编故事,还是在拍科教片?
  • 《穹顶之下》数据造假汇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