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中国经济或已进入投资性滞胀

火烧 2009-07-16 00:00:00 时代观察 1036
文章分析中国经济面临投资性滞胀,指出超额货币流入资产市场导致资产泡沫,同时高通胀驱动高成长与高失业,需关注货币发行与市场吸纳关系。

金岩石:中国经济或已进入投资性滞胀

来源:新华网  
 
 
    上海证券报报道 世界银行最新的预测是:经济还有下行风险,未来走势不容乐观。股市为何会又强势上升呢?业内多数人的观点是:因为全球经济都“不差钱”,通货膨胀表现为资产价格膨胀。货币发多了,这是不争的事实;用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通货膨胀浮出水面之后,资产价格膨胀是否会消失呢?

    经济学界最负盛名的华裔经济学家邹至庄教授在他的博客中,用货币学派的公式(Mv=PY)解读中国的通货膨胀,说明从超额货币发行到通货膨胀浮现有2-3年的时间滞后,如果在这2-3年中,实际产出由于超额货币的刺激而提高了,超额货币就会自行消化在新增产出之中。这个公式支持了凯恩斯的适度通胀理论,也提出了“适度”的衡量标准,即预期的实际产出。如果把8%的增长目标设定为预期产出的下限,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12%设定为上限,广义货币(M2)的适度增长区间应为8-12%。即使再把政府投资也设定为预期产出,连续数月25%以上的货币增长也超过了“适度”的标准,结论是:通货膨胀已经事实上存在了。

    超额货币流入商品交易市场,特别是流向消费物价指数“篮子”里的商品,必然引发令人担忧的恶性通货膨胀。但是在现代宏观经济中,超额货币还有另外两个流向:一是流入国际商品市场,二是流入资产交易市场。

    流入国际市场的货币不仅不会引发国内通货膨胀,反而会置换实体经济的商品或生产资料进入本土经济,等于增加了本土经济的实际产出。所以,每流出一个货币单位就能消化两个单位的超额货币。从这个角度看货币输出,超额货币和预期产出之间就增加了一个新变量。流入资产交易市场的货币会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但资产溢价通常不会被视为通货膨胀,反而会放大财富效应,使超额货币消化在资产价格膨胀之中。资产溢价越高,对超额货币的吸收量就越大,资产泡沫就成为投资人挥之不去的身影。从这个角度看投资品市场,超额货币和预期产出之间也增加了一个新变量。

    在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公式中加入上述两个新变量,就解读了国际化和证券化的内在驱动,说明通货膨胀可以“潜伏”在国际市场和投资市场之中。目前中国经济的“特色”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三高”:高通胀驱动高成长解决高失业。上世纪80年代的“高”增长不过是“保四争五”,即经济增长4-5%,现在却不能容忍低于8%的经济增长速度。原因是城市化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就业压力因此逐年上升,经济增长中的“基数”也就逐渐提高了。久而久之,以超额货币发行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模式逐渐形成,通货膨胀就成为“三高”之一,与中国经济的高成长和高失业如影随形。超额货币的发行虽可解燃眉之急,却是覆水难收,积重难返,这就需要有容纳超额货币的市场——于是先有出口,后有股市,再有房地产,这三个领域相继成为吸纳超额货币的蓄水池,掩盖了长期存在的高通胀。

    出口、股市、房市共同构成为超额货币的三大蓄水池,在出口急剧下降的现阶段,股市和房市还要分摊原来由出口所承担的货币份额,从而使超额货币驱动股市和房市在互动中走高。所以我在年初讲:“上半年买股,下半年买房”。现在看来,股市房市的“通货膨胀”比预期来得更生猛,预计还将在互动中持续走高。资产交易市场中的“通货膨胀”是在实体经济下滑时发生的,这是一种新型的滞胀,可定义为“投资性滞胀”,即实体经济增长的停滞与资产价格的膨胀。这种新型滞胀与CPI代表的通货紧缩并存,因为超额货币的发行会在通货紧缩时加速,从而在投资市场中演绎了一个新的“三高”:高通胀驱动高股价带动高房价。和实体经济中的“三高”不同,这是虚拟经济中新的“三高”,但源头都是超额货币的发行即高通胀。

    “投资性滞胀”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特殊阶段,是以CPI衡量的通货紧缩为前提的,因为CPI代表的通货膨胀一旦浮出水面,超额货币的发行速度必然下降,政府的货币政策将逐渐收紧,资产交易市场中的“通货膨胀”就会相对弱化。换句话说,在以CPI代表的通货膨胀浮出水面之时,如果实体经济的增长依然迟滞,不能支持高股价和高房价,股市和房市的非理性繁荣就会结束。有些学者说“通胀无牛市”,这或许也是原因之一。(原文发表于2009年6月29日)

 
 

相关文章

  • 明年三重叠加了就是严重经济危机的开始
  • 左大培: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李慎明:高度重视七个基础性资源可能相对萎缩的挑战
  • 周新城: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 何新: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几点评论
  • 郎咸平的忽悠--当前严重忽悠人的几个经济理论(2)
  • 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深层次的隐忧
  • 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危机的第二波很快就会到来
  • 邋遢道人:从“技术创新”谈起--五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邋遢道人:从“民工荒”谈起——三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曹建海:注水的GDP数据,如何成了巨额财政赤字的依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