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两篇关于中国大豆产业政策的文章(因果关系、且看买办是如何误国的!)

火烧 2008-03-31 00:00:00 时代观察 1039
文章探讨中国大豆产业政策,分析进口大豆对国内豆油和豆粕需求的影响,强调支持大豆进口对饲料工业和就业的促进作用,揭示产业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

{第一篇}专家建议我国应采取支持大豆进口的政策

                                   (制造舆论)

经济参考报

    业内专家日前指出,入世之后我国应采取进口大豆以保证加工原料的充足,我国大豆产业应借助国际市场达到平衡满足国内需求。

    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分析预测部的高级分析员曹智认为,由于在国产大豆的消费中,食用部分仍占较大比重,仅仅依靠国产大豆为原料来保证国内豆油的供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国内油脂的进口配额已发放,其未来的进口将不可避免,因此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都将遇到是进口豆油和豆粕满足国内需求还是进口大豆原料满足国内豆油和豆粕需求的难题,对此,我国应采取支持大豆进口的政策,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目前选择进口油脂或选择进口油料对国内供给的影响相同。从前年和去年我国进口油脂和油料的结构变化来看,出现了油料进口大幅增长、油脂进口减少的局面,但从整体分析,将进口油料折成油脂计算,前年和去年我国进口油脂总量变化不大。2001年我国进口1394万吨大豆,按18%的出油率计算,相当于进口豆油250万吨;进口油菜籽172.4万吨,按40%的出油率计算,相当于进口菜籽油69万吨;加上直接进口的6.9万吨豆油、4.9万吨菜籽油和151.7万吨棕搁油,进口油脂的总数量为482.5万吨。2000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第一次超过1000万吨,油菜籽的进口量达297万吨。豆油的直接进口量为30.8万吨,菜籽油的进口量为7.5万吨,棕榈油的进口量为139万吨。将进口油籽折油计算,主要油脂进口总量为483.7万吨。

    二是采取进口大豆的措施可带来多方面的好处:首先进口大豆可满足国内对豆油消费不断增长的要求;其次,进口大豆可满足国内养殖和饲料行业对豆粕需求不断增长的要求;第三,进口大豆可促进国内压榨行业、榨油机器制造业、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高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

    此外,一些业内专家指出,进口原料进行深加工以替代直接进口工业制成品对我国国家、社会、企业来讲都是有利的,将会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一是我国是大豆制品的最终消费市场,而且拥有巨大的大豆加工能力,是进口原料还是进口产品我们有绝对的选择权,对进口原料和进口产品的整体经济意义进行比较就可得出进口原料还是更为合算。

    二是进口大豆进行油脂加工,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对豆油的需求,而且还为国内极具发展潜力的饲养业提供了低价豆粕。从这个意义上讲,进口原料、发展大豆油脂加工业,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实现自身良性循环的重要选择。

{第二篇}平衡贸易要靠进口 政府鼓励购买电脑飞机加大豆

                                                                 (影响决策)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李超近日表示,中国政府将通过调整政策、改善政策环境来鼓励进口,今后特别要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
  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公布了李超就汇率和贸易平衡问题答记者问的全文。
  李超说,中国将进一步完善进口税收等政策,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及商品,并加大对企业进口业务的支持力度。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量进口设备,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设备。
  他说,中国正处在IT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从发达国家大量进口IT产品和设备,如含有英特尔芯片的科技产品、网络设备等。中国的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系统改造,也需要购买大量的计算机主机设备。
  中国的航空市场规模庞大,目前处于发展初期。预计中国航空市场的繁荣可以持续几十年,飞机及与之相关的设备及零件进口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将迅猛增长。据美国波音公司的长期预测报告称,在2005年至2024年的20年间,中国将是亚太地区最大的飞机市场,预计将订购2600架新飞机。
  中国还是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的较大购买者,如目前每年要进口大约2000万吨大豆。中国对棉花的进口需求也在增加,已成为美国棉花的最大进口国。2005年,中国从美国进口棉花120.6万吨,同比增长14%。预计今后中国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进口还将继续增加。
  谈到市场开放时,李超表示,目前,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已经较高,主要体现在,关税已大大降低(如小汽车的关税已经降至28%),大量的非关税措施如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和进口招标已被取消,245种产品被取消指定经营。电信业已允许外国服务商设立合资增值电信企业,并取消了数量与地域限制;批发服务(不包括盐和烟草)、饭店和餐饮业目前均已取消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基本实现对外开放。
  银行业方面,外资银行的外汇业务已全面放开,人民币业务已扩展至25个城市。保险业的开放程度最高,除规定合资寿险公司外资比例不得超过50%、合资保险经纪公司的外资比例不得超过51%外,已基本实现对外开放。
  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出的有关承诺,从2006年底起,将取消对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所有限制,实行国民待遇。允许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在华设立全资子公司等。今后,央行还将进一步扩大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第三篇} 港媒:中国大豆惨败的教训

                                     (酿成苦果)

中国大豆惨败的教训——思想要解放,决策要自主


来源:东方日报


     近日内地媒体有报道指出,过去一年,由於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暴涨,内地食用油涨价和饲料成本提升引发肉价上涨,而肉价上涨的成本最终转嫁到老百姓身上。中国老百姓正在为跨国垄断资本利益埋单,穷人多付出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了跨国粮食企业和国际投机资本口袋的利润。
 

    
    事实上,世界大豆供求是基本平衡的,价格暴涨完全是国际投机者炒作所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价格暴涨,不仅能从中国赚得巨额利润,而且还能冲击中国内地物价平衡,制造宏观经济难题,最终影响中国的社会稳定。
    
    本来,中国是最古老的大豆原产地国家之一,一九九五年前,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到了二○○六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近三千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这一切竟然是别人精心设计的骗局。在中国大豆市场开放后,内地出现了很多以科学研究为名的报告,这些报告竭力贬低中国大豆,说中国大豆质量低劣,甚至有人说「中国大豆一半都是沙子」。它们共同的结论,就是中国不需要自己种植大豆,只需要进口即可。这种观点最终影响了决策层,放弃了对内地大豆种植的支持与保护。
    
    这些言论其实都是国际利益集团收买汉奸买办故意散布的。在中国全面放弃大豆种植以后,惨痛训就迎头砸来。二○○四年,中国大豆企业赴美国采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操纵市场交易,导致大豆期货价格剧烈攀升,而中国企业「满载而归」不到一个月,大豆价格就大跌百分之五十,中国本土大豆企业由此亏损惨重。
    
    闭门造车后果严重
    
    随后,跨国巨头便对中国大豆企业展开大规模购并,最终控制了中国百分之四十的大豆压榨能力。这种局面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因为大豆产业与畜牧业、养殖业及其他农产品价格关联密切,一旦失控,将对中国物价、汇率等宏观经济层面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中国大豆业在全面开放的幌子下,在一些学说理论的迷惑下,最终全面溃败,教训可谓惨痛,而这还不是唯一的失败和教训。比如,有人鼓吹中国不需要过多考虑粮食安全,这其实是一种毋须辩驳的浅薄言论。对於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一旦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后果将难以承受。世界大国无不重视粮食安全,中国难道是个例外?现在粮食价格上涨,就已对中国形成巨大的挑战,而粮价上涨的受益者只有国际投机者和最大粮食出口国美国。又比如,有人鼓吹中国金融需要全面开放,不需要担心外国金融机构控盘中国,而事实上,当中国金融机构想进军美国的时候,才发现它们并不像自己宣扬的那样开放。
    
    多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各种主张和言论如潮涌般出现,这对於现代国家来说,实属正常现象,言论自由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任何人都有法律保护下的言论自由。对於政府决策来说,也须听取多方意见,避免闭门造车。但重要的是,政府决策要独立,要避免受一些别有用心或者是无知言论的影响。别有用心的言论是利益集团收买的言论,无知的言论是脱离中国国情的言论,二者都会导致难以收拾的残局。在这两个方面,中国都有过深刻的训,今后能避免吗?

相关文章

  • 明年三重叠加了就是严重经济危机的开始
  • 左大培: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李慎明:高度重视七个基础性资源可能相对萎缩的挑战
  • 周新城: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 何新: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几点评论
  • 郎咸平的忽悠--当前严重忽悠人的几个经济理论(2)
  • 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深层次的隐忧
  • 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危机的第二波很快就会到来
  • 邋遢道人:从“技术创新”谈起--五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邋遢道人:从“民工荒”谈起——三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曹建海:注水的GDP数据,如何成了巨额财政赤字的依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