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殖民地与宗主国?——中美金融开放如此不对等

火烧 2007-11-14 00:00:00 时代观察 1034
文章指出中美金融开放存在明显不对等,美国银行在中国扩张迅速,而中资银行在美国设立分行却面临诸多限制。文章批评美国对中资银行采取双重标准,呼吁以对等原则推动金融开放。

中美金融开放如此不对等

2007年11月12日   北京晨报


  16年才等来首次放行

  招商银行开设纽约分行的申请日前获得美联储批准。中国银监会专门为此召开新闻发布会,这不仅是招行的“一小步”,更是中国银行业迈出国门的“一大步”。

  “一大步”的背后却是这样尴尬的事实:除了招行外,在过去16年中,美国监管机构没有批准一家中资银行在美国开设分行。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政界和商界不断敦促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美国的银行在中国内地攻城略地。截至去年底,在所有外资银行中,美资银行在内地分支机构的数量排名第二,仅次于港资银行。与此同时,中资银行共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29家,其中来自美国的有6家,名列第一。

  在过去的近4年时间里,为了推动金融业的改革,中资银行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入股,一度引发“贱卖论”的争议。同时,中国兑现入世承诺,逐步取消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然而,在中方“投之以桃”的同时,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却不肯“报之以李”,迟迟不愿给予中资银行“国民待遇”,中资银行在这些国家的市场拓展步履维艰。

  我们看到了基于实用主义双重标准的诸多怪现象。为了竞购中资银行的股权,外资银行之间打得头破血流,中资银行境外上市也受到热烈追捧。此时,中资银行是它们眼中的“香饽饽”。而当中资银行到部分发达国家申请开办业务时,牵涉到这些国家金融机构的切身利益,监管当局便拿出一大堆不予通过的理由,诸如政府监管不到位、反洗钱机制不完善和公司治理水平不高等,对“香饽饽”避之犹恐不及。

  如果在三四年之前,这些理由可能还说得过去,但是,在中国金融业改革已经取得公认成就之后,发达国家不应再拿这些理由来搪塞了。

  目前,中资银行的经营实力今非昔比,多数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工作也已经完成。就国内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而言,单纯引入外资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阶段早已过去,下一阶段,应当以对等原则为先,要彻底打破美国人的双重标准。

  李若愚

  新闻背景

  外资银行已开132家中国内地分行

  截至今年7月末,在中国内地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机构共23家,下设95家分支行和附属机构。71家外资银行在内地设立了132家分行,188家外资银行开设了239家代表处。65家外资银行分行、21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50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

  共有33家境外机构投资入股24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达204.82亿美元。在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只有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没有外资入股。其中,美国金融机构涉足的中资银行包括工商银行(8.20,0.03,0.37%)(高盛、运通)、建设银行(美国银行)、浦发银行(54.85,-0.59,-1.06%)(花旗集团)、深圳发展银行(新桥投资)和广东发展银行(花旗集团)。

  目前,6家中资银行在美国设有8家分支机构。其中,5家为营业性机构,包括中行3家、交行1家、招行1家,而招行是16年来获批的首家中资银行。另外3家为代表处,不能从事具体业务,包括工行1家、农行1家、建行1家。只有民生银行(17.27,-0.34,-1.93%)在美国收购了一家华人银行的股权。 

相关文章

  • 潘维:评选举迷信
  • 美国政治阶层的搏斗--奥巴马同样是美国富豪们的总统
  • 奥巴马2002年的反战演讲是彻头彻尾的战争宣言
  • 从奥巴马的一句真话说开去
  • 奥巴马对华战略日渐清晰
  • 直面美国--一个不能绕开的政治话题
  • “零核”背后的玄机:解读美核态势报告
  • 美国的“拉登”被捧为英雄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 中美冲突不可避免
  • 奥巴马出招了,中国会怎么应对?
  • 戴旭:奥巴马在中国面前像一只轻佻、嚣张的猴子
  • 再调准备金率--从宏观政策透视中美战略博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