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斯蒂格利茨:美国房产危机是怎样酿成的

火烧 2007-11-27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斯蒂格利茨深入解析美国房产危机的形成原因,指出泡沫经济、低利率政策及负摊销贷款等多重因素导致市场崩盘,引发全球经济连锁反应。

斯蒂格利茨:美国房产危机是怎样酿成的

2007年10月13日  东方早报 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

有些时候,即便证明自己正确也毫无快感可言。过去几年来,我一直认为美国的经济是由房地产泡沫支撑着。这种泡沫取代了1990年代的股市泡沫,但没有泡沫可以无限膨胀。随着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滞胀,美国人买不起越来越贵的房产了。

作为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我的一位前任曾有一句名言:“不可持续的东西是不会受到支撑的。”相对于那些靠在股市搏杀为生的人,经济学家们从未声称能预测清算日何时到来,更别说确认什么事件会令房产市场崩盘。但有些征兆是系统的,其后果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而痛苦地显露出来。

这里有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原因。宏观原因简单但又富有戏剧性。有些观察到次级贷市场崩溃的人说:“别担心,这只是不动产行业的问题。”但这种说法忽视了房产市场近年来在美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在过去六年里,对不动产市场的直接投资和通过重新融资按揭从房产市场抽出的资金占整个经济增长量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

房产价格的一路飙升给了美国人信心和资金让他们可以超前消费。美国的家庭储蓄率降到大萧条以来的最低点,不是为负就是为零。随着高利率对房价的压制,游戏结束了。当美国的储蓄率达到4%(就一般标准来看仍然很低),累计总需求就会减弱,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走弱。

微观的分析则更具戏剧性。2001、2002、2003年创纪录的低利率并未引发美国人更大的投资热情———超额产能(excesscapaci鄄ty)已经出现。相反,赚快钱的心态诱使美国家庭将他们的按揭重新融资并支出部分资本从而刺激美国经济。

借钱投资是一回事,这能强化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但把借来的钱用于度假和疯狂消费那就是另一码事了。而这正是格林斯潘鼓励美国人做的。当普通贷款不能满足需求时,他鼓励美国人进行可变汇率按揭———而且是在利率只升不降的时期。

贪婪的贷方进而推出了负摊销贷款,从而使借款人的负债连年攀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还款额会提高,但借款人会又一次被告知,别担心:房价上涨会更快,因此再借一笔负摊销贷款会很容易。在这种观点下,不能受益的只有那些静观其变的人。这样的推波助澜最终导致了残酷的一面:报纸上总有借款人的总收入不够偿还按揭的报道。

全球化意味着美国的贷款问题已经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第一波受到冲击的是英国按揭贷款银行NorthernRock。美国成功地将数以千亿计的不良贷款转卖给全世界的投资者(包括银行)。他们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埋葬这些坏账,埋葬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没人知道这些坏账究竟有多坏,也没人能够很快地为它们重新定价。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市场就冻结了。

那些笃信自由市场原则的金融从业人士也暂时将他们的信念抛诸脑后。他们说为了所有人的更大福祉,政府救市是必要的。尽管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十年前警告面临金融危机的东亚各国政府:救市有风险,但今天美国却全然不顾对其他国家有关道德危险的教导,收购了巨额的不良贷款,并降低了利率。

证券化在分担风险方面虽然有其优势,但证券化也为不良贷款火上浇油。在过去,产生不良贷款的银行会自食其果,但在证券化的新世界里,坏账的始作俑者可以将其转嫁给他人。在过去,当借款人发现无法负担他们的还款时,按揭贷款就会重新组合;而现在,证券化使债务重组变得困难。

事实上,掠夺性贷方的受害者们才是需要政府帮助的人。当按揭总额达到房产价值的95%或以上时,债务重组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给予过度负债的个人一种重新开始的快速通道,例如通过一项特别的破产规定允许他们重新获得起初投入房产的75%的资产,而贷方会承担相应成本。

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应该从中汲取许多教训;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金融行业更严格的监管,特别是针对掠夺性的贷方。

相关文章

  • 社科报: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
  •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
  • 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
  • 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
  • 不是金融危机 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
  • 美国次贷重创重临 或达730亿美元窟窿
  • 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
  • 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
  • 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
  • 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