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摧毁了“饿死几千万”谎言起点的数值基础

火烧 2009-02-05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通过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翻‘饿死几千万’的谎言,指出官方统计与实际人口增长不符,揭示历史人口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摧毁了“饿死几千万”谎言起点的数值基础
 

云淡水暖


  
 
草民的基本思路是,在进行数据演算的基础上解读“饿死几千万”这一说法的的来路,草民采用的数据,全部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资料。
 
“饿死几千万”的说法,原新华社“高级记者”、《炎黄春秋》副主编杨继绳洋洋洒洒写了一本80余万字的“专著”《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谈了所谓的“来龙去脉”,这本“专著”,被一些狂热宣扬这个说法的人奉为“铁证”。草民引用其中的说法看看此话语起于何时:
 
书中引述:
 
表22-1 国家正式公布的历年总人口(万人)、出生率(‰)和死亡率(‰)(即《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草民注))
年 份 年末总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953   58796     37.00   14.00   23.00
1954   60266     37.97   13.18   24.79
1955   61645     32.60   12.28   20.32
1956   62828     31.90   11.40   20.50
1957   64653     34.03   10.08   23.23
1958   65994     29.22   11.98   17.24
1959   67207     24.78   14.59   10.19
1960   66207     20.68   25.43   -4.57
1961   65859     18.02   14.24   3.78
1962   67295     37.01   10.02   26.99
1963   69172     43.37   10.04   33.33
1964   70499     39.14   11.50   27.64
1965   72538     37.88   9.50    28.38
1966   74542     35.05   8.83    26.2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原注),
 
这张表中的数据,在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1978年以前的数据,一直是这样表达的。这是1978年后,首次以统计年鉴方式公布人口数字,而此时正值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束,表中1960年人口比1959年人口少了整整1千万的情况,立即被外国人抓住大肆报道,“日本共同社说‘这是和平时期最大的人口事件’”,但是,这个不多不少1千万的数据显得很突兀,于是,用普京的话说,西方“人口学者”们“湿乎乎的鼻子”伸过来了。既然他们认为1千万“不可信”,那就往高里整,动机就不细说了。
 
于是,中国的“学者”、文人们也参与了这个“轰轰烈烈”的造数运动,各种各样的“正推”、“反推”理论、各种各样的“人口建模”方法,林林种种,不一而足,在杨继绳的80万字“专著”里头,可以看到的中国“学者”、“专家”的名字,有5个以上,外国“学者”的名字,有4个左右,结果当然五花八门,当然都是远高于“一千万”。此后,“饿死几千万”的话语就被某些人大肆炒作起来。
 
但是,无论是何种“统计”、“计算”,都是在1984年《统计年鉴》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基础上开始的,按照杨继绳的说法,所谓“首先用人口学的方法,对《中国统计年鉴 》上的人口数据进行修正。”,就是说,《中国统计年鉴》是这些“建模”,“倒推”、“正推”结果的基石。
 
但是,这些“敏感”的中外“学者”虽然抓住了《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1960年的人口数据大幅变动,却又对另外一组数据特别地不敏感,那就是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至今总共进行过五次人口普查,分别是1953、1964、1982、1990、2000,所谓“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那么,相信客观的、不论持何种意识形态的人,都应该在探讨人口问题的时候,优先、重点考察一下人口普查的数据。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有一张《全国1982年人口年龄状况》,摘取数据如下:
 
年 龄    人 口        对应出生年
19      27379596      1963
20      15620970      1962
21      10690834      1961
22      14307196      1960
23      14284240      1959
24      19459780      1958
25      18876181      1957
26      17932830      1956
……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按照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人口数据大幅波动的1960年数据,1960年的人口出生率是20.68‰,1960人口年初数=1959人口年末数=67207万人,1960年人口年末数66207万人。按照:
(人口年初数+人口年末数)÷2=人口年平均数;
人口年平均数×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数
的计算公式计算:
1960人口平均数:67207万人+66207万人=66707万人
1960出生人口数:66707万人×20.68‰=13795007人
 
在第三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全国1982年人口年龄状况》表中,出生于1960年的22岁的人口,有14307196人,比《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按照出生率、人口年初数、人口年末数、人口出生率计算出来的人口数13795007,多了512189人。
 
就是说,在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人口数变动最大的1960年出生的中国人,经过了1960年、1961年的两年的“饥饿”,经过了1978年前的“饿”,经过了22年的风霜雪雨、春华秋实,在22年中,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疾病死亡、意外死亡、移居出国等淘汰因素非但没有使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算出的1960年出生人口减少半分,反而还多出来51万余人,这个结果显示,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1960年的人口数,有极大的可疑之处,因为其解释不了为什么22年之后进行的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960年出生的人口没有丝毫减少,反而“增加”了。
 
如果是1982年的人口普查有“偏差”之处,那么后来又进行了1990年、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统计方法的改进,1990、2000两次人口普查,对1982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应该有进一步“修正”的作用。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有一张《全国1990年人口年龄状况》,摘取数据如下:
 
年 龄    人 口        对应出生年
27      27026864       1963
28      15928062       1962
29      11504496       1961
30      14443119       1960
31      14378026       1959
32      19060366       1958
33      18350283       1957
34      17643313       1956
……
数据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全国1990年人口年龄状况》表中,出生于1960年的22岁的人口,有14443119人,比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按照出生率、人口年初数、人口年末数、人口出生率计算出来的人口数13795007,多了648112人。比上一次人口普查的差值512189人,又多了135923人。
 
就是说,在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人口数变动最大的1960年出生的中国人,经过了1960年、1961年的两年的“饥饿”,还有1978年以前的“饿”,经过了30年的风霜雪雨、春华秋实,在30年中,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疾病死亡、意外死亡、移居出国等淘汰因素非但没有使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列出的出生人口减少半分,反而还多出来64万余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有一张《全国2000年人口年龄状况》,摘取数据如下:
 

年 龄    人 口        对应出生年
37      27866189      1963
38      20923112      1962
39      11414017      1961
40      14684726      1960
41      13059787      1959
42      17135981      1958
43      18998424      1957
44      17364027      1956
……
数据来源:《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全国2000年人口年龄状况》表中,出生于1960年的22岁的人口,有14684726人,比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按照出生率、人口年初数、人口年末数、人口出生率计算出来的人口数13795007,多了889719人。比上一次人口普查的差值648112人,又多了241607人。
 
就是说,在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人口数变动最大的1960年出生的中国人,经过了1960年、1961年的两年的“饥饿”,还有1978年以前的“饿”,又经过了40年的风霜雪雨、春华秋实,在40年中,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疾病死亡、意外死亡、移居出国等淘汰因素非但没有使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列出的出生人口减少半分,反而还多出来88万余人。
 
这样,根据1982年、1990年、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彻底颠覆了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人口数变动最大的1960年的相关数据,从三次人口普查的共同趋势来看,1982年后历次普查出来的1960年出生的还在中国生活的人口数,大大多于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人口数变动最大的1960年出生的中国人口数,在这一点上,三次普查高度一致,而且越查越多。
 
这样的情况,绝对不符合正常的人口变化规律,对于某年出生的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有不断的疾病致死、意外致死、迁移出国等等减少因素,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人口数变动最大的1960年的相关数据与三次人口普查高度一致变化趋势之间的巨大差异,草民以为,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得来的数据,可信度大大高于各种各样的推算甚至抽样调查得来的数据。
 
客观地说,可能是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人口数变动最大的1960年的相关数据出了偏差,偏差的原因可能有:严重低估了当年的人口出生率、严重高估了当年的人口死亡率、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之所以用“估”,因为1960年未进行人口普查)。
 
迄今为止,1984年公布的《中国1949—1982历年人口统计数字表》中人口数变动最大的1960年的相关数据还在沿用,而这些年来各种各样需要证明“饿死几千万”的“专家”、文人的出发点,也是那个59、69年之间“一千万”的人口差距。但是,草民只见到说种种人口减少若干若干的,却未见认真讨论一下人口普查的结果对那个论点的数值基础的摧毁性解构,是没有看见还是故意不看见?

相关文章

  • 张文茂: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 张文茂: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 张文茂:正确理解人民公社制度的四个视角
  • 蒋正华的一段话揭开一个重大秘密
  • 信息心理战之“户口问题”和“饿死三千万”
  • 孙经先: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与蒋正华先生商榷
  • 大跃进批判及其严重后果
  • 陶鲁笳访谈录:山西试办全国首批农业合作社的前前后后
  • 邋遢道人:也说崔永元嘴里的饿死三千七百五十万!
  • 人民公社的解体过程
  • 推倒“世纪诬陷”,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