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大跃进时期的真实事例——新鲜独家爆料!

火烧 2008-08-01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披露大跃进时期綦江县真实事例,包括浮肿病人数虚报、双季稻种植、民工口粮供应及毛主席党内通信等内容,揭示历史细节与政策影响。
大跃进时期的真实事例——新鲜独家爆料!
  
大型龙门阵/2008-07-08

  
  前段时间,跟一位大跃进时期的四川省綦江县县委办公室主任王老聊天,王老谈到他亲身经历的大跃进中的一些事例,这些事例因为他当初都亲自参与了,所以真实度非常高,而且他讲述的事例目前在网上好象还没有看到有类似的披露。通过这些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些具体事例,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准确地把握和看清当时历史的全貌。我凭着记忆,把他讲的内容记述下来,求方家指正。
  
  一,县委虚报浮肿病人数,后来被妖魔化为死亡人数。进入1960年,因口粮不足导致的浮肿病人增多,各地情况反映出来后,国家要求对因营养不良导致的浮肿病人都要进行治疗,并且给予一定的营养补助。四川省因为前两年的高征购搞得非常厉害,下面灾情严重,在要求下面各县市上报浮肿病人数时,有的地方当时为了多得下拨的营养补助口粮救济灾民,就虚报了浮肿病人数,比如綦江县就把1万多浮肿病人扩大上报成了10万多人。再后来,为了对那个时代进行妖魔化,有人竟然把统计到的浮肿病人数说成死亡人数。这两下进出,大跃进后所谓饿死人数就扩大了不知多少倍。
  
  二,当时四川省委是放卫星的积极拥护者,为了单纯提高水稻亩产量数字,硬性要求各地种双季稻。中国的水利大建设是从大跃进时期开始的,刚进入60年代,水利设施还不完善,种双季稻是需要有充足的水来浇灌的,遇到天干旱灾的话,产量就没有保证,尤其是晚稻可能颗粒无收。所以,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困难时期,全面种双季稻的条件并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綦江县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种了一季稻以后,就开始种红薯包谷等旱地高产量作物,一方面种杂粮产量高,农民有吃的;一方面避免了水利设施条件的障碍。但綦江在对上面报的时候还是报的种的两季稻。
  
  三,大跃进时期,一些农民作为民工参与了国家工矿铁路的建设,对这些民工,国家是拨给了一定口粮的。进入60年代困难时期,很多工程下马,一些民工被遣散回家,国家则停止供应这部分遣散民工的口粮。因为58、59年四川省搞的高征购,农民家里的粮食本来就不够吃,这就造成了更大的困难。綦江县当时就向四川省瞒报遣散民工数,把大量已经遣散的民工仍然上报为需要国家供应口粮的建设人员,这就多领取了供应粮,缓解了地方农村的困难。
  
  四,毛主席1959年4月写给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的同志们的党内通信,传达到綦江县时,据王老回忆,当时的四川省委主要领导还强调各级干部对毛主席这封制止浮夸的党内通信要“积极理解”。“积极理解”是什么意思?事隔那么多年,王老对这个“积极理解”似乎还颇为不满,我也没有多问了。
  
  原载强国论坛

相关文章

  • 张文茂: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 张文茂: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 张文茂:正确理解人民公社制度的四个视角
  • 蒋正华的一段话揭开一个重大秘密
  • 信息心理战之“户口问题”和“饿死三千万”
  • 孙经先: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与蒋正华先生商榷
  • 大跃进批判及其严重后果
  • 陶鲁笳访谈录:山西试办全国首批农业合作社的前前后后
  • 邋遢道人:也说崔永元嘴里的饿死三千七百五十万!
  • 人民公社的解体过程
  • 推倒“世纪诬陷”,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