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农之声

经济因素致农村娶妻难:需不吃不喝4年

火烧 2012-11-17 00:00:00 工农之声 1029
农村娶妻难,经济因素成主因,结婚成本高,女性外嫁导致男性娶妻困难,婚姻消费需不吃不喝4年,农村光棍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武汉学者研究农村婚姻

  女青年流失

  致农村娶妻困难

  单身在时尚男女们眼中没什么不妥,但在武汉一位学者眼中,打光棍是一件“严肃”的事。

  今晚,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学者刘燕舞,将为武大学子开讲座《农村光棍的类型研究——一种人口社会学的分析》。

  刘燕舞昨日告诉记者,他长期从事农村社会学与乡村治理、农村社会工作等领域研究。2010年因调研农民工返乡问题,他走访贵州、河南、湖南等省份,意外地发现农村光棍非常多。

  刘燕舞说:“在农村地区,很多村都有一辈子娶不到老婆的光棍汉。在一些贫困村落,这种情况更甚。在我的研究里,我将年龄超出30岁尚未结婚的农村男性人口称作农村光棍。和城里不同,光棍在农村属于弱势群体。”刘燕舞将他们分为历史塑造型、身心缺陷型、经济贫困型、缘分宿命型。历史塑造型多见于年龄60岁以上者,那个年代的择偶观念中政治取向是比较重要的考虑。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济因素对光棍的形成几乎起到决定性作用。2000年至今,婚姻消费几乎需要一个劳动力不吃不喝劳作4至7年才能负担得起。

  刘燕舞介绍,以前,八成农村青年结婚得靠本地的传统婚姻圈解决。现在,女青年外嫁越来越多,这种女性资源的流失可造成传统婚姻圈内近一成男性无法娶到妻子。加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构成了“双重挤压效应”,客观上使女性在婚姻市场上具有更高的“价位”和“谈判”砝码。结婚时似乎是“我消费,故我在,故我爱”,否则就无法谈及婚姻。

  他说:“城市是婚姻资源的高地,而很少有人看到,目前农村仍有很多人‘剩’着。我们应加强对农村光棍群体的关注,他们的心理创伤会酝酿社会问题。”

相关文章

  • 从七十年代农村建房看毛时代的组织能力
  • 农民工“光棍节”:北京这么大找个媳妇却很难
  • 李昌平:当前农业发展的两个热点问题
  • 互助社变异 灌南县农村金融困境调查
  • 68岁上海老人写下4本村史
  • 过去10年 全国每天消失80个自然村
  • 赣西北空心村:不亡而待尽
  • 江西南坑村:一个人的村庄
  • 每天消失80自然村 江西一村庄仅剩1人
  • 单身母亲已成美国社会灾难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