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吕永岩: 爱国就应保护肖传国!

火烧 2011-03-22 00:00:00 网友时评 1045
吕永岩强调保护肖传国科研成果,其在神经科学领域取得突破,具备诺贝尔奖潜力。研究涉及神经控制技术,对医学及机器人发展有深远影响,呼吁社会关注与支持。
    吕永岩按语:打着所谓“科学”旗号推销转基因和假蜂蜜、假蜂王浆等的方舟子,自己并不搞科学研究。相反,肖传国却是实实在在在搞科学研究的人,并且他搞的科学研究不是一般的科学研究,而是真正高精尖的科学研究,是很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研究。

肖传国“为膀胱受损的人实现顺利排泄”,实际上是一种有关“用手术改变神经作用的控制方式”的应用研究。用西方通俗的说法“这是一种向神发起挑战的应用研究”。

现代西医起源于解剖学。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西医在神经方面的研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神经”还和“灵魂”一样,属于神或魔鬼管辖的领域,神经受创而在精神方面表现异常的人,还被西方人按照传统见解,归为是因为“受到了神的诅咒或魔鬼诱惑”。

直到现在,虽然神经学已经是一门分支比较齐全的医学学科,但人类对神经本身的研究依然非常肤浅。所以对神经受损而引起的异常现象的治疗手段,基本采取的还是“围观型”治疗方式。现在对精神病所采取的电疗和药物治疗,都是抑制性或疏导性治疗,原因就在于我们对神经——人的物理反应、精神现象的总调度——知之甚少,神经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导致了人的物理反应和精神现象,至今对人类依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而肖传国早在1988年就提出并成功证明了“人工建立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这一神经科学新概念,并应用这一研究成果成功治疗了因脊髓损伤以及脊柱裂脊膜膨出的患者大小便失控。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主动的、以人工(即手术)手段控制、修改神经作用方式的研究,肖传国在这个领域不但完成了基础研究,甚至也完成了应用研究。说这一成果“在神经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毫不夸张的。

有人认为,肖传国如果是西方人的话,他可能早就因为自己的创新和所取得的专业成就拿到诺贝尔医学奖了。但因为他是华人,所以目前他才在国外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副教授,美国泌尿外科学会和国际脊髓损伤学会会员,美国NIH和外科麻醉创伤(SAT)组顾问”等荣誉和社会地位。

我们提出保护肖传国,就是因为肖传国的这项研究并不仅仅影响到医学领域,更影响到其它重要领域。譬如如果计算机有一天能采用“神经控制”,这样制造出来的机器人将与现在的机器人有天壤之别,因为神经控制在指令的接受和反应上,是程序控制完全无法比拟的,某种意义上,只有“神经控制”这一技术形式的出现,才有可能制造出具有真正替代意义的机器人,否则他们的真实称呼永远是机器,而不是机器人。

肖传国通过自己的研究,把人类对于神经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技术实现过程累积的案例、数据信息,是人类关于“神经信号传输、自我生长、神经控制”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这些宝贵资料理应是中国国宝级的技术资料,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宝贵尝试和实践突破。这是因为目前人类的自动化技术,是依靠机械、电力、数字技术等手段来实现的。它的基础是机械。从思维方式来说是机械思维。而“神经控制”则隶属于生物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是最前沿、最高端的仿生学的真正基础和核心。

最高端的仿生学是以“神经控制”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一门技术或学科,它的应用领域会广泛延伸至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等一切技术领域。这是人类的未来之梦,科技的未来之梦。肖传国在这方面创造了“节点性的基础”。在这个节点上,人类才真正打开了一道通往这一远景科技的大门,就像机械科学史上人类制造出了第一个齿轮(齿轮实现了一种更规则的力的控制与传递,它和另一种控制力的作用方式的工具——弹簧共同构成了整个机械工业除金属以外的真正基础和核心。从考古发掘看,人类的第一个齿轮似乎也是中国人在3000多年前制造出来的)。肖传国的创新,实在令人意外和惊叹!他的荣誉理应属于中国!

离开对肖传国研究价值的真正认识,是说不清肖传国与方舟子矛盾的实质的。搞懂了肖传国研究的价值,我们就会知道,肖传国的研究成果最终属于谁?是创造条件让肖传国继续在国内深入研究,抢在美国前面?还是把肖传国打掉,让他的研究无法继续?或者把肖传国逼出中国?肖传国已经在“向神发起挑战”的研究上占领了制高点,有人试图把肖传国从这个制高点上拖下来,甚至是打下来,让美国人抢先。这就是问题的全部要害。

我们应该选择谁?是选择有重大科研成就的肖传国?还是选择打中医,推转基因的方舟子?是让肖氏的研究成果属于中国,还是让他的研究半路夭折,把已经占领的制高点拱手让给美国人?打掉肖传国绝不仅仅关乎到肖传国一个人.这种后果很可能影响到相当一部分已经海归和准备海归的华裔科技人才.这是一场高端科技人才的争夺战.我们究竟能不能"不为浮云遮望眼"呢?我们的有关部门究竟能不能看穿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呢?

 

    <光明网>编者按:在美国,经过记录审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 )于2011年02月28日更新网站数据,再次充分肯定肖传国的手术科研,继续原定的资助肖某项目的计划。附后是相关网页的内容摘录,请您分享参考。

    光明网:http://health.gmw.cn/2011-03/01/content_1662706.htm

      http://www.gmw.cn 2011-03-01 13:22:33 来源:光明网综合

    再有几天,肖传国即将获得自由。肖传国之案是个冤案,是方舟子、方玄昌和彭剑在一些媒体协助下、用伪造证据和伪报案情的手段煽动社会而迫害正直学者的冤案。面临肖传国即将获得自由,那帮人试图再次煽动社会、否定肖传国科研。此时此刻,自称“放弃美国国籍”而实际上还是美国公民的北大官员饶毅,也入盟加火,先是为方舟子论文造假行为辩护而伪造了所谓学刊“编委会”结论的信件,然后,又支持方舟子等三人的诬告陷害活动、试图用他伪造的所谓项目审核“标准”来否定肖传国的手术科研。

    就在他们在中国媒体上蠢蠢欲动的时候,在美国、经过记录审核、美国卫生部于2011年02月24日更新网站数据,再次充分肯定肖传国的手术科研,继续原定的资助肖某项目的计划。附后是相关网页的内容摘录,请您分享参考。

    在此之前的早些时候,方舟子等人投诉美国官方机构,用伪造证据指控肖传国的手术科研是“造假”。该更新说明,美国官方全部驳回了方某他们的造谣诽谤。根据网友说,在驳回信件中,美国相关机构明确要求方某们看看相关法规规范、搞懂相关条款再提指控。按照惯例,那种驳回实际上就是批评方某等人的指控是“BAD-FAITH”(即无信用可言的和涉嫌诬告陷害的诽谤性指控),只不过讲讲客气而没直接用“BAD-FAITH”去批评方某等人的恶行、而是用“温和”却是“更损”的词语批评他们,即请他们把起码常识搞懂了再说如何指控的事。

    美国卫生部的更新记录提到了肖传国手术科研的逐步走向成功的过程,说明了当前科研阶段的攻研主题,并保持了原定的项目成功与否的审核标准规范。看看那些内容、再做个对比,可以清楚看到,方某三人和饶毅他们对肖传国搞的指控,全都是几个外行不懂装懂、用伪造证据搞造谣诽谤的诬告陷害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美国,类似卫生部直接资助的科研项目的决策以及跟踪监督进展记录和更新记录,都是经过同行评议的,整个过程和内容也是向所有公民公开的。就是说,且不说同行评议和公民公开知情都肯定了肖传国科研,而且,就是有人想“找碴”或“鸡蛋里挑骨头”来批评甚至试图否定该项目,也是随时随地可行的。然而,那样的事情在美国是没发生的,而方某他们的那种企图被全部驳回,这足以说明肖传国科研不但没有任何“造假”事情,而且是经过考验检验而再次获得美国卫生部及同行评议的充分肯定。

    我想,可以说,这是为肖传国即将获得自由的一个最佳欢迎和最佳祝贺.

 

附件:美国卫生部更新记录,再次表明继续资助肖传国的手术科研。(注:这是摘录。对全部详情感兴趣,可用地址连接去阅读原文全文)。

    Nerve Rerouting Treatment for Neurogenic Bladder in Spina Bifida

          This study is not yet open for participant recruitment.

Verified by William Beaumont Hospitals, June 2010 First Received: March 23, 2010 Last Updated: June 4, 2010

    ClinicalTrials.gov processed this record on February 24, 2011

    [www.clinicaltrials.gov]

    Sponsor: William Beaumont Hospitals. Collaborator: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NIDDK).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William Beaumont Hospitals.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1096459 .

    Detailed Description:

    Spina Bifida (a congenital defect of the spinal cord), causes nerve damage and a loss of sensation and muscle function below the waist resulting in bowel and bladder dysfunction. Patients cannot urinate or are constantly wet, and this continues throughout life causing major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problems. 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draining urine from the bladder with a tube) is usually needed to empty the bladder properly. Medications are routinely required to alleviate high urinary tract pressures that can cause irreversible kidney damage, where dialysis or kidney transplant is the only way to sustain life.

    Dr. Xiao, a Chinese urologist, developed a novel procedure to connect a functioning, healthy lumbar spinal nerve to the sacral nerve that controls the bladder. Hundreds of these procedures have been done in China with good results. The end result is the creation of a new reflex where the bladder can be emptied by scratching or stimulating the skin (over the hip or thigh) supplied by that spinal nerve root. He has reported that in 92 SCI patients, 88% regained bladder control within one year after the nerve rerouting surgery and in 110 children with spina bifida, reported success was 87% at one year. However, in China rigorous follow up is challenging, therefore much is still unknown about how the nerves regenerate post surgery, complications and results occurring in the first year in particular, and the potential role tha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modeling may play in achieving successful outcomes. Beaumont urologists, in collaboration with Dr. Xiao, were the first in the US to perform this surgery on children with spina bifida. Our preliminary data are very promising, and in 9 subjects at 12 months post procedure, 7/9 subjects could void either voluntarily or by stimulating the new reflex mechanism.

    This current project aims to expand upon our pilot experience to conduct a larger and more rigorous study to establish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somatic-autonomic reflex pathway procedure in gaining bladder and bowel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spina bifida. We will also collaborate with and train investigators at another site(s) to determine the training needed to achieve similar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utcomes, and evaluate possible methods to stimulate the new reflex to improve bladder emptying. Achieving the aims outlined in this multicenter proposal will help firmly establish the procedure as safe and effective, and revolutionize the treatment of bladder and bowel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 bifida in the US.

    Eligibility Criteria

    Inclusion Criteria:

    -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age 5 and older with spinal dysraphism (ie. myelomeningocele , lipomyelomeningocele, myelocele, meningocele, occulta) with voiding dysfunction on a CIC program for bladder management for at least one year prior to screening. -Atonic or hyperreflexic bladder documented by urodynamic testing during screening. . Documented history of no more than one tethered cord surgery/release in the past; must be > 2 years post tethered cord surgery/release. - Stable 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 of at least 1 year or more. - Normal renal function (cr<1.5 mg/dl or GFR >75). - Ambulate independently with or without ankle-foot orthotics (AFOs). - Catheterized volume must be at least 50% of total bladder capacity.

    Exclusion Criteria:

    01. History of bladder cancer, augmentation, or radiation; 02. Anatomic outlet obstruction or urethral strictures; 03. History of untreated vesico-ureteric reflux grade 4 or higher documented on screening video UDT; 04. Hydronephrosis grade 3 or higher; 05. Presence of an ileal conduit or supra-pubic catheter drainage; 06. Subjects with an artificial bladder sphincter; 07. Subjects who have had a sling procedure; 08. Subjects who have had the mitrofanoff procedure; 09. Bladder botox injections within last 12 months; 10. Spina Bifida subjects who underwent intrauterine closure of their myelomeningocele; 11. Unable to ambulate independently with or without AFOs; 12. Subject is pregnant; 13. Contraindications to general anesthesia or surgery; 14. Inability to complete follow up visits for 2 years; 15. Inability to complete (

or have parent complete) self 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16. Subject possesses any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at, per investigator's judgment, deems them unsuitable (eg increases risk, impairs data collection, etc) for the procedure/study.(直言了)

 

英文地址:http://www.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1096459?term=Nerve+Rerouting+Treatment+for+Neurogenic+Bladder+in+Spina+Bifida&rank=1

 

 


肖传国教授的研究和遭遇让人震惊!作者:yeren0511

因为关注转基因而关注方舟子,因为关注方舟子而关注肖传国教授,直到9月26日之前,我还受网络关于二人十年恩怨的争论所用词汇的诱导,仅仅把肖传国教授视为一个“往返于中美执教、在泌尿科领域获得过多项大奖”的医学专家。

但是,26日下午,我在阅读美国一位匿名华裔科学家所写的、为肖传国教授辩解的文章时,突然被里面有关肖传国教授所研究的课题描述内容震惊了。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肖传国教授不应被简单地视作一个仅仅是在泌尿科领域取得了不俗成就的医学教授。而应被视为在神经学科的应用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的科学家。

表面上看,肖传国的课题涉及的是“为膀胱受损的人实现顺利排泄”,但实际上,他所作的是一种有关“用手术改变神经作用的控制方式”的应用研究。

用西方通俗的说法——这是一种向神发起挑战的应用研究。

任何一个接受过现代科学系统训练的人都知道,现代西医起源于解剖学。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西医在神经方面的研究还几乎一片空白,“神经”还和“灵魂”一样,属于神或魔鬼管辖的领域,神经受创而在精神方面表现异常的人,还被西方人按照传统见解,归为是因为“受到了神的诅咒或魔鬼诱惑”。

直到现在,虽然神经学已经是一门分支比较齐全的医学学科,但不可否认,人类对神经本身的研究依然非常肤浅。所以对神经受损而引起的异常现象的治疗手段,基本采取的还是“围观型”治疗方式。有关这一点,大多数对神经学科陌生的同学,可以从现在医院对“精神病”的治疗手段窥斑见豹,现在对精神病所采取的电疗和药物治疗,都是抑制性或疏导性治疗,原因就在于我们对神经——人的物理反应、精神现象的总调度——知之甚少,神经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导致了人的物理反应和精神现象,至今对人类而言依然是一个不解之谜(猜测型解释不少),甚至还存在“把神经当做如肌肉组织那样的物质一样来研究是否正确”这样的观点争论。

所以,直到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Arvid Carlsson)、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后被美国挖了墙角,成为美国人)还因为“在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方面有重大发现”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那么,肖传国教授做的是什么研究呢?

是早在1988年就提出并成功证明了 “人工建立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这一神经科学新概念,并应用这一研究成果成功治疗了因脊髓损伤以及脊柱裂脊膜膨出的患者大小便失控。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主动的、以人工(即手术)手段控制、修改神经作用方式的研究,肖传国教授在这个领域不但完成了基础研究,甚至也完成了应用研究。对这一成果,肖传国教授在自己的博文里如此评论,“在神经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一点不认为肖传国教授的这一自我评价有虚夸成分,反而觉得他很谦逊,没有更进一步明确指出这一技术之于其他相关学科所潜在具有的突破性价值,我甚至认为如果他是西方人的话,可能早就因为自己的创新和所取得的专业成就拿到诺贝尔医学奖了。但因为他是华人,所以目前他才在国外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副教授,美国泌尿外科学会和国际脊髓损伤学会会员,美国NIH和外科麻醉创伤(SAT)组顾问”等荣誉和社会地位。

也许有人看到这里,已经忍不住嚷起来,你再把肖传国教授吹得玄乎,他不外也就一泌尿科教授而已,就算他是全世界泌尿科的第一教授,他也牛逼不到哪去吧?他究竟能牛逼到哪里去?有就快说,别耽误偶的时间,偶还要忙着去别的论坛装逼;没有偶就要“飘走”了。

诸位,别急,慢慢看,通读全文,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在哥这块地儿意外读到或将获得今年“网上奥斯卡奖”的精彩网文,无论是看起来,还是回想起来,都绝对让人心悸和惊悚!

怎么评价肖传国教授的这一研究?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向诸位讲个故事。

7年前,我在沈阳工作的时候,和东软(目前国内自动化软件研究、自动机器人技术最先进的科研机构)接触较多,有次和这个机构一资深研究员聊天,谈到了他们引以为傲的自动机器人项目。

他说虽然电脑(人类第一台电脑有好几层楼那么高)、机器人的反应速度看起来提高很快,但是因为受“程序控制”这一技术模式的限制,总体而言反应速度提高还是很困难和缓慢的,这限制了一些工程技术的接入,更谈不上有多大实际应用价值的功能发挥,只在一些特殊场合具有极其狭窄的应用价值。而如果计算机有一天能采用“神经控制”这一技术模型来制造,出来的机器人将和现在的机器人有天壤之别,因为神经控制在指令的接受和反应上,是程序控制完全无法比拟的,某种意义上,只有“神经控制”这一技术形式的出现,才可能造出具有真正替代意义的机器人,否则他们的真实称呼永远是机器,而不是机器人。可惜,“神经控制”是一种与我们现在的技术累积和路径完全不同的技术,这种技术于今天人类的技术水平而言,还是个神话。

看懂了这段话,也许我们就能大体明白肖传国教授之于“用人工(手术)对神经作用方式进行主动控制”的研究,是一项多么伟大的技术成就——他通过这种研究,把人类对于神经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这一技术实现过程累积的案例、数据信息,是人类关于“神经信号传输、自我生长、神经控制”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自私地说,它是中国自己的国宝级技术资料,从纯科学角度,则可以描述为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宝贵尝试和经验突破。这是即使杰出如陈景润先生也不可比拟的一项成就。

这一技术前景则是人类可以以此,从另一个角度实现自动化技术的升级。

目前人类的自动化技术,是依靠机械、电力、数字技术等手段来实现的。它的基础是机械。从思维方式来说就是机械思维。而“神经控制”则隶属于生物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是最前沿、最高端的仿生学的真正基础和核心。

说到仿生学,很多人都应该不陌生,都会兴冲冲地列举“灰机就采用了部分仿生学原理”这类例子,但当下这个阶段的仿生学,主要是对一些生物实现特殊功能的外形和结构方面进行模仿,最高端的仿生学则是以“神经控制”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一门技术或学科,应用领域也不仅仅局限于医疗,而会广泛延伸至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等一切技术领域。这是人类未来之梦,科技未来之梦。

这个梦之于肖传国教授的研究,是种什么关系呢?是种节点性的基础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个节点上,人类才真正打开了一道通往这一远景科技的大门(200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可类比为从一个小窗户看到了屋内的几丝亮光),类似于机械科学史上人类制造出了第一个齿轮(齿轮实现了一种更规则的力的控制与传递,它和另一种控制力的作用方式的工具——弹簧共同构成了整个机械工业除金属以外的真正基础和核心,额外多说一句,从考古发掘看,人类的第一个齿轮似乎也是中国人在3000多年前制造出来的)这实在令人意外而又太强大了!它的荣誉属于中国人!

在我通过围脖表达上述观点的时候,有无知匪徒前往我的围脖,嘲笑我这个“文科生”也来谈论“科学问题”,是自不量力,持这类观点的人,可能根本不了解我所学的专业——哲学这门学科,究竟在研究和关注什么。

事实上,哲学关注的是人的问题,所有围绕人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科技之于人也是一种关系)及其原因、后果,都是哲学研究和探讨的范畴,所以这门学科除开设了东、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美学、法学、经济学等专业课外,还开设了生命科学、创意思维等关涉人类科技与思维的逻辑、前景探讨与研究等课程。这是我在阅读那位匿名华裔科学家的信时,马上发现了肖传国教授研究课题所潜在的巨大科技价值的原因。

当时我还说,自己绝对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一价值的人,后来在网上搜罗和阅读与肖传国教授有关的资料时,也证实了这一说法——有人更早在网上表达了这一观点,他就是北大哲学系的刘华杰教授,我不认识这个教授,以前也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但我估计他教授的专业应该偏向科学哲学,事实上,几乎所有熟悉或能在大学讲授科学哲学的人,都能在读懂肖传国教授的技术后,对这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给予大体类似的评价。因为科学哲学关于未来科技发展路径和前景的探讨,早就把对“神经信息”的发现、控制和掌握,视为了人类新一代创新型技术的核心和关节。

在大体弄明白了肖传国教授所研究课题的巨大价值和意义后,再对照他近十年来的经历,我完全可以说,自己发现了许多疑点和困惑,有些疑点和困惑甚至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首先我们来判断一下,方舟子是否了解肖传国教授所研究课题的真实价值和意义。他会不会真的只是从泌尿科专业这个角度理解了肖传国教授的研究(他在与肖传国教授公开发生冲突过程——直到昨天,都一直只从泌尿科的角度描述肖传国教授的研究和手术)。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方舟子是生物专业,生命科学和仿生学也是他必须学的专业课,而且,这两门课应该不会象哲学那样,只从思维特征和与人的关系角度切入这些专业问题,而应该有更为详细和更贴近专业本身特征的内容。

也就是说,即使他专业课不及格,都应该了解肖传国教授的研究——首创“控制神经作用方式”的研究和应用的价值和意义,更何况他纠缠肖传国教授近10年之久,更不可能对这一技术在神经学研究领域所处的位置一无所知。

但是,我们发现的是,他在谈到肖传国教授研究的课题时,从来就只局限于“泌尿科专业”,而且刻意隐瞒肖传国这一成果的基础性研究环节,而将肖传国教授的成果简化为“一种简单的、不成熟的、试图改善患者排泄”的外科手术。让绝大多数非专业围观群众无从了解这一成果的基础研究性质,从而对这一成果的意义、价值、与其他领域的关联性一无所知。

那么,该如何理解他在本来了解肖传国教授研究课题的意义,却一直刻意把肖教授的研究简化、嘲弄地称为一种不成熟的、成功率为零的“泌尿科手术”,数年来一直自掏费用、锲而不舍地对肖教授的手术案例进行义正词严地打假,乃至终于让肖教授遭受刑拘呢?

在理解了肖教授所研究课题的巨大价值和意义后,曾一度,从一个善意的角度,我甚至异想天开地把肖教授终因受不了方舟子一伙折磨而采取行动,最终导致自己入狱一事,设想为是有关方面在和肖教授讨论后,以此方式来合法中止肖教授与外的合作交流,以便独家垄断这方面研究的后续成果。

但在反复查看了肖、方二人这些年的纠纷后,我最终把这个设想确定为是自己的书生意气。因为方的行为,是这些年来,一直在主动给肖教授制造常人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如同肖教授亲口所言,“十年来不算直接对其亲人进行人身攻击和侮辱的网文,仅针对其专业的质疑文章就有近700篇,侮辱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自己,还累计亲人,恩师等”,甚至与自己同有高校执教背景的妹夫,也于去年被当地检察院刑拘,其妹妹上网鸣冤,惨遭方舟子一伙无情嘲笑。

这些都远远超过了只是为了“让肖教授合法终止对外合作与交流”这一范畴。

据网上材料显示,肖教授与方舟子的间接冲突,始于2000年底方舟子在网上打一个被誉为天才华裔科学家的年轻学者的假,肖教授化名“昏教授”,在新语丝上为该华裔科学家辩解,指责方舟子一伙不宽容,对科学没有敬畏。直接冲则突始于2001年,该“昏教授”指责方舟子一篇文章抄袭了《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并向《科学》杂志编辑部进行了投诉。

于是,肖传国教授的科研历程上出现了第一个疑点,2001年,肖传国教授被纽约大学长岛医院除名,官司打到2003年的结果是——败诉。注意这个细节,这次变故是“没被医学院除名,而是遭到医学院附设或合作之医院除名”,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这个期间,肖传国教授继续在医学院执教和从事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但再无缘参与临床手术。

由于没有更详细的资料,我不知道这些给肖传国教授的科研环境带来了什么实质改变,那个时候他是否在长岛医院做肖氏反射弧的临床试验手术?除名后这一手术是否在继续?除名是否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参与和获取该手术临床数据的资格?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是”,这就出现问题了——这个让肖传国教授打了前后四年的官司,让肖传国教授失去了一些获得自己成果的临床数据的机会和途径。也就是说,肖教授的研究出现了这样一个怪诞的情况:面对自己发明的成果,他只能提供智慧,而完全失去了与相关学科进行对比研究(这需要临床数据!数据!)的机会。

可能有人说我太多虑了,但我要说,也许说这话的人,是因为不太了解美国社会的主导结构。我对这一事件的假设,建立在美国人早就从与我差不多的角度理解了肖教授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这既与肖传国教授能在美国获得持续巨额资助的情况吻合,也与我了解到的美国有专门的机构关注这方面的动态有关。

1978年对外公开的麦克阿瑟基金,就是在全球范围专职围观科技、医疗、环境方面新技术、杰出人才的专门机构。并设立了全球知名的天才科学奖招揽人才,我个人认为,它在“医疗领域”,关注的主要对象应该集中在神经领域尤其是神经控制、应用领域的研究上,因为这是一种搭建人类未来技术的平台,比其他医疗技术重要得太多,或者直接说完全不可比拟。

既然属专职围观,也确定了医疗这个领域,所以。他们不可能放过在“神经控制”研究方面处于“被公认具有独创价值和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肖传国教授,这个世界对于一些顶尖人才而言,其实很小,所以没必要对这一说法表示奇怪。

但是,这个麦克阿瑟基金就不简单了。它实际秘密成立于40年代末,是为合理瓜分和占有战争中意外获得的敌国财富、由陆军总部和中情局直接合作成立的一个专门组织。任务是以自己认为恰当的方式从全局角度围观、预测和参与世界的局势发展......关于这个组织的详细情况,以后从我的其他文章看吧,这里不多说了。

简单而言,作为一个被暗中围观而自己可能完全蒙在鼓里的肖传国教授,在2000年以昏教授之名为那位华裔科学家辩解、在网上指责方舟子的时候,说出的话如果具有浓郁的爱国热情(看肖教授后来的博文,完全有这可能),那么,这一情况一旦被关注这一技术动向的专门组织所掌握,肖传国教授,这个开启了“神经控制”研究一道具有独创性质的大门的泌尿科专家。完全可能按部就班失去“完全自主掌控和主导这个技术研究”的资历,因为,如前所述,这一技术所潜在的前景,尤其在军事方面的前景实在让人无法小觑。

于是肖教授得到了一个奇怪的、不可理喻的惩罚,一个没失去研究资格(继续为研究提供智力资源),却失去了参与临床实验、累积神经控制进展数据(更不用说以此展开神经领域的关联性研究)的机会的惩罚。而也许正是因为肖教授觉得不可理喻,所以他才执著地和医院打了一个跨度整整四年的官司。4年,一个已经进入临床的技术的4年,有多宝贵?肖教授在这四年,失去了多少累积数据的机会?!!!

当然,这些,只是我从已有的、局部的公开信息中推测而来,具体情况如何,待肖教授开口自己讲起才算最准确,也许没我推测得这么有“深度”,它就是一桩偶然事件,也许这四年间,在美国发生的事远非上述推测那么平淡简单。

再回头来看看方舟子对肖教授干了什么?

自称是在2004年知道肖传国即为昏教授后,方舟子一伙开始了密集地对肖传国教授的打假。具体内容网上流传甚多,有兴趣的不妨搜集起来看,在方舟子一伙密集而疯狂的攻击下,逼得肖传国教授外出讲学的时候,还曾专门用PPT挂出“我为人基本无暇,如有人发现了那些文章所揭露的问题属实。每个奖励5万元”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广告”。

直到今天(9月29日),方舟子还在围脖上说,肖教授的手术成功率为零,他们已经搜集了100多个案例,而按肖教授此前与一位叫亦明的博士对话时透露,按照85%成功这个比例,
这些年手术失败的案例大约有300个左右,方舟子的100多个案例,是实际失败案例的一半左右,但他却以已经收集到了100多个手术失败者为根据之一,得出了“肖教授的手术成功率为零”这个结论。

在方舟子的指使下,方舟子的律师彭剑,彭剑的实习生刘琳,以及一些或有共同利益、或完全蒙在鼓里、仅仅是出于信任方舟子、同情手术失败者的媒体和媒体人,参与了对肖传国教授的“围剿”。为什么我把他们的行为称为“围剿”?因为他们针对小肖传国教授的行为是有预设立场的、恶意的、私下的、粗野而缺乏科学依据的。或者说基本是文革式的,即完全绕开正规的学术、医疗鉴定机构,几个人私下合计出个调查表,就开始调查和下结论。然后通过媒体直接下“判决书”。

所以有网友笑称,即使撇开方舟子和肖传国教授有过节,方对肖怀恨在心,难有客观立场这一节,仅看这个所谓的调查和结论路径,就完全是粗暴的、流氓的、对科学没有任何敬畏和不负责的。

事实上,任何一项指向某一具体领域的调查,从规范的调查表的参数选择、到如何获取结论,获取什么样的结论才合适、才逻辑自洽等问题,不但关涉到被调查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关涉到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所以一般正规的调查分析,从制表到获得结论,需要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士合作才能完成。而很不幸,我们现在陷入的现实是,很多调查不规范、随意、甚至故意设陷阱。并由此给当事人造成伤害,或有意误导了我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解释。

如针对房地产的调查,就可以根据自设的参数,诱导性得出“房价不是高了,而是低了”、“是低收入、没有上进的人在抱怨房子”,“抱怨房价高的人都是人生很失败且具有暴力倾向的人”等“客观”调查结论。

所以调查参数的设定非常重要,但从方舟子针对肖传国教授的手术患者的调查来看,我很怀疑他在参数设定、乃至具体调查过程存在严重的、明显的预设性诱导趋向,我之所以只能说怀疑而不能说断定,是因为至今我也没看到这个调查样表。同时按照肖传国教授的公开说法,他这些年的手术有300个左右失败案例。他并没有中断与这些案例失败者的联系,而对手术失败的原因也在进一步观察中......所以,在方舟子单方发起调查的整个过程,我仅尊重方舟子对神源医院有质疑的权利,但我并不认为他对肖传国教授具有公平客观的立场,也不认为他有私自调查取证的权利,更反对他于此事自设裁判私下结论的做法。

说到调查表,迄今为止,我只看到过一个针对肖传国教授的调查样表,并充分表现出了我前文所说的粗暴、随意、有失公允——今天上午,我在凤凰网上看到,该网站有个关于“你看到方舟子案凶手被抓消息时的主要感受”的调查,这一调查所设置的三项选择,一是“欣慰,案件迅速告破凸显了警方高素质和法治进步”;二是“平静,在现在社会这种高层精英干这种事不稀奇”;三是“震惊,准院士级别的人物竟然干出这种事”,全部都是从不同方面谴责肖传国教授的,如此设置调查参数,实际已经替网友从一个方面强行预设了他们的选择,所有参与调查的网友都失去了“同情肖教授、鄙视方舟子”等其他的可能,这显然是不公平和粗暴的,比如对我而言,虽然我一向都不赞同使用暴力,但就此案来说,我在阅读了有关二人过往历史的大量资料后,在获知这些年肖教授在四处打官司也无法终止方舟子一伙的骚扰纠缠后,只会坚决地选择“同情肖教授、鄙视方舟子”。

此事还有个重要现象值得关注。

我们都知道,这些年来,肖教授的研究是在美国和中国同时展开的,按理说,既然方舟子信誓旦旦地把肖传国教授的研究斥为一钱不值的骗术,把肖传国教授斥为骗子,又有将肖教授彻底整垮整臭的决心、勇气和手腕。那么,不提优先,他在中国向肖传国教授发起“猛攻”的同时,也至少应该向据称“学术比较规范”,又有充分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美国揭露肖教授的研究和为人吧?因为“学术比较规范”,又有充分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作为骗子的肖传国教授不是更无路可逃?更容易受到惩罚?更容易让方舟子达到报复的目的?

但是,意外的是,根据网上双方显示的证据看,直到肖传国妹夫正式入狱前(2009年下半年),除了规模很小持续时间很短的网络骚扰,方舟子几乎从没向美国有关机构、媒体投诉过肖传国教授。即使今年2月以匿名的方式投诉了肖传国,走的还是正规路线,将肖教授投诉到的,是正规的政府医疗管理机构,这点也同时说明,其实方舟子并非不懂这些学术规范,那么在中国,他为什么这些年来一直按照自己一伙既当打手、又当裁判的方式,持续发起对肖传国教授的围剿?

这难道不奇怪吗?

当然奇怪,因为方舟子这样的行为方式下,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肖教授的研究,在美国进展很快很顺利,目前已有数十家医院进入临床,而在中国却备受方舟子一伙的骚扰,困难重重。

我们可否因此说,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堪为人类新一代平台性技术的研究,在本来是中国人的独家研究成果、乃至是中国人主导的情况下,被美国人在经验、案例的数据累积、关联研究等方面反超了呢?(注:经过2001年被医院除名一事后,我现在甚至无法确证,在美国,肖传国教授在这个项目上究竟居于什么实际位置,是否已经失去了主导地位。),毕竟现在美国已有数十家医院同时参与了临床试验,这是当前中国对这一技术的实验规模无法比拟的。

临床试验规模有什么意义?对这项技术而言,它可不单纯是在表示该技术已趋成熟并有极大的医疗价值,而同时还在借此累积有关神经控制的数据信息,以此展开更多更深入的关联研究,直到有一天完全分离出一条可控的、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人造神经”,成就以“神经控制”为标志的新一代人类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这一技术所遭遇的奇变,于我们这个民族而言,是多大的一个悲痛?难道我们这个民族,至今依然无法摆脱曾让我们痛苦不堪的命运,还注定会重复以前的悲剧——制造出了人类的第一个齿轮,却在工业革命上落后西方国家数百年?难道堪称科学奇才的肖传国教授这些年堪称荒诞的遭遇,不足以使我们扼腕?难道方舟子这些年对肖传国教授的所作所为,不足以让我们横眉?

我希望有关部门对此事给予严重关注;我也希望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那些拒绝了方舟子邀请他们参与美国生物医学公司事务的在美中科大毕业生,勇敢站出来说出你所知道的方舟子的内幕,我还希望国内那些此前对肖传国教授研究课题缺乏基本认知定位的媒体、媒体人,能自觉疏远“打假斗士”方舟子,而应就此顿悟,转身打“假斗士”方舟子,保护我们自己民族的科学天才,安抚他那颗受伤滴血的心。

我还能说什么?在动笔的时候,我只想尽量清晰、完整地把肖传国教授研究的课题的价值和这些年的遭遇作简要叙述,但一路写下来,居然感觉自己在写一部情节曲折、富有传奇、催人泪下的侦探片。

靠,这真是个娘希匹的时代!!!!!!

 

我的更多文章:
  • (2011-03-20 09:36:50)
  • (2011-03-12 00:53:03)
  • (2011-03-10 17:14:51)
  • (2011-03-09 13:08:04)
  • (2011-03-07 10:04:34)
  • (2011-03-06 08:34:46)
  • (2011-03-04 12:12:49)
  • (2011-03-03 18:47:54)
  • (2011-03-02 14:25:50)
  • (2011-02-28 10:25:23)

相关文章

  • 央视防辐射服《真相调查》爆真相:方舟子是幕后推手
  • 方舟子:誉满天下 谤满天下
  • 亦明:方舟子与《中国青年报》邪恶同盟的终结(1)
  • 方舟子造假第六十九案:篡改报文
  • 吕永岩按:美教授再次公开怒斥方舟子,称其还剽窃了牛津大学出版社
  • 美教授发威:“我会考虑起诉方舟子”
  • 吕永岩就匿名“留言”再批黑教主“老方”
  • 《解放军报》刊吕永岩文,痛斥“新语丝”攻击共产党
  • 美国教授指责方舟子抄袭的公开信(中文授权译文)
  • 快看方舟子美国后院起火烧屁股
  • 上海老顾:批方舟子的左倾医学观
  • 驳方舟子:只有中国人才坐月子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