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防外交

马建光:用天然气衡量中俄关系太短视

火烧 2014-05-21 00:00:00 国防外交 1025
中俄天然气协议暂未签署,但双方战略协作关系稳步发展。文章指出,中俄全方位合作不受影响,强调务实合作与长期战略关系,体现两国关系稳定与深化。

  据俄媒体报道,普京总统在访问中国并出席上海亚信峰会期间,中俄双方并不会就人们期待已久的天然气协议签单。“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远非亲密无间”的观点再次在互联网上出现。但在笔者看来,中俄天然气合同暂未签单虽属意料之外,实则在情理之中。中俄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密切合作关系并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一是从此次访华的时机与议程来看,普京访华“为求合作,而并非简单求援”。近期的乌克兰危机使俄面临着西方多重压力,无疑这将促使中俄进一步加强合作,尤其为双方在经贸能源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契机。然而,简单地认为俄会向中国经济求援,未免有些短视。当前中俄两国关系深入发展,是国际大格局变化下的历史必然,同乌克兰危机并无太多直接联系。

  二是就此次普京访华达成的合作内容看,尽管备受外界瞩目的天然气合同暂未签署,但经济合作只是中俄双边关系中的一部分,其合作进程顺利与否并不对中俄关系造成实质性影响。套用俄罗斯专家卡申的观点,“此次普京来访的大规模代表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对中俄双方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步入新阶段的最好例证”。应该看到,以普京出席亚信峰会为标志,中俄近期互动频繁,夺人眼球,从《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到“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以及在开展和平利用核能、民用航空、航天基础技术研究、空间对地观测、卫星导航、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等领域新的突破性合作,更加值得关注。

  三是从国际政治现实来看,尽管当前协议未签订,但“亲兄弟明算账”,“买卖不成仁义在”。这反而反映出双方关系务实、理性的一面。经济合作有其自身规律,并不应过多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尤其是突发事件、政治因素的影响,对国家利益而言,更是如此。事实上,中俄天然气合作虽然一直伴随着波折与质疑,然而两国关系“波澜不惊”,不断向纵深发展。笔者认为,中俄关系不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而更注重内在的扎扎实实,正所谓“宁静致远”。在5月20日两国元首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出“建立全面的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石油领域一揽子合作,尽快启动俄对华供应天然气”,这无疑是对人们期待的天然气合作最好的诠释。▲(作者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相关文章

  •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全文)
  • 普京拜会江泽民 中俄两国不存在任何矛盾
  • 中俄领导人会晤避谈天然气协议
  • “习普会”登场暗批美国 声明抵制干涉他国内政
  • 普京接受中方采访:历史被篡改 新纳粹势力猖獗
  • 普京访华图打破西方制裁
  • 外媒:普京访华​ 或会晤江泽民
  • 张志坤:中俄联盟到底有何不妥 写在普京访华之际
  • 关健斌:普京敏感时期访华的六个看点
  • 俄媒:普京访华 将签署俄中天然气合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