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旱呼唤龙江精神回归!
北方大旱呼唤龙江精神回归!
当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旱灾席卷了北方大地,15个省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畜饮水困难,小麦等农作物枯萎死亡,其中尤以小麦主产区河南为重。这场旱灾造成的损失可能比冰灾更大!
这场30年未遇的旱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了全面部署,紧急拨付特大抗旱补助经费4亿元,提前发放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867亿元。今年国家还拿出100亿元用于农业机械补贴,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0.1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7日至8日在河南检查指导抗旱工作时指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事关经济全局,意义重大。抗旱救灾工作不仅关系粮食安全,而且关系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旱区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这对当前抗旱救灾起到了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
但是,当我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问题的深处时,我的心中有一股难言的隐痛。虽然这是一场30年未遇的旱灾,但是其造成的损失将深重地影响中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脚步!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将自然灾害渲染得过分的突出,我们更应该将思维的触角触及最本源的东西。这个最本源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农业体制问题!
现在,在我国广大的农村,除了华西等极少数的几个地方还是集体经济一枝独秀以外,其他基本上都是实行承包责任制,说白了,就是分田单干。这场改革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最终结果却并不如当初设计的那般美好。
我们不会忘记毛主席当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警告吧?毛主席的“命脉论”和集体化的农民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威力。据统计,1949年,全国仅有8座水库,而到了1979年,大中型水库就有8.5万座,还有数不清的中小水库和分布密集的干渠支流,全国拥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整个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很多。基本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问题。而从1979年以来,全国仅修建了827座水库,这与毛泽东时代修建的8.5万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出现这样的结果,我想其中的原由用不着我多说什么,大家也一定是心知肚明的,对吧?
要战胜这场3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我们需要什么呢?我想,我们还是需要龙江精神的!龙江精神是什么?是集体主义,是顾全大局。龙江精神是对人类一种无私的奉献,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对正义、真理顽强的追求,是为进取与拼搏,更是一种人类的永恒精神。
“龙江精神”因为现代京剧《龙江颂》而闻名。43年前,我国闽南大地遭遇了千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为抗旱夺丰收,当年福建省漳州地区龙海县榜山公社农民,在村党支部书记郑流涎的带领下,堵江引水南流,“自愿受淹三千亩,也要解救下半县十万受旱田”,唱响了闻名大江南北的“龙江颂”。这是我国人民和自然斗争的一曲凯歌,也是顾全大局、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龙江风格”的一曲颂歌。
抛开特定历史阶段“阶级斗争”的影响,“龙江精神”作为一种社会互助、自我牺牲的高尚风格,是社会必不可少的黏合剂,也是永久值得称道的。一个缺乏高尚的社会,必定是没落的!
北方数省这场罕见的旱灾,不能不让我们对农村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反思。一家一户的承包责任制,因为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先天性缺陷,决定了大规模农业水利建设的高成本付出,决定了推广先进农业滴灌技术的高成本付出,决定了取得抗旱救灾胜利的高成本付出!国家和地方虽然为抗旱救灾花费了很大的代价,但取得的成果却不是预期的!
如今,党中央不是倡导要继续解放思想吗?不是倡导要大力推进改革吗?今天北方的特大旱灾为我国农村体制的新一轮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现实条件。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应该与时俱进,为8亿农民计,改掉不合理的,革去不适宜的,让我国农村重新激发青春的活力,让我国农民不再受望天收之苦!
罕见的旱灾呼唤“龙江精神”的全面回归!
欢迎博友光顾强国网:http://www.lnxv.com/
相关文章
- 胡靖:非洲饥荒之中国映衬
- 毛主席时代永远怀念--驳网易毛时代水利不值怀念的谬论
- 新闻联播露真相,私有改革元气伤!
- 水库被老板承包养鱼是不是人祸呢?
- 胡靖:小水窖救不了农村水利--“大包干”带来水利大倒退
- 红旗渠究竟靠什么修成的?(附红旗渠纪录片)
- 毛主席是怎样决策和督导治理淮河的?
- 从五省旱灾看资改派反党集团
- 时寒冰:旱灾真相实地调查(中部、下部)
- 抗旱救灾志愿者行动倡议书
- "大西南的旱灾,四成是天灾,六成是人祸"一个老农民说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