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改革的高速度是改革前的革命带来的

火烧 2014-12-18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指出改革的高速度源于革命前的制度积累,强调改革红利来自革命带来的基础。讨论了公有制、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以及土地财政、资本积累与制度变轨的关系,呼吁构建现代化体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标题:郭生祥:改革也要饮水思源

  改革的确繁荣了中国经济,于是现在的人喜欢说“分享改革的红利”,但是饮水思源,改革的红利又是哪里来的呢?

  如果说改革的红利不少是由改革前的革命带来。或者说后30年不少红利是前30年的制度转轨带来的,会不会有人不同意?

  其实,改革前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一大二公”正好是改革后产权逐步明晰、渐进市场化、“少数人先富起来”的资本,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随着改革的深化,慢慢地再衍生出部分市场资本主义、外来资本主义。

  从某种程度上讲,改革的高速度是改革前的革命带来的。沿着这个思路,甚至连今天政府的土地财政也可以说是改革前的革命带来的;同样许多人的发财致富也是改革前的革命遗留的;2000年前后国有银行大量改制上市,2008年前后外资纷纷“解禁”,不少赚得“盆满钵满”,也难以否认这是“革命-改革”的“制度性变轨”带来的“红利”。

  从“公有制”“计划经济”“一大二公”“斗私批修”突然转轨到“包产到户”“承包制”“抓大放小”“MBO”“股改”等,先让经营权普遍搞活,再让国有产权“孤立”在私有制的“汪洋大海之中”,那时又没有“物权法”,确实难以避免被“零敲碎打”,人们突然兴起的“发财梦”加上“胆大”的“侥幸梦”,终于汇成了一股“极端自私自利”的暗流、潜流,真应了一句“物极必反”。好在国家还是掌控着市场资本主义、外来资本主义。尽管市场中“所有人与所有人为敌”,但是国家还是最后的“守夜人”,还没有完全丧失“维稳”的能力。尽管市场流失了些革命的价值以及改革的红利。但是对于革命和改革来说,只要国家最后还能够清除腐败,那革命和改革的最后“净值”也许还是“正”的。

  在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上,很多人认为革命极左,改革极右,无论怎样原本它们都不希望腐败。当初的制度选择是符合当时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在当时也都一定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从资本保值增值的角度,要是没有这前后30年的理想主义、前后30年的“相反”,可能就没有这60多年世界第一的高速度。从这个角度,如果说革命是“黑脸”的话,那么改革就是“红脸”,尽管二者“相反”但是却“相成”,对比那些看似“相辅”、却因为“同性相斥”,反而难以“相成”的国家,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是前30年的积累成就了后30年的速度,但如果要让这个速度善始善终,还必须在接下来的30年里迅速构建一个“社保现代化、中小企业现代化、三农现代化、金融现代化”的框架体系,矫正“革命-改革”模式的失衡与扭曲,或许只有这样才可最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作者是澳大利亚精算师协会名誉主席)

相关文章

  • 刘仰:内忧外患的百年变迁
  • 王义桅:从进京赶考到进全球化赶考
  • 少数人力图把改革的方向引向邪路
  • 当西方“颜色革命”遇上中国“一国两制”
  • 昆仑岩:国企改革的迷雾该拨开了
  • 后殖民问题与颜色病毒──香港「占中」剖析
  • 孙锡良:教育部,请就新高考改革方案回答六个问题!
  • 郑若麟:占中、颜色革命、美国小册子
  • 改革形成共识:"竞争性"国企不要求绝对控股
  • 龚云:谁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与尹保云、马龙闪等学者商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