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莫言访台:写“人”要超越阶级、政治偏见

火烧 2013-09-22 00:00:00 文艺新生 1027
莫言访台期间谈及文学创作,强调写人应超越阶级与政治偏见,主张真实呈现人物形象。他肯定台湾文学知识丰富,认为台湾作家可获诺贝尔奖,并分享其写作理念与两岸文学差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资料图)

  原标题:莫言访台:不会把国民党的军队当“鬼”来写

  应台湾高僧大德星云法师的邀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陆作家莫言携妻女等一行近日造访台湾。21日在其新书发表会上,莫言表示,台湾老百姓充满友好、友爱精神,道德水准非常高,大批为他人无私奉献的义工,随处可见。

  莫言先后6次来台湾,此次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次来台。他说,他去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参观时,看见很多导览员义务为游客服务,引路、讲解,孜孜不倦。台湾社会各界都存在这样为理想奉献的精神,大陆也一贯提倡服务精神,这种基本精神是相通的,要保持仁心、做好事、说好话。

  谈及台湾文学界的名家,莫言说,齐邦媛先生的著作《巨流河》,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还有司马中原、朱西宁等很多台湾作家都可以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学差异,莫言认为:“台湾的作家知识性更丰富,他们的作品里引经据典的东西多一些。”

  莫言还强调,过去大陆作家写“人”,带有阶级、政治的偏见,严重脸谱化。而他在写作时注意避免这一模式,不会把国民党的军队当“鬼”来写,也不会把共产党的军队写成“神”。他指出,把人当“人”来写,超越阶级、政治偏见,才能写出完整的人、真正人的形象,还给人真实的面貌。

 

  链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的社会反响综述

相关文章

  • 莫言的真面目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的社会反响综述
  • 莫言获奖羞辱了谁
  • 莫言:妖魔化毛泽东是蚍蜉撼大树
  • 鸡蛋与高墙还是大字报小石头
  • 《丰乳肥臀》是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彻底颠覆
  • 景凯旋:我为什么不喜欢莫言的作品
  • 莫言获诺贝尔奖非作品优秀 只因“重要”
  • 诺贝尔文学奖的阶级性与政治目的
  • 李云雷:莫言获奖的三重意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