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解读台湾电影导演侯孝贤

火烧 2012-11-27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深入解析侯孝贤电影如何将中国文化、审美与美学融入西方电影,展现其艺术成就与文化价值,强调观众参与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读解台湾电影导演侯孝贤》

  张晓春

  头一次接触侯孝贤作品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九三年,中戏诺大的观摩室里,只有我一个人,要不是我拿着观摩室的钥匙,恐怕我也与其它同学一样,早就跑了。

  伴随着监视器里侯孝贤电影《童年往事》缓慢的音乐,望着窗外纷纷落叶,我忽然问自己:侯孝贤是亚洲首次获得嘎纳奖的电影导演,西方人怎么了?如果不是嘎纳评奖人无知,那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我开始观看《童年往事》,开始关注侯孝贤。

  我仔细读解了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冬冬的假期》、《恋恋风尘》、《好男好女》。

  我认真阅读了有关侯孝贤的评论文章。

  今天,我高度敬佩当时嘎纳的评奖者,因为他们把嘎纳授予侯孝贤,不是因为政治,而是为了艺术,侯孝贤当之无愧!

  我以为:

  把中国文化、中国审美、中国美学、中国气派融入西方电影,侯孝贤的确是中国电影导演的骄傲!

  中国艺术、中国的视觉艺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让观者参与作品,把审美的快感传递给每一个观者,作品提供给观者想象的契机,诱导观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者与观者共同完成作品!

  如此:不同的文化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不同的境遇引发不同的联想。中外、男女、老少、尊卑均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满足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

  齐白石先生画虾从来不画水,水在那里?在每一个观者的想象里。一百个观者有一百种想象。

  中国戏曲舞台上历来不会有真马上台,演员在舞台上只拿一根马鞭,便纵横驰骋,来去自如。马在那里?马在观者的想象里!不同档次有不同的收获。

  戏剧理论界有一个专用名词:假定性。

  直到近些年,英国的戏剧理论家比得布鲁克才出了一本书《空的空间》。

  中国艺术已经‘假定’了几千年。

  用‘无’表现‘有’,引发观者想象‘有’,满足观者的参与,老庄为我们奠定了中国审美、中国艺术大厦的基础!

  侯孝贤的电影,大多遵循了一条这样的创作原则。

  侯孝贤拓展了世界电影的语汇和语法!

  我不想在此举例说明,希望朋友们去侯孝贤的电影中发现,我不能剥夺朋友们的审美快感。

相关文章

  • 亚洲疆域突围术?韩国、日本、菲律宾独立电影导演现正出招!
  • 千里流亡学生的血泪——一个台湾老兵的控诉
  • 关于电影《白毛女》人物原型的误说和胡说
  • 牛人陈明忠(台湾左派)
  • 陈明忠--台湾最后一个政治死刑犯(组图)
  • 吕正惠:台湾左派陈明忠访谈后记
  • 台湾左派陈明忠: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 “人民向左转” 2012年劳工秋斗下周日上街
  • 李云雷:中国电影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
  • 淫媒与暴徒 香港社运电影节清场裡的无产者(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