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中国经济突然遭遇唱衰

火烧 2008-12-30 00:00:00 时代观察 1034
文章指出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5%,引发国际担忧。IMF多次下调预测,引发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就业压力的讨论,同时对比印度经济形势,强调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济突然遭遇唱衰 

2008年12月30日 《商务周刊》

  在这场80年来最大的危机倒逼下,我比任何时候都乐观地相信,战胜这场危机,将使我们得到很多长久以来求之而不得的东西

  □文 高昱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政治评论家菲利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最近有句妙语,说这场金融危机“让原本不可思议的变成了不可避免的”。一个最新的例证是,直到最近以前,中国这个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还被整个世界认为是将世界从衰退中拯救出来的发动机——至少是缓冲器,然而进入12月之后,来自西方世界的论调突然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中国不仅躲不过这场危机,受破坏程度还将远比美国要大得多,持续的时间也将长得多。

  这种突如其来的唱衰可能来自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态度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12月16日在一个记者会上说,中国,这个习惯了两位数增长率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明年的GDP增长将会从今年的9.7%回落到5%。这个悲观的预计对于刚刚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鼓舞全民斗志“保八争九”的中国来说无疑于当头一棒。

  卡恩表示,“我们一开始预计中国增长将有11%,接着是8%,接着7%,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只有5%或者6%”。从公开报告看,这也是IMF下半年来第四次调低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7月份的一份报告中IMF还预测中国2009年GDP增幅9.8%,10月份的报告下调至9.3%,11月份再下调至8.5%——显然最近的这个月IMF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出现了跳水式的逆转。

  在西方世界看来,对中国来讲,5%的增长意味着崩溃。许多经济学家都相信,而且温家宝总理也在今年初公开说过,中国经济只有保持至少7%的增长,才能够避免大面积失业。另一种说法是,中国需要8%的经济年增长率,才足以提供700万个就业岗位。考虑到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出口市场萎缩的多重打击,今年中国已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倒闭。如果经济增长降低到5%,那么,2009年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从经济发展到社会稳定最岌岌可危的关头。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恐慌。这篇名为《中国与印度:突然的脆弱》的文章指出,直到最近以前,这两个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还认为自己绝缘于这场将富裕世界折磨得痛苦不堪的传染病。然而,全球经济低迷会把中国和印度一同拉下水,给这两个仍然贫穷的国家带来大规模失业,“明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至5.5%,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率也下降至这个水平,这在国内外都将被视为一场灾难”。相比而言,《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比刚刚经历了孟买恐怖袭击的印度更危险,因为“在应对经济低迷方面,印度相对中国有两大优势,印度在应对经济问题方面有着大量的经验;另外,印度的民主政治体系能够使其更好地解决意见的分歧”。

  我们正处在一个泡沫后的世界:先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接着是信贷泡沫破灭,然后是最大泡沫——美国消费泡沫破灭,那么现在,中国经济奇迹也要“泡沫破灭”了?

  我不明白西方朋友们在看待中国时,为什么天堂的隔壁就是疯人院。我们身在中国,比任何外人都清楚中国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消化能力弱、投资效率低下、贫富差距、环境恶化、社会冲突等等。对于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的全球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我们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举国上下都在迎接更寒冷的冬天,并且确定了“中国救不了世界,中国只能救自己;我们出口、内需等面临的问题也很多,中国能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的原则立场。所以,请不要恐吓我们。

 

相关文章

  • 明年三重叠加了就是严重经济危机的开始
  • 左大培: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李慎明:高度重视七个基础性资源可能相对萎缩的挑战
  • 周新城: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 何新: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几点评论
  • 郎咸平的忽悠--当前严重忽悠人的几个经济理论(2)
  • 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深层次的隐忧
  • 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危机的第二波很快就会到来
  • 邋遢道人:从“技术创新”谈起--五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邋遢道人:从“民工荒”谈起——三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曹建海:注水的GDP数据,如何成了巨额财政赤字的依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