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高盛与权贵交易一拍即合

火烧 2010-06-03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揭露高盛在中国投资中与权贵交易,涉及双汇、海普瑞、西部矿业等案例,展现其金融操作与灰色游戏,引发对高盛长期投资理念的质疑。

http://yetanyetan.blog.sohu.com/153258869.html

高盛与权贵交易一拍即合

2010-6-3 新民周刊

    针对国内对于高盛风险投资中越来越多的质疑,高盛直接投资部与媒体首次直接对话。但对话并不能为高盛释疑,高盛的解答是暧昧的,在受到质疑的投资项目上的表态含糊不清。

 

    高盛在中国投资市场上的角色并不是纯洁的天使,他们在带来市场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贪婪、泡沫时代的疯狂与美国国内同样的灰色游戏。基本来说,高盛在中国投资市场身兼教父与大鳄之职,同时获取高级教练、主要选手之利,充分利用了自身在金融标准、企业估值方面的影响力,在中国资本市场或者通过各怀心思的中国公司大获其利。

 

    高盛投资中国金融机构利用的是中国金融机构急欲上市融资的急迫感,高盛对于航空公司燃料油名为套保实则投机的诱导充分利用了自己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影响价格的能力,在双汇案例中,高盛还揣摩透了国内企业主们不惜代价、不顾诚信进行MBO的心理,而在西部矿业案例中,高盛对于矿业定价权的影响与中国企业对知名投资公司攀龙附凤的心理一拍即合,在高盛高华公司成立的过程中,高盛对中国金融业监管规则、对于中国的高层公关学,使用得炉火纯青。

 

    高盛声称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海普瑞的投资,获得近百倍收入,目前仍是纸面富贵,并强调自己是长期投资。海普瑞的纸面富贵迟早会转变为现实富贵,事实上,高盛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资让他们获得了百亿港币以上的收益,并且获得了曲线进入中国证券领域的机会。海普瑞所面临的一系列诚信指责,诸如虚增利润、联手哄抬发行价等,难道作为资本市场的高端游戏者,高盛一无所知?

 

    高盛对于中航油的围剿,在西部矿业的投资回报,全都成为境内投资者不堪忍受的惨痛记忆。

 

    高盛投资部人士声称高盛股权投资有三大理念,均存在漏洞。

 

    首先,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平均股份持有期是5到8年。但是,高盛给双汇管理层提供的曲线MBO通道,从持有到退出,远远不足5年。作为深谙中国国情的大投行,高盛不可能不懂得双汇管理层曲线MBO对中国法律意味着什么,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迟迟不公开相关信息,对于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第二个理念是,高盛的股权投资希望能给公司带来价值,而不是仅仅提供钱而已。高盛有时候仅仅提供钱,比如对于普通公司,但在大多数时候,确实不仅止于提供钱。比如,高盛对于工行的投资换来的是中国金融市场对高盛网开一面,高盛用一粒芝麻换来了西瓜。又比如,高盛涉足猪肉食品行业,从生猪、中间制造者到未来可能出现的生猪期货,无不提早落子,也满足了中国农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在受到质疑之前,高盛所到之处,被奉为上宾,几乎很少遇到境内竞争对手与政策的真正挑战。

 

    高盛的第三个投资理念是,所做的投资必须要有利于企业客户、有利于高盛业绩,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整体经济。高盛的股权投资未必有利于中国企业与整体经济,高盛对于西部矿业的投资起码就很不利于中国的普通投资者。

 

    撇开股权投资不谈,高盛以金融顾问角色参与的重大并购案,有一些未必对中国企业有利,比如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比如汇丰银行收购交通银行20%股权案,以及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等等。尤其是TCL的合资企业,几乎可以作为跨出国门失败的典型安全,TCL不得不依靠国内的市场继续存活,凭空背了一大笔债务。TCL固然有责,但高盛是否提醒了TCL在欧洲并购所需要付出的高昂的法律成本,与可怕的人工费用,这是无法中国制造企业不能承受之重。而联想与IBM个人电脑部的并购,联想是否成功实在不好说,柳传志不得不重回第一线,在并购之前的销量令人疑窦丛生。

 

    如果以金融泡沫时代的宽松标准衡量,我们也许应该承认,高盛并没有违法,只不过巧妙地利用了规则的灰色地带,但多亏高盛所代表的金融巨鳄们的贪婪,加上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纵容,全球才饱受危机之痛,而美国之外的其他地区惨遭池鱼之殃,目前欧洲所受的冲击甚至比美国更为严重。

 

    还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高盛在中国金融市场如此如鱼得水,为什么企业主们如何热衷于利用特殊项目公司进行各种各样的运作,为什么中国金融机构在引入高盛等投资者之后,对于治理结构的深入改革仍然一筹莫展?

 

    也许我们可以自我安慰的是,当金融巨鳄遭遇行政权贵,遭遇变革中的市场,会产生什么怪胎,我们现在有了经验。至于说股权投资的高风险,股权投资之后投资家们的担忧,拜托,不要说这么幼稚的话,在市场中生存的投资家,哪个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相关文章

  • 高盛最后的疯狂
  • 高盛“道德黑幕”震动美国
  • 欧债危机蔓延背后再现高盛“魔影”
  • 欧洲新主人就叫高盛
  • 金融资本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美国高盛财团“欺诈门”谈起
  • 高盛:欧洲的新主人
  • 郑若麟:金融资本“高盛嫡系”已渗透欧洲?
  • 河清:欧洲的“高盛政府”---全世界都为国际私人银行家买单
  • 海啸后的希望:高盛必将在三年左右倒闭
  • 高盛涉嫌欺诈国内企业真相 忽悠是企业巨亏主因
  • 双面高盛“三屠”我国资本市场
  • 叶檀:向国际投行泄密 就是出卖同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