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红军的足迹
沿着红军的足迹(上)
沿着红军的足迹(中)
沿着红军的足迹(下)
沿着红军的足迹(上)
【栏目宣传片】
【沿着红军的足迹宣传片】
那一年
他们从这里经过
那一年
这里硝烟弥漫
是一群理想主义者踏出了一条红色漫道
今天
我们也从这里经过
我们沿着红军的足迹
我们用重温感念一种精神
【主持】欢迎收看行游天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9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通过浴血革命,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石。70多年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跨越二万五千里长征时途径天水,在天水留下了伟大的红色足迹。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行游天水》特别策划系列报道《沿着红军的足迹》,用徒步重走长征路的方式,纪念伟大的中国革命。今天我们的系列报道播出第一期,下面我们一同进入《非常旅游》,来看看他们的徒步经历。
【非常旅游片花】
【配音】 1935年9月25日 ,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陕甘支队),从漳县新寺镇过龙川河步入武山境内,经马力镇到达鸳鸯镇。26日凌晨,红军通过鸳鸯镇,突破敌人封锁线,渡渭河上北山,当晚宿营鸳鸯费家山一带。毛泽东住在费家山一农户家里。27日,部队沿武山、陇西交界地,经榆盘进入通渭县榜罗镇。《沿着红军的足迹》活动组将沿着红一方面军行进的这条红色漫道,追寻历史的足迹。
字幕 : 6月10日 中午 队员出征
【配音】《沿着红军的足迹》徒步队员坐车来到武山县与漳县接壤的马力镇杨坪村,草草吃了些预备的食物,就正式出征,用徒步走完天水境内红一方面军长征的道路。
【同期声 队长 张晓东 】 红军进入天水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这里。我们就从这里出发,展开我们的徒步旅行。另外我再说几点注意事项。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走在一起,所以要求大家一定要团结在一起,走的过程中不要分开。
【配音】队员到达杨坪时已经是中午时节,当天的徒步只能利用下午的半天时间进行。整个活动计划当天徒步至鸳鸯镇即可。从杨坪到鸳鸯镇沿河谷有平坦的公路,距离也就20公里左右,但为了让队员尽早适应徒步,队长张晓东决定大家不走公路,而是走一段山路。
【同期声 队长 张晓东】徒步最重要的就是那种感觉,开心而且大家都在走路,没有那种实在的东西。没有新时代的东西,车呀什么的。
【配音】翻山的道路与前进方向有些背道而驰,翻山根本没有道路,所以一上路,就遇到了阻力。
【现场声】他体重太重啦。这地方土松,再往前走一点。
【同期声 队长 张晓东】咱们下午三点钟 四点钟就应该可以到了。到那个庄子。
【现场声 木梯寺山门摇到人身上】队长说:这个和麦积山一样,有石窟呢。照相,大家错开。行。看镜头,123.
【现场声 下山】18 00下坡路 慢一点,身体往里,这样,慢慢。方向朝里走。身体往里倾斜。
【配音】大家攀到半山腰,前面出现了一条深沟,岳治军一个人突然走在了队伍的最后面,等大家顺着山腰朝下寻找路径时,老岳一个人选择了爬到山顶峰去寻路。
【现场声 】那你注意安全,他的精神是伟大的。下来吧,你能不能跟着大家一起走。
【配音】大队伍不停地遭遇沟沟坎坎,行进迟缓。老岳登山也是一步三滑、步履艰难。
【现场声 】休息一会,前面下去就是。大家休息,等待老岳。
【现场声 】 嗨。我们准备给你开一个批斗会。我们以你为素材,你不服从组织安排,不团结友爱。没有纪律,这是第一条,不服从组织安排,没有团结精神,这是第二条,第三条,把水背走,想把我们渴死。从现在开始,不准脱离组织。可以,可以。罚你表演节目,唱个歌。
【现场声 】老岳唱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配音】走了大半天的山路,大家已经有些累了。但队员下山时,方才觉得刚才的爬山基本上属于无用功。因为现在所处的位置距离出发时的杨坪村并不远,而距离鸳鸯镇还很远很远。上了平坦公路后,大家加快了行进速度。
【配音】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武山后,红四方军、红二方面军第二年长征时也先后经过武山。其中,红四方面军经过武山时,在鸳鸯镇颉家门建立了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同时还成立了鸳鸯区苏维埃政府和区农会。
【配音】《沿着红军的足迹》徒步队员将要参观的第一个长征遗址就是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徒步队员到达鸳鸯镇时已是下午六点左右。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建立在武山县鸳鸯镇颉家门颉沛江家中,旧址至今保留。颉沛江的后人对于保护这个遗址倍感荣耀,他们将当年用过的物件按原貌陈列着。听说《沿着红军的足迹》活动组成员是徒步重走长征路的,颉沛江的孙子颉润春热情地接待了大家。
【现场声 颉润春 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主人】他们走了,我们爷爷就把这个东西留下了,那几年破四旧,我们就把这个东西放在垃圾里面埋起来就保留下来了,这是当年用的办公桌,凳子这几年就坏了。徐向前长征经过武山是在这里住了40多天,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武山县政府最早就在这个地方,后面红军一走就把这个留下了。后来共产党胜利了,后面把这个就慢慢说开了。我一般不管,我父亲隔几天就来把这里打扫一下。把桌子擦一下。
【配音】据说,当年的红军和老百姓十分友好,临别时还非常依恋。
【现场声 颉润春 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主人】就说徐向前给我爷爷送了一根皮带,不知道是徐向前送的,还是底下的人送的。反正我父亲也小,是送给我爷爷。我爷爷给我父亲讲,我父亲记得。
【配音】颉润春说,当年他爷爷是一个读书人,在当地还算有一定影响,他们家的院子大、房舍好,所以才被选成了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现场声 颉润春 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主人】按照当时的说法,这地方都是院子。这个院子就搭的帐篷,人就在帐篷里面办公。以前院子大。后来分家,院子就分开了。
【配音】因为红军、因为那段史诗般壮丽的历史,原本陌生的人不期而遇,短暂的交流充满了真诚,充满了友好。
【现场声 颉润春与队员告别】
【现场声 张晓东 队长】这就是最真实的历史,最原始的历史。感觉怎样?感觉非常好。我们去博物馆看到的都是放在哪,现在蜡像的那种东西也是,它只表现一种场景,或者那种东西,这个就是真的。
【配音】从武山县苏维埃旧址出来后,大家听说这个村子还有一些见过红军的老人,便决定拜访一位历史见证者。队员们通过打听,找到了张丑定老人。他是颉家门村里见过红军的老人当中唯一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者。
【现场声 张丑定 鸳鸯镇颉家门村村民】那时候可怜得很,穿的是便衣,一人背一个背包,枪就在脖子上驾着呢。
【配音】队员到达鸳鸯镇时,夜幕已经降临。队长张晓东原本计划整个队伍的伙食要野炊,但第一天就走了近30公里的路,大家已经疲惫不堪。便选择了进小面馆充饥。为了安全,大家选择在鸳鸯镇中心小学安营扎寨。
【同期声 马洪渺 队员】 从今天早上8点从天水出发,现在是10点,没有休息整整走了一天,我们中午从漳县和武山的交界处出发,一路走过来,走得很累,走了20多公里,了解了我们并不知道的很多故事。
【同期声 张晓东 队长】越来越多的情况是,很多人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经济情况, 对先前发生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认知越来越少。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那种精神没有了,那个房子太旧了,没人去修,没人去管。没有完善去保护。
【帐篷叠加黑夜画面】字幕: 晚上11点,队员入睡。
【主持人】 看来的确走的很累,我们下一期接着关注。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关于红色旅游景点的信息。日前,我省旅游系统在会宁县启动了“走进红色景区,讴歌丰功伟绩”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宣传月活动。红色旅游既能助推经济发展,还能传承革命精神、增进爱国爱党热情,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甘肃大地上曾经发生了一系列举世著名的革命事件。为了让大家了解那些见证了当年革命事件的著名红色景点,我们制作了一组《甘肃红色景点巡礼》的片子欢迎收看。
沿着红军的足迹(中)
【栏目宣传片】
【沿着红军的足迹宣传片】
【主持】欢迎收看行游天水,首先还是进入我们的《非常旅游》板块。今天的《非常旅游》继续给大家带来系列报道《沿着红军的足迹》,今天将播出第二期。75年前,毛主席带领的红一方面军佯攻天水,进军北上时,遇到了渭河的阻遏,他们在鸳鸯镇实施了强渡渭河的战斗,随后上北山在费家山居住一晚。《沿着红军的足迹》徒步队员今天将跨过渭河,带领大家一同去看看毛主席曾经的旧居。
【非常旅游片花】
字幕 : 6月11日 上午
【配音】夏天天亮得早,队员起床时天光已经大亮。
【配音】红军之前在甘肃俄界曾召开会议,决定向新疆边界推进,以图打通与苏联的联系,争取外援。但红军进军至陇南哈达铺时,获知了陕北有革命根据地的消息。于是,他们便改变策略,过岷县、漳县一带,做出了佯攻天水、实则北进的声东击西战略。由此可见,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在经过武山时,巧妙地避开了敌人重点布防的区域,选择了布防薄弱的鸳鸯镇,比较顺利地强渡渭河北去。2002年,武山县为了纪念红一方面军强渡渭河,在渭河边上立了一座纪念碑。《沿着红军的足迹》徒步队员今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纪念碑前凭吊英烈。
【同期声 王增信 红一方面军强渡渭河纪念碑管理员】民国24年,1935年9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红军,从漳县新寺过来进入武山,到达鸳鸯镇,然后强渡渭河,击退从漳县、陇西赶来阻击的国民党军队,然后上费家山。在费加山宿营一个晚上。
【配音】在1935年的秋天,滔滔渭水无疑是红军北进的一道重大屏障,红军能否突破至关重要。顺利渡过渭河,意味着红军取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
【同期声 王增信 红一方面军强渡渭河纪念碑管理员】当时洪水大,老百姓支持过去的。
【现场声 】全体队员向纪念碑三鞠躬。
【配音】今天的渭河早已没有了咆哮阻遏之势,队员们行走在河道,浅浅的河水几近断流,轻易就能跨越。穿过渭河,队员就向费家山挺进。越过渭河,前往费家山的道路全是坡高路陡的山路。
【同期声 张晓东 队长】(王斌背部汗迹)这不是一个地图么,甘肃地图么,现在缺一个武山地图。
【同期声 王斌 队员】这是上山路,非常吃力, 还不错,累不累,还可以,可以接受,走了不长,走了有不到五公里,山路,上山比较累,呆一会下坡路就好。
【同期声 刘金娣 队员】我还行,马马虎虎 ,强度不算大。
【同期声 马洪渺 队员】 强度非常大,我已经走不动了。还得坚持。
【配音】老岳的性格比较孤僻,他一路上总是很少说话,经常与队伍拉开着距离,要么很靠前,要么很靠后。在迈向费家山的中途,队员们坐下来休息时,才发现老岳的脚已经起泡了。
【现场声 】2250 烂了吗,鞋子不行。 拿指甲刀直接把泡剪掉,那不行走路特疼。要不就是全部捂起来,再别撕了,疼得很,走路疼得很。用创可贴贴上,叫摩擦的地方。两个指头之间。
【配音】在个人出现危难时,队员们一同帮忙共度难关,这种协作互助充分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同期声 岳治军 队员】20来岁,100多斤的背篓,在西河背粪,一早上要背五六次,那山比这还大,现在不行,老了。你感觉能不能坚持到最后,可以可以,一定能坚持完成。红军两万五千里都走过了,我们这一点算个啥。对对对。我们绝对会坚持下来。
【配音】休息了一阵,队员又是比赛短跑,又是唱歌跳舞。刚才的吃力劲通过这短暂的休息已经消失了。
【现场声 】
【配音】一阵放松后,队员再次上路。从鸳鸯镇前往费家山,他们在大山上盘桓了整整一个上午,他们到达费家山时,当年红军长征时毛泽东旧居的主人下地干活不在家。等待旧居主人的过程中,大家和村里的老人聊天,恰好碰到了杨改拙老奶奶。今年83岁高龄的杨改拙生在费家山,出嫁在费家山,老人关于红军的记忆非常清晰。
【同期声 杨改拙 费家山农民】人多得很,没断线走了三天。三天三夜没断线,他们做的饭吃不完那就给娃娃吃,你们敢吃,敢吃,好得很。
【配音】一直到下午两点,毛泽东旧居的主人才从田野归来。和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一样,毛泽东旧居也是靠房子的主人自己在保护。
【同期声 毛泽东旧居主人】这个桌子是早的,其他的都没有变,这个桌子是新的。红军来的时候,我们家的老人没念过书,就跑了,让烧水去,以为土匪就跑了。说住了三天,骑得白马。跑出去回来时桌子上留有字条。
【配音】参观完旧居,已是下午2点多钟。按照之前的计划,队员必须要赶到榆盘乡,而费家山距离榆盘乡要翻越好几座山,总里程30多公里。
【沿着红军的足迹宣传片】
【配音】晚上7点,队员终于到达了榆盘乡。《沿着红军的足迹》采访活动计划第二天在榆盘乡中心小学举办一场公益活动,所以这一晚,队员就借宿在了榆盘中心小学。学校为队员提供了一间教室。有了教室,大家没有再搭帐篷,直接睡在了地上。
【同期声 王亚丽 队员】今天是不是走的非常累,就是,今天走的很累,今天从鸳鸯镇走到费家山,以前电视上看见的长征路也挺辛苦。自己走了一下,确实如此。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我们队友相互帮助,挺感动的。
【配音】岳治军在费家山时就已经受伤的脚走到榆盘时,伤势愈加严重了。
【同期声 岳治军 队员】这是体验生活,征服自己,现在疼不疼?不疼,你硬撑着走?一个团队么,出来了就要坚持到最后。为啥烂了?可能是没锻炼的缘故,没有经常走路,走的少了一些。可能是鞋子不好。
【同期声 刘金娣 队员 】看到当地的老百姓对当年红军走过的路,能回忆那么多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我们更感动,行程虽然很艰苦,但大家的精神也很像当年的红军,红军精神鼓舞着我们。第二天大家的行程更加艰苦,我们爬了两座大山。在烈日炎晒的情况下,大家克服重重困难,翻了两座大山。
【同期声 王斌 队员 】第一天我们走了25公里左右,感觉不是很累,但今天感觉累了,我们从早上8点出发,晚上8点才到,走了大约50公里,尤其我们负重上山的时候很累。
【配音】这一晚,每个人都是面带疲惫。有的队员早早就休息了。
字幕 6月12日 《沿着红军的足迹 》采访活动举办公益捐助
【现场声 王爱生 榆盘中心小学校长】 沿着红军的足迹活动全体队员弘扬当年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不怕吃苦,爬山涉水,体现了他们顽强的意志,也给我们榆盘中心小学全体师生提供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配音】得知《行游天水》栏目组开展《沿着红军的足迹》采访活动,市新华书店积极参与活动公益捐赠,委托武山县新华书店,为榆盘中心小学捐赠了价值2600多元的图书。
【现场声 】捐赠图书
【现场声 】全体人员重温长征
【同期声 武山新华书店业务部主任 周天武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我们新华书店绝不辜负党的期望,把传播科学知识这项工作做好,今天我代表武山县新华书店给榆盘中心小学捐献图书,也是本着教育下一代,发扬长征精神这个期望所来。
【配音】参加完榆盘中心小学的捐赠仪式,队员们将迈向毛泽东指明红军长征落脚方向的榜罗镇。
【主持人】今天的节目里,队员们参观了毛主席的旧居,参加了武山新华书店给榆盘中心小学的捐书仪式。下一期的节目中,他们将挺进榜罗镇。我们下期继续关注。下面继续我们的《甘肃红色景点巡礼》。
沿着红军的足迹(下)
【栏目宣传片】
【沿着红军的足迹宣传片】
【主持人】欢迎收看行游天水,今天的《非常旅游》继续播出《沿着红军的足迹》。今天他们将从榆盘乡徒步至定西市通渭县的榜罗镇,这也是他们徒步活动的最后一天,这一天都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情呢,一起来关注。
【非常旅游片花】
【配音】由于先一天行走的路程太长,大家都比较疲惫。参加榆盘中心小学的捐赠仪式时,大家由于起床较晚还没来得及吃早餐。捐赠活动一结束,大家急急忙忙离开了学校,选择距离学校较远的地方吃早餐,这是刘金娣的提议。本来在学校吃早餐还能喝上学校提供的开水,但刘金娣认为大家在学生面前要更加注意形象,不能给孩子们留下不好的影像。
【配音】真正上路时已经快10点了,从榆盘到榜罗镇还有30公里的距离,这依然是一个不轻松的任务。离开榆盘,张晓东提议照张相。跳离地面,进行抓拍,是张晓东的惯用动作,他还鼓动大家一起来做这个动作。
【现场声 】 照相
【配音】多一些娱乐,步履也就显得不那么沉重了。
【现场声】边走边玩
【配音】不经意间,老岳再次走在了后面,大家等待他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搞笑。
【现场声 】
【配音】6月12日,天水市区的槐花早已开败,但榆盘一代的槐花开得正鲜艳。路边的养蜂人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现场声 】体验生活,不是我是被蜜蜂蛰过,感觉咋样,我害怕,我以前被蜜蜂蛰过。这上面不是蜜吧,不是。这个是不是蜜,就是,白的。
【配音】可能是活动快要结束了,大家的行进速度似乎比之前快了许多。下午4点多,大家就到达了榜罗镇。
【配音】榜罗镇地处通渭、武山、陇西三县交界地带,中央红军佯攻天水、声东击西的战略把敌人远远甩在了天水一带,红军到达榜罗后,毛主席镇定自若地休整三军,停留了三个工作日,并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榜罗会议。
【同期声 张凤鸣 榜罗会议纪念馆讲解员 】在27号早上在榜罗小学校长室召开了著名的榜罗镇会议,会议改变了12日在俄界会议上做出的在接近苏联边界的新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定,做出了将红军落脚陕北的决定,并且将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榜罗会议室继遵义会议之后,在长征史上非常重要的会议。
【配音】2009年, 榜罗会议纪念馆由中宣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批准为全国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长征史上重要的会议遗址,榜罗会议纪念馆的文物陈设也让徒步队员们大开眼界。
【同期声 张凤鸣 榜罗会议纪念馆讲解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颗炸弹是红军过境榜罗镇的时候,国民党在高空进行侦查,在榜罗镇投了四颗炸弹,有两枚爆炸,奇迹般没有伤到人,其中两枚掉到当地的涝池当中,后来我们把它捞出来,排掉里面的火药,陈列在纪念馆的。
【配音】在召开过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毛主席居住过的老屋里,那盏曾经伴随伟人通宵深思的油灯至今还保留着,那灯台沉淀着年轮的脉络,在闭塞的陇中静静地诉说着伟人坚毅刚强的奋斗精神。
【同期声 张凤鸣 榜罗会议纪念馆讲解员 】主席在这个地方三个工作日,两个晚上,就是27号、28号、29号,三个工作日,实际上住了两个晚上,27和28两个晚上。
【配音】七律---长征是描写长征最精彩的文学作品,全诗浸透着昂扬的革命气概。它的发表时间就是毛泽东离开榜罗后的第二天。或许,毛泽东曾在榜罗镇的这盏油灯下,润色过他的这首著名诗作。
【配音】除了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红军还在榜罗镇召开了连以上军政干部会议,前者研究决定了红军北上陕北的决策,后者向全军传达了落脚陕北的计划。
【同期声 张凤鸣 榜罗会议纪念馆讲解员 】红军领导人在这个地方讲话,特别传达了先一天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决定必须要向陕北走,并将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这样一个决定,就宣传给士兵。
【配音】当年,毛主席等红军的高级领导人在这颗大核桃树下召开了连以上军政干部会议。一晃,76年过去了,那些主宰了中国历史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个走了。还是那颗大核桃树,在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之后,已然挺拔青翠,是她忠实地见证着这个民族历尽磨难,而后在理想主义者的改造下奋勇崛起。
【配音】离开榜罗会议纪念馆时,老岳挥笔留下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几个大字,这句话可能代表的正是他此刻的心情。因为他是忍着脚伤一路走到终点的。
【配音】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在榜罗会议纪念馆,一件件遗物见证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只要用心回望历史,敬畏之心总会油然而生。正是对于历史的崇敬,催生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榜罗镇,一位名叫张芝俊的老人采用自己捐款、向社会募捐的办法,铸造了一尊毛主席铜像,成了榜罗镇的一道新景观,与榜罗会议遗址遥相辉映。
【同期声 张芝俊 榜罗镇农民】我爷爷时代是个雇农,没有土地,我父亲也是这样,我们几辈人没有享过福,为啥要修毛主席的像,是为了表达我们对毛主席的热爱,毛主席感化了我,我也要感谢毛主席,把毛主席的威名一辈辈传下去。
【配音】得知天水来的徒步者要瞻仰铜像,老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大家。
【现场声 】我们给伟大的领袖,敬爱的毛主席鞠躬。
【配音】张芝俊的行为感动了所有的队员。
【同期声 刘金娣 队员】 真的,我回去应该反思,我们普通老百姓为了这一块地方,自己捐资12万多,塑了毛主席塑像,就是为了缅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完了自己又贷款。确实老百姓的行为让人非常感动,我们真的回去应该反思,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配音】从杨坪村到榜罗镇,总共100多公里的路程,队员们用三天时间走完了全程。参加这次活动的队员都是热爱旅游的 “驴友”,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户外活动,但大家都认为这次徒步与众不同。因为这旅程的路途艰险而难以忘记;因为这旅程的丰富内涵更让心灵得到了一次升华。
【同期声 马洪渺 队员】通过走红军路,我感觉到和我们以前课本上了解的真的不一样,从内心体会到了红军当年的艰辛,从我们第一天从巫山开始步行,一直到第三天。
【同期声 王斌 队员 】这次徒步是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平时都是出去游山玩水,以玩为主,这次以学习和体验为主,这次我们队伍中我们六个人都很棒,尤其要感谢我们岳师傅,鼓个掌,我细数了一下,他脚上有七个泡,是不是七个,真的,当时把鞋一脱,我给他抠脚泡的时候,惨不忍睹。
【配音】岳治军的父亲是个老革命,曾参加过解放兰州的战斗,他参加《沿着红军的足迹》徒步活动,比别人的体会要更加深刻。
【同期声 岳治军 队员】这次通过天水电视台、天路户外组织的活动,收到了很大的教育,也是对将来的生活更热爱一些,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同期声 张晓东 队长 】走完了全程。我个人感觉红军精神体会最深,走过了和听别人讲完全是不同的东西。
【配音】下午五点多,大家参观完了所有的景点,队员们计划当天返回天水。等车的时候,队员当中年纪最轻的王斌拿队长张晓东开起了涮。
【同期声 王斌 】我是本次活动的随行记者,下面有请我们的队长表演一下他的(拍照)招牌动作。有请,一二三 ….十七,本次活动非常成功,已经1116个。谢谢谢谢。
【配音】安全顺利完成了这次徒步,终于到了回家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现场声】离别榜罗镇,离别还是会再来的,榜罗再见,天水境内的红军路线再见。感谢照顾。感谢,你的精神确实让我很激动。
【主持人】三天时间,他们确实很辛苦,不过也收获了很多。常言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按我的理解,这读书和行游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就得历练,心智才会更加成熟。很羡慕这些自由旅行的人,这一次他们是脚踏实地接受了一次爱党爱国的教育,也给咱们天水的红色旅游线路来了一次实地勘探。非常感谢他们的付出。下面继续《甘肃红色景点巡礼》。
相关文章
- 凛然:就一枝清荷一句话,谈当前“左派该怎么办”问题(四)
- 凛然:中央党校周天勇如此阴毒,不加悔改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 中央党校李君如顶风作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面临功败垂成危险
- 凛然:开展一个对中央党校王长江错误思想的彻底批判
- 建议左翼开展一场新的整风运动
- 左翼应斗私批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五大成就——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
- 革命题材影视的新迹象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 铁肩担道义,赤胆诵红诗——首届中国红《红色诗歌朗诵会》隆重召开
- 奚兆永:马列主义与中共的命运---对90年历史的沉思(修改稿)
- 奚兆永:对90年历史的沉思之八---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只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 奚兆永:对90年历史的沉思之七---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只能是实现共产主义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