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马未都:知青

火烧 2012-11-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知青群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强调苦难经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指出知青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知识青年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事物的称谓,简称知青。当年的知青按今天社会学历标准都算没文化的青年。他们没来得及上大学,上完中学的也是寥寥无几,加之当时提倡知识无用论,很多人上学就是混日子,拿个毕业证也是个虚名。但这点知识离开城市到农村去还有点用,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全国各地大批的知青奔赴农村,改造自己的同时改造社会。毛主席号召说,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是一代知青的理想,由大城市下放农村时让他们有个盼头。很多知青就是在毛主席的号召下义无反顾地注销了城市户口,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决心扎根农村一辈子。世事多变,决心再大也会随沧桑改变,许多和农村人结了婚的知青也最终以离婚返城作为结束。以致许多人以为那气吞山河的口号不过是个骗局,谁知四十多年后,当年的知青许多成为了社会精英,包括这个国家的多位最高领导人。

  苦难是一种磨砺,让其锋利,也让其圆润;在锋利与圆润之间,都是无形的财富。这财富到今天才能体现,可以看出伟人的高瞻远瞩,伟人的料事如神。这是因为历史也会有哲学思辨,借过去的眼睛就可以看到未来。当今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社会精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时,才知道苦难远比学历重要。新一代领导人的知青历史虽是国家的一道伤疤。却是他们的荣誉,实实在在,无须粉饰。

  当年上千万知青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段历史没法清晰地讲给今天的年轻人,能告诉他们的是,历史永远都在错误中前行,试图找到正确的方向。

相关文章

  • 知青群体主政中国有哪些优势?
  • 从知青队伍中走出四位政治局常委
  • 摩罗:《知青》标志着知青一代业已成熟
  • 梁晓声,坡底村的5只羊是哪里来的?
  • 蒋高明:我上小学时接触的济南知青
  • 巨大机遇,历史错过--电视剧《知青》说
  • 郭松民:《知青》:无悔的青春
  • 《知青》:向兵团垦荒者致敬
  • 刘仰:被时间过滤的青春
  • 凤凰网对话潘鸣啸:毛泽东改造知青完全失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