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党中央为何反复强调要有忧患意识?

火烧 2009-09-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38
文章围绕党中央反复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结合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分析忧患意识对执政党建设的关键作用,强调居安思危、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推动党的持续发展。

执政党不能没有忧患意识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胡锦涛曾总书记告诫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在三个意识中,首先强调的是忧患意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也提到,各级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又进一步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是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对世情、国情、党情作出深刻判断后,向全党同志提出的从“进一步”到“必须”的更高要求。

    “忧患意识”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色之一。《易传》提醒人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当政者应当居安思危,不可以因表面无事而沉迷安和;只有保持头脑的清醒,谦虚谨慎,扎扎实实地做事,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孟子·告子·下》告戒人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中国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人生哲理的正确性。

  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忧患意识”,具有四个鲜明特点:其一是从安身立命的高度重视忧患意识,将“忧道不忧贫”当作做人和为官的准则,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二是把忧患联系于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要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其三是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其四是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宝贵经验教训。所以说,忧患意识是和责任意识、进取精神紧密相连的。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以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用人生哲理告戒全党同志“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建设党,就是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识,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党的几代领导人都起到了典范作用,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把执政作为“赶考”,告戒全党同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但在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忘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丢掉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失去了民心、丢掉了民意,如此以往,将对党的执政地位构成严重威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深刻自省、直面现实、勇于创新,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党中央“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提出,不但是对全体共产党员的要求,也是对人民群众愿望的理解,更是对党内贪腐分子注射的一剂清醒剂。

        相信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一定会带领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克时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勇往直前。 (文:安宝合) 

 

 

相关文章

  • 真诚的纪念与执行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
  • 在四中全会指导下,全国将掀起一个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
  • 大兴“四风”,关键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
  • 学习“公报”的心得和建议(二)
  • 如果真心搞党建,就应割掉这个“大毒瘤”
  • 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词是亮点
  • 人民网:《公报》闪烁着点点毛泽东思想,也令人很欣慰
  • 落叶片片难道“网络张力”之秋
  • 昆明池:中国政治进程的一个重大事件——通钢启示
  • 中国国企私有化改制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浩劫
  • 无论如何,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叩开社会主义复兴的大门
  • 从改革以来的历届四中全会看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前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