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阮思余:地震预警,质疑多于共识

火烧 2008-11-28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探讨地震预警问题,指出公众质疑多于共识,反思汶川地震后预警体系的不足,质疑科学与经验在地震预测中的平衡,强调对地震预警的重视与普及。
地震预警,质疑多于共识

                 阮 思 余

作为一个非科班的地震预警专家来讨论地震预警问题,毫无疑问,多少带有一些反讽的意味。钱钢先生《在地震预警問題的背后》(《二十一世纪》,2008年8月号)一文关注地震预警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反思。反思汶川大地震,我们不禁油然而生诸多疑惑。这些疑惑概括为一点,亦即,为什么就地震预警问题而言,普罗大众的质疑要多于共识?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针对地震预警问题的反思与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中断。我们可以就此提出诸多质疑:虽然常识并非就是科学,为什么我们的地震预警科学研究竟然与普通人的常识相差甚巨?一项科学研究如果与基本的常识都不相符,它还能算是科学(更遑论现代科学了)吗?为什么地震发生以后,我们的官方与地震局的要员们除了忙于为自己辩护之外,就没有面向大众与灾区人民的任何反思与检讨呢?难道一切只要以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为借口,面对肆虐地震,我们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

为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较经济、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文革时期相比,我们的地震预警水平不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反而是退步了呢?地震预警,是宁可信其有,还是宁可信其无?中国在文革时期采用“土方法”、经验预测的方法成功预测大地震,虽然尚未获得世界地震预测科学的科学性公认,但也给予了地震预测经验性方面的充分肯定。当我们一切以科学为标尺的时候,应当如何平衡经验研究与科学研究在地震预测中的作用?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地震成功预警先例,还会发生类似汶川大地震的巨大灾难?8.0级的汶川大地震,真的就没有什么前兆吗?

当我们陶醉于科学技术的惊人之举、陶醉于经济发展的辉煌业绩、陶醉于中国巨龙的勃然崛起之时,上至最高主政者,下至普通百姓,我们对地震的警惕有几何?我们对地震预警的重视、投入有几何?我们关于地震的相关知识的推广与普及又有几何?

类似的质疑还有很多,很多……毕竟,就地震预警问题而言,人们更多的是质疑的声音,而不是共识的语调。

原载《二十一世纪》(香港),2008年10月号“三边互动”。

相关文章

  • 难忘的一次震情会商
  • 困惑!到底是防灾与建设伟大呢?还是到处救灾与重建伟大呢?
  • 假如洛杉矶在中国:能发布地震预警吗?
  • 唐山大地震时的开滦煤矿:干部最后从煤井里走出来
  • 欲绝当下矿难死,何不回头学唐山
  • 地震预报:国退民进
  • “地震能否预测”之争的幕后故事
  • 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源自周恩来总理
  • 漩涡中的地震局
  • 中央未追究责任,地震局在不断退步
  • 地震预测由科学家做,地震预报由政府做
  • 差哪儿啦?--质问地震测报部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