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2014,互联网舆论场的转折年

火烧 2014-12-27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2014年互联网舆论场出现显著变化,主流价值观重新占据主导,网络秩序逐步规范。文章分析了舆论环境的转变,强调依法治网与言论自由的平衡,指出互联网自由需在宪法框架内发展,避免成为非法政治斗争的工具。

  2014年中国舆论场的变化相当明显,由互联网大V为舆论设置话题、甚至引导网民好恶的情况大规模消退,主流价值观重新在网上变得枝繁叶茂。历史将证明这是一次积极的转折。

  这一切的发生过程或许有争议,但它的实际效果却是这个国家需要的。互联网上的违宪言论和各种谣言都逐渐变得收敛,被一些人当成“法外之地”的网上江湖更多受到秩序的约束。这样的互联网与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中国更加匹配。

  互联网上依然能够听到各种意见,包括很尖锐的意见,也仍有一些人去网络社区发泄情绪,展示非主流的价值观。此外网上爆料的渠道继续畅通,互联网作为表达意见的平台和作为舆论监督的利器都没有受损。

  过去一些大V真正发挥的作用并非提意见,而是他们通过联合制造声势,形成“舆论示威”。由于大多数网民都选择沉默,那些大V和他们的粉丝、包括水军的“舆论阵”显得格外突出,他们可以轻易把民间具体摩擦上纲上线,扩大成公共舆论事件,并且经常把矛头最终指向国家政治制度,制造社会的动荡感。

  还有一些人利用互联网的开放空间散布谣言,打击异己,危害公共利益,一些大V对政治寓意强的谣言情有独钟,大加传播。

  事实上这些表现都远远超出了表达意见、进行批评的范畴,它们是互联网时代一些人和力量开展政治斗争、包括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形式。这种斗争与中国的宪法秩序是背离的,同宪法的精神是抵触的。

  互联网的意见表达和舆论监督作用非常宝贵,必须得到保护。过去一些人对互联网的滥用决非对它的发扬光大,他们给一些著名的网络社区抹了黑,败坏了那里的风气,吓走了很多严肃的使用者。

  依法治理互联网不是要堵塞言路,那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无益,只会把社会的不满不断堆积起来,维持表面的祥和。与此同时,依赖于互联网的非法政治斗争必须受到抑制。这当中是有边界的,由于一些人对它不熟悉,这条边界有一定的模糊性。对它的澄清很难做到快刀斩乱麻,大概需要通过更多具体案例,逐渐统一社会的认识。

  这其实也是言论自由问题在互联网上的逐渐摊牌过程。没有言论自由就成其不了真正意义的互联网,但言论自由决不是漫无边际的,更不是挑战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自由。消化这个中国意识形态的“最大问题”,需要各方都表现出建设性的态度,积极促成它在中国的全面软着陆。

  一些西方媒体将中国互联网2014年的变化说成是“黑暗的”,这是它们对华政治态度的原声原态。它们所推崇的中国互联网自由如果无限放任下去,就将成为巨大的陷阱。中国有能力及时作出调整,这是中国国家和人民的幸运。

  当然,互联网的调整恐怕并没有走到尽头,中国仍处在大变革的时代,舆论场与现实的互动将不断面临新问题。客观、理性,扮演好包括公众与政府之间各种重大关系的沟通桥梁,促进社会的总体和谐,而不是挑动、激化社会内部的对立,舆论场新涌现的平台需要在这些方向上不断探索。这是时代的呼声,我们谁都无法回避。

相关文章

  • 中国计划2020年前在核心领域弃用国外产品
  • 环球时报:“反党”和指人“反党”者都需敢当
  • 被《红旗》批评“利用微博反党”的大V都是谁?
  • 刘金华:年轻人会否成为“颜色革命”急先锋?
  • 公祭日之前,南方系为何要造解放军的谣?
  • 李希光:受资本控制,部分主流媒体渐成“媒奴”
  • 朝鲜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政治影响评析
  • 境外间谍金钱拉拢中国军迷窃密 互联网成重灾区
  • 刘金华:互联网与现实接轨是新常态
  • 国信办鲁炜访美:中美互联网为命运共同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