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五四宪法”的杭州印记

火烧 2014-12-04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五四宪法在杭州北山路84号起草,毛泽东亲自主导,历经多月讨论,最终通过。文章讲述宪法诞生过程及杭州印记,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连接。

  江南好,冬来山色青。宪法诞来一甲子,提笔首字在葛岭。忆来旧栏凭。

  走近杭州北山路84号,只见一扇月洞形的小红门,门外延伸着块石垒砌的围墙,大丛绿色植物从墙头探出,在门前弯下累累枝条。这里便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

  漫步在这座民国时期的旧宅中,可见60年前起草宪法的历史图片、报刊资料、政府档案。这些泛黄的图文档案前,人们驻足、细看、议论,那些有关新中国首部宪法的岁月记忆被重新唤醒,鲜活如新。

  从1954年到2014年,新中国宪法已走过了一个甲子。1954年通过的“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宪法。鲜为人知的是,它的背景竟抹有几分西湖的冬韵。

  1953年12月27日,刚在专列上度过60周岁生日的毛泽东,悄然来到杭州。路途中,他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这注定了是一次身负重任的“休假”,列车南下的隆隆声中,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已在毛泽东的脑海酝酿。

  “简明”是起草宪法时毛泽东的指示。起初他决定写100条,比后来通过的106条,仅少了6条。这言简意赅的106条,凝聚了起草团队100多个日夜的笔耕不辍。胡乔木在一个月中先后拿出3稿,最终因疲劳过度患上中心性视网膜炎,不得不赴苏求医;后继者田家英既参加讨论,又参与修改,32岁的他因劳累过度而吐血。

  毛泽东是这个宪法起草组的主心骨。在省档案馆收藏的《毛泽东与浙江》一书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回忆:1954年1月9日,宪法起草正式开始。每天15时,毛泽东便会来到北山路84号30号楼,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在曾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长的王芳记忆中,为了起草宪法,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总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和文件。

  杭州的雪天,毛泽东爱在西湖畔漫步。雪地上留下一串串伟人坚实的足迹,首部宪法的起草工作也渐入佳境。这部“开门立宪”的经典之作,从提出初稿到最终通过,关于“五四宪法”的讨论持续多月,参加人数多达1.5亿,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各方提出的意见共有118万多条。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宪法起草委员会对草案又作了修改。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正式诞生。

  “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尽管首部宪法的起草倾注了毛泽东的心血,但当有人提议将这部宪法定名为“毛泽东宪法”时,毛泽东却坚决拒绝,并要求删掉宪法草案中颂扬自己的条文。“那样写不合适,不合理,不科学。”他严肃地说。

  拟宪法,在西湖。因而“五四宪法”草案也便有了“西湖稿”的雅号。毛泽东为何选择在西湖边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许是西湖碧水的灵动能启发人思考,许是葛岭旧宅的文人墨香能赠与人灵感。其中原委已无人能言。

  无论是怎样的机缘巧合,中国宪法史中已留存下几分西湖的茶烟日色,也让这片江南山水多了一段关于起草新中国首部宪法的渔樵夜话。

相关文章

  • 国家图书馆举办纪念毛泽东讲座活动:关于延安电影团的故事
  • 伏牛石:只有彻底纯洁共产党队伍 民族复兴才能实现
  • 古田会议之后的红四军将士们
  • 彭东旭:“极速腐败”与“庆父必死”的哲理说
  • 反“政治自由主义” 不能含糊
  • 陈晋:毛泽东与“西学”
  • 毛泽东与新中国的新闻事业
  • 李革新毛体书法展在石家庄隆重开幕(图文)
  • 新罗夫人:崖山之后有中华,民国之后华夏兴
  • 名不副实、欺世盗名的人名——蚂蝗岂能妄称炎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