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是死的,“张妙”是活的——探讨李玫瑾的“研究”
文章分析李玫瑾将张妙比作钢琴的争议,指出其忽视张妙作为活人的生命价值,强调杀人过程的残忍与研究的缺失,引发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反思。
“钢琴”是死的,“张妙”是活的——探讨李玫瑾的“研究”
先复习一下中国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对药家鑫连捅张妙8刀的解释——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经常叫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就是什么?他做的这个动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种兴趣动作,而是一种机械的他在做,这个动作往往它会变成一个什么?替代行为。所以我现在突然明白什么呢?你刚刚问我的这个问题,也是我要问药家鑫的问题,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
“他这个动作不是报复,他是什么呢?实际上属于当我不满的时候,我弹琴本身是来发泄我内心的一种愤怒或者情绪。因此,当他再遇到这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被撞伤了,而且在记他的车号,他这个刀的行为实际上类似于砸琴的行为。”
显然,李学者在“药家鑫捅张妙8刀”的研究中把“张妙”替代成“钢琴”。在这里,李学者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钢琴”是死的,“张妙”是活的;“钢琴”是没有生命的,“张妙”是有生命的;“钢琴”是不会反抗的,“张妙”是能够反抗的。
李学者不知道这种区别吗?她应该是知道的。这从她在博客中《答肖鹰教授》可以看到——
“我在案件点评前,给记者设计的问卷在倒数的题目里,有这么一个问题:调查他在扎8刀时(后法庭说是6刀)的心理状态与感受。我设计此题目的想法是:这8刀仅动作就要持续十几秒,他在被害人的呻吟中如何完成这一行为过程?他为什么没有“不忍”的感受?这是我在犯罪调查中经常会设计并了解的动作心理探究问题,也是想明白他在做扎人动作时的心理问题,这不是研究犯罪动机的问题。”
按李学者设计的这个问题,再看看“张妙”身上的刀伤——
“腹部一刀,背部三刀,前胸一刀,双手三处刀伤”。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也许大于看到的资料有限,感到这至少“持续十几秒”的捅8刀过程在所有资料中都被轻轻地带过了。而这捅8刀过程才正是李学者设计上面问题所需要研究的。除了药家鑫本人,谁也说不清这个过程。但是,谁都可以想象得到这个过程的残忍程度。可以肯定,“张妙”当时不是一架死“钢琴”,不但活着,而且还能够反抗。在反抗中,先是双手挡刀受伤,接着可能失去反抗能力不得不以背接刀,然后是------前胸致命的那一刀!弄清楚药家鑫捅这8刀的过程与张妙的反抗情况,对研究药家鑫的犯罪心理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对药家鑫的死活也有重大的影响。
可是,李学者却没有按自己的设计去研究这个过程。这令人毛骨悚然凶暴残忍的8刀在李学者的研究下简单轻妙地被说成是“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她看到的是杀人者药家鑫的委屈与痛苦,却看不到被杀者张妙的恐惧与垂死挣扎。也许在她的心理上作为农妇的张妙是没有生命意义的,也许她的研究是有特定的服务对象的,也许我们的“感觉和智慧”已经完全跟不上现在学者们研究的水平。
李学者在《答肖鹰教授》还说:“正如王小波先生的一个句话:要做思维的精英,不做道德的精英。”大于的感觉是,药家鑫那凶暴残忍的8刀令人毛骨悚然,李玫瑾这样的学者以及他们的研究更让人毛骨悚然。
先复习一下中国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对药家鑫连捅张妙8刀的解释——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经常叫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就是什么?他做的这个动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种兴趣动作,而是一种机械的他在做,这个动作往往它会变成一个什么?替代行为。所以我现在突然明白什么呢?你刚刚问我的这个问题,也是我要问药家鑫的问题,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
“他这个动作不是报复,他是什么呢?实际上属于当我不满的时候,我弹琴本身是来发泄我内心的一种愤怒或者情绪。因此,当他再遇到这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被撞伤了,而且在记他的车号,他这个刀的行为实际上类似于砸琴的行为。”
显然,李学者在“药家鑫捅张妙8刀”的研究中把“张妙”替代成“钢琴”。在这里,李学者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钢琴”是死的,“张妙”是活的;“钢琴”是没有生命的,“张妙”是有生命的;“钢琴”是不会反抗的,“张妙”是能够反抗的。
李学者不知道这种区别吗?她应该是知道的。这从她在博客中《答肖鹰教授》可以看到——
“我在案件点评前,给记者设计的问卷在倒数的题目里,有这么一个问题:调查他在扎8刀时(后法庭说是6刀)的心理状态与感受。我设计此题目的想法是:这8刀仅动作就要持续十几秒,他在被害人的呻吟中如何完成这一行为过程?他为什么没有“不忍”的感受?这是我在犯罪调查中经常会设计并了解的动作心理探究问题,也是想明白他在做扎人动作时的心理问题,这不是研究犯罪动机的问题。”
按李学者设计的这个问题,再看看“张妙”身上的刀伤——
“腹部一刀,背部三刀,前胸一刀,双手三处刀伤”。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也许大于看到的资料有限,感到这至少“持续十几秒”的捅8刀过程在所有资料中都被轻轻地带过了。而这捅8刀过程才正是李学者设计上面问题所需要研究的。除了药家鑫本人,谁也说不清这个过程。但是,谁都可以想象得到这个过程的残忍程度。可以肯定,“张妙”当时不是一架死“钢琴”,不但活着,而且还能够反抗。在反抗中,先是双手挡刀受伤,接着可能失去反抗能力不得不以背接刀,然后是------前胸致命的那一刀!弄清楚药家鑫捅这8刀的过程与张妙的反抗情况,对研究药家鑫的犯罪心理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对药家鑫的死活也有重大的影响。
可是,李学者却没有按自己的设计去研究这个过程。这令人毛骨悚然凶暴残忍的8刀在李学者的研究下简单轻妙地被说成是“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她看到的是杀人者药家鑫的委屈与痛苦,却看不到被杀者张妙的恐惧与垂死挣扎。也许在她的心理上作为农妇的张妙是没有生命意义的,也许她的研究是有特定的服务对象的,也许我们的“感觉和智慧”已经完全跟不上现在学者们研究的水平。
李学者在《答肖鹰教授》还说:“正如王小波先生的一个句话:要做思维的精英,不做道德的精英。”大于的感觉是,药家鑫那凶暴残忍的8刀令人毛骨悚然,李玫瑾这样的学者以及他们的研究更让人毛骨悚然。
相关文章
- 从马聪肇事逃逸再论药家鑫案
- 《南风窗》荒诞不经的李昌奎死刑命题
- 药家鑫杀人动机初探
- 陈柏峰:法治热点案件讨论中的传媒角色——以药家鑫案为例
- 李昌奎案: 法官缘何称再审是最大的伤害?
- 评李昌奎案法官的新表态:再审是对法治社会最大的伤害?
- 黎阳:从药家鑫到李昌奎案件,看普世政变的一个突破口
- 犯罪分子在云南高院“少杀、慎杀”的保护伞下继续着杀人的罪恶?
- 伪善与傲慢:驳《南方XX》记者“反对云南省高院再审李昌奎案”
- 法盲执法国之不幸民之悲哀
- 宪之:云南高院意欲何为?————评赵、田两位副院长对大众质疑的回应
- 杀与不杀的唯一检验标准是量刑准确——谁将国法用私话解释成了私法?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