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杰:房改右倾,建设部长该当何责
十问建设部长——对一个部长六年行政的公众问责(
沈晓杰
房改右倾使市民为万亿暴利买单,建设部长该当何责
在汪光焘部长主政建设部的这六年时间里,中国的房改在导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住房政策由过去让老百姓买得起房、住得好房、实现住房小康为主旨的亲民路线,走上了今天所谓“一切让市场说话”的唯商是瞻的亲商之路。不仅房地产市场住房供应的主体,由过去的经济适用房为主导,变成了今天的房地产商独霸垄断的开发商模式,并且在建设部的纵容和默许和开发商寡头垄断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公认的无法无天的“黑金市场”:从囤地捂盘,到合谋操控市场;从散布虚假信息,到任意乱抬房价;从无视宪法法律,到操控右倾房改政策出台。甚至就是在今年的两会上,作为政协委员的某开发商利益代言人,竟然猖狂到把收买官员的非法“贿金”(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公关费”),也公开列到了所谓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成本”上。
正是在汪光焘主政的这六年时间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的导向上,开发商利益集团成为了真正的“绝对主导”。不仅数亿市民对他们的胡作非为“无可奈何”,就是中央高层所作出的一些“调控措施”,也被开发商化解于“无形之中”。这也就是几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屡屡变“调空”的原因所在。
也是在汪光焘当部长的这六年时间里,不仅住房问题成为民生最沉重的“新三座大山”,而且在“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中国社会竟然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房奴”,城市中无房户和半无房户更是以亿为计的海量涌现。就是在这几年里,作为城市“国有土地”主人的市民,不仅被剥夺和丧失了自己所有的土地“天然使用权”,而且连现在文明社会都应有的“公民居住权利”,也在现实中变成了“一纸空文”。
对这几年中国城市的住房政策的轻民重商的“右倾化”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无法无天”,公众和社会都可谓是“民怨沸腾”。“最高领导层”也是“忧心忡忡”。这也是温家宝总理之所以说“如果提起人民生活,我最为关注的是住房问题”的原因所在。
尽管如此,但很少有人给重商轻民的右倾化的住房政策和无法无天的房地产市场,究竟洗劫了多少公众的财富,给中国市民造成了多大的损失,认真的算一笔“明细账”。这里,我们不妨利用现有的材料,对此做一个初步的推算。
我们已经知道,2004年是全面推行取消普通民众的经济适用房权利、让开发商真正垄断房地产市场的“18号文件”的第一年。那么,推行了这个右倾的“房改新政”一年下来,究竟给中国的城镇居民带来了什么呢?我们不妨用官方的相关数据算一笔账。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通过建设部 “官方的数据”,知道了在开发商模式操控房地产市场的第一年——2004年,全国的“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增长15.2%…;少数城市房价涨幅超过20%”;又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等机构发布的《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推算,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售价一年所提高的增加值,不仅比此前5年的年均增量的提高了3.8倍,而且还占到了1998—2004这六年年全国商品房价整个增加值的50.6%。也就是说,实行“房改新政”后一年的房价飞涨,比过去的6年增长之和还要多。
汪光焘部长推行的“房改新政”(18
根据社科院的这份蓝皮书的数据,2004
这就是说,按照开发商的意志实施的“房改新政”第一年,中国的城市居民就为高涨的房价,多付出了千亿元的巨额“学费”。中国数万个开发商,一同瓜分了这上千亿的“改革成果”。
有人会为几万个开发商仅靠“仰仗”房改新政的威力,一年攫取的暴利竟然就可多瓜分上千亿财富而“惊叹不已”。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琢磨一下2004年全国商品房价所“超额增长”的295元绝对值,比较一下今天房价的一年每平方米就暴涨数千元现实,你就不难知道,今天的开发商集团,依靠汪光焘部长“亲商房政”的扶持,其“特殊利益”已经达到了何等的疯狂。
我们在这里,通过对2005年的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看看中国的开发商集团,一年到底可以攫取多少垄断暴利。
根据国家统计局是统计年鉴,2005年,全国仅商品住宅(还不包括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房屋销售面积”,就有49587.83万平方米,住宅商品房屋的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2937
那么,在这1.4564
首先,是开发商的商品住宅本身的建造所需的建安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
第二,商品房成本的另一个大头,也就是它的土地成本。由于土地转让和拍卖在先,建房售出在后,所以开发商从拍卖或转让获得土地到商品住房的售出至少有相当的一段时间差。而在这几年房价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开发商从拿到土地到建房售出的中间时间拖的越长,就意味着可能给开发商带来的利润越大,毕竟中国房价的增长幅度要比银行的利率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一般来说,当年竣工房屋所用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前两年通过土地市场拍卖而来的。这里,我们就以“最快的周期”及2004
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共同制作的“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提供的资料,
除了760
每平方米住宅商品房屋2937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的所述的商品住房的价格、利润水平和开发商的暴利率,还是全国城镇范围的数据。这中间包括了大量中小城市和城镇。在这些地方,由于开发商还面临着自建房、合作建房甚至农民住房的竞争,所以开发商的暴利率一般还不敢很高。这样在统计上就“加权平均”了全国的数据。实际上,在土地资源紧张、开发商占据房地产市场绝对垄断地位的大中城市,开发商的“掘金”能量和暴利率和商品住房的价格,都是“全国平均数”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剔除了中国房地产市场10%
我们已经知道,2005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还是在现在看起来市场远没有今天这般“疯狂”的2005
这也就难怪,有的网民在弄清楚了这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所经历的利益集团的“搏杀”后,画龙点睛的把中国房改十年之路归纳为
汪光焘部长主持起草和强力主推的“房改新政”,可以说是让全国人民和房地市场,按照开发商利益集团的意志“走了一趟”。尽管这条“歪路”今天还在继续的“走”,但它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早已使亿万中国市民“刻骨铭心”:一方面,开发商利益集团通过垄断暴利,使房地产市场成了他们暴富的制造器和批发市场,一个个身价百亿甚至千亿的中国首富由此而出,另一方面,各有数千万的中国市民成了房奴和无房户,还有数亿的普通市民成为住房水平连小康的一半标准还达不到的“半无房户”。
政府经济学上有一条帕累托原则,就是政策的变化在导致一部分人处境变好的同时,不能使另外一部分人的处境变坏。而汪光焘部长力推的“房改新政”,在让20
从理论上来说,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公民的居住福利应该得到最完善的保障,他们的买房居住的成本也应该最低。这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土地属于全民国有,作为土地主人的市民在住房负担上,自然应该比土地私有的国家低得多,在保障公民的基本居住权利上,也应该比土地私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做的更好,更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剥削非法”,用公民的土地来攫取公民的财富,就更是“无法无天”。但由于中国社会发展中政治文明建设上的滞后,特别是公民在和权力和资本的博弈中,始终处于弱势,使得他们的居住权利被一步一步的侵蚀。导致的荒唐的结果,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买房居住的成本,竟然比资本主义国家还要负担重得多。这就是汪光焘部长的“房改新政”的“突出贡献”。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迫切需要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回归!
十问建设部长——对一个部长六年行政的公众追责(
部长主政,为何使市民住房水平离小康越来越远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也是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在中共十六大和十七的报告中,人们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执政党行动纲领中的份量。十六大报告的题目,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这篇被中共总书记胡锦涛称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的“纲领性文献”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郑重承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六大报告在最后特别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必须勇敢担负起来的历史任务。”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不仅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为重要的主题,用专门一大章节具体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且突出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十七大报告把“确保到二0
既然是执政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作为各级官员和政府部门,就必须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不折不扣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和“崇高使命”。而作为是全面小康体系中“份量最重”的指标,居民住房的全面小康,就不仅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首选,而且也应该是民生上衡量全面小康是否实现的最重要基石。还是在十几年前,前任建设部部长侯捷就曾提出过一句影响广泛的“经典名言”:“
那么,在汪光焘部长主政建设部的这六年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小康的“历史任务”究竟实现了多少?他所推行的一系列的住房政策和房地产市场的导向,究竟使我们离“住房小康”更近了,还是更加遥远?一切还是要以事实来说话。
汪光焘虽然在2001
在前任总理朱镕基2003
这里首先应该对“住房小康”的指标做一个说明。尽管不同的部门和研究机构对“全面小康的居住标准”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但大家都把“人均住房面积”当作最基本的、也是排在第一位的刚性指标。2004
但就是这个建设部自己制定的“住房小康”的具体指标,在汪光焘部长主政的这几年时间里,完成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按照汪光焘部长和建设部一些高官自己的说法,这几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几乎是每年都提高1
在这里,我们就以建设部和国家统计局自己的“官方数据”,和包括建设部官员在内的所有关心住房问题的民众一起,共同解析“全国人均住房面积”这道最简单的算术题。
大家都知道,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全国城镇居民住房总量(平方米)÷全国城镇人口(人)。
这里一个关键的数据,就是现在全国城镇居民住房的总面积究竟是多少,只有搞清楚了这个基本的数字,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的具体数字才能迎刃而解。因为全国城镇的人口的数据,在每年公布的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报中有“权威的数据”。
而要准确得出全国城镇居民住房总面积,排除某些“政绩数据”的干扰,至少有4
首先是尽可能找到一个受“政绩数据”干扰最少的统计基础。由于这几年住房数据受到利益集团的干扰造成的“偏差”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就把在建设部的官方网站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全国“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2002
先来看第一项。在建设部的官方网站上,人们可以找到最早的全国“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是2002
其次,根据国家统计年鉴,从2003
第三,全国这5
第四,计算全国城镇住房的总面积,还必须考虑这几年由于城镇区域的扩大所带来的新进的人口和住房的影响。在全国每年新增的1800
有了这4
(2002
有了全国城镇居民住房的总面积,下面的事就是找到全国城镇总人口数据。本来人口的数据非常明了简单,只要照抄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即可。这样计算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就是一道简单的除法。但建设部的“政绩”“经不起”这样的检验。
为此,建设部这几年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统计”,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几乎每次都是在国家统计局还没有统计出全国的城镇人口之前,建设部就可以根据自己想象的人口数量,“算出”了人均住房面积。就拿2007
那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城镇真实的人口究竟是多少呢?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城镇人口数据计算出来的真实权威的全国城镇住房人均建筑面积,又和建设部的“28
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2
用全国城镇现在实有的104.35
( 104.35
把经过公开、透明和科学计算的全国城镇居民人17.57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7.57
首先,就是在汪光焘部长主政建设部的这几年时间里,全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水平不仅没有丝毫的提高,反而有了大幅的下降。人们还记得,在朱镕基前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02
第二,这
在笔者一次又一次的“开导”下,建设部现在对所谓的“人均28
首先,众所周知一个基本事实是,就是现在各大城市的买房客户中,买房者并不都是“户籍人口”。按照建设部的有关人士的话说,有的城市甚至三分之一左右的商品住房都卖给了“外地人”(也就是非当地的“户籍人口”)。正是这位副部长本人,在去年8
第二,建设部虽然声称,全国城镇的“户籍人口”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28
实际上,全国城镇的“户籍人口”,也可以从建设部自己的“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中计算出来。虽然这个“公报”中的全国“住宅建筑面积”已经作假,但据此计算出的“城镇户籍人口”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建设部2005
这里,我们把全国城镇104.35
这充分说明,无论建设部长们如何“修饰”和狡辩,
实际上,建设部在城镇居民住房水平上公布的大多数数据,都和“科学计算”无关,基本上由“政绩”的需要而“修订”。建设部当初之所以把去年的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人均28
爱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