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格利茨:中国为何不把国民储备花在本国?
斯蒂格利茨:中国为何不把国民储备花在本国?
2009年03月16日
危机时期,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倾向于增加储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只会加剧和延长危机。同时,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系统是有问题的,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全球外汇储备体系。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昨日做客上海的名人演讲论坛“三言舍”时提出这一主张。他说,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从1997年金融危机中学到的教训,就是要有大额外汇储备才能掌握经济自主权,有效应对危机。于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拼命积攒外汇储备。从单个国家的角度讲,这是理性选择,但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意味着世界上很多人都在存钱而不消费,不利于全球经济发展;而美国人则过度消费弥补需求不足。
与此同时,随着金融危机升级为全球化的危机,发展中国家又出现本国货币美元化的趋势。斯蒂格利茨认为,全世界以单一国家的货币作为储蓄货币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意味着全世界都要受制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经济情况”。
斯蒂格利茨看到,现在的储备系统造成的局面是发展中国家借钱给最富裕的国家,且利率为零。为何不花在本国?因为储备货币国家据此可以保持低利率,但这也造成了全球需求的不足。
好在中国、欧洲、美国已经注意到这点,并正计划面向未来的政策。“我认为中国已经在充分面对这个挑战,在刺激方案中考虑如何花钱,调整经济满足未来的需求。比如中国强调创新、环保、可持续、转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斯蒂格利茨还尤其强调了储备系统改革的方向不应该只有美元,也不能是两种货币,而应该是全球化的货币体系。他认为美元和欧元同时作为储蓄货币则更加有问题,因为人们通过观察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将储蓄在两种货币间切换,从而增加了汇率的不稳定性。
在他看来,“清迈协议”是个好的思路。东盟与中日韩承诺尽早建成区域外汇储备库,帮助成员解决流动性困难问题。斯蒂格利茨说,通过“清迈模式”分享储备系统,再去扩张,变成全球的体系,这样可以降低对积累外汇储备的需求。
【作者:丛玫 王磊燕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文章
- 明年三重叠加了就是严重经济危机的开始
- 左大培: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李慎明:高度重视七个基础性资源可能相对萎缩的挑战
- 周新城: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 何新: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几点评论
- 郎咸平的忽悠--当前严重忽悠人的几个经济理论(2)
- 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深层次的隐忧
- 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危机的第二波很快就会到来
- 邋遢道人:从“技术创新”谈起--五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邋遢道人:从“民工荒”谈起——三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曹建海:注水的GDP数据,如何成了巨额财政赤字的依据?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