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东方日报:减副不减员 换汤不换药

火烧 2009-04-26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中组部推行减副政策,但实际未减员,副职职位改头换面,官场冗员问题依旧。官民比例失衡,副职膨胀成腐败温床,机构改革成效不明显,引发社会对精简体制的质疑。

东方日报:减副不减员 换汤不换药

   

本文重点: 空有声势 未伤筋骨

   

掌握人事大权的中组部近期发起「减副」运动,明令各地不再为省长、县长配备助理,减少省级政府副秘书长职数,取消县级政府「副秘」一职,其势头比当年朱鎔基的机构改革还猛。但是,目光敏锐的网民很快发现,中组部没有明言如何发落被减的「大副」、助理,冗官只是换岗而已。减副不减员,衙门难瘦身,结果还是流于形式,无法摆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内地官场虽经多次机构改革,人浮于事顽疾如故,庸官冗员有增无减,近年流行为书记、省长配秘书长、助理等职,各等副职满天飞。报载上海市政府有十一名副秘书长,吉林「减副」后还有十名「副秘」。上行而下效,基层单位争相学样,东西南北中,副职遍地检,连中学校长、派出所长都配有助理。用坊间百姓的话来形容,中国甚麽都缺,唯独不缺领导。

   

「副职」膨胀令近年机构改革成效付之东流,衙门瘦身打回原形,皇粮愈吃愈多,财政不堪负荷。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今年政协大会透露,一九七九年内地在编官员约为二百八十万人,近年吃财政饭的总人数已高达四千五百多万人。另有数据显示,中国的官民比例在唐朝时为一比三千九百,明朝为一比二千九百,近年的官民比例已达到一比二十六。由纳税人供养的庸官冗员,饱食终日,无所作为,吃掉大半的社会财富,误国害民,千夫所指。

空有声势 未伤筋骨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副职氾滥的背后在于利益驱动。其实,在书记、省长说了算的现有领导体制下,副职的实际职权有限,最多是长官「高级秘书」而已,在公众场合经常扮演「替身」角色,出席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议或活动。但是,副职紧贴正职,俨如第一把手的子弟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多有提拔机会,仕途看高一线。副秘书长、助理是官员攀升的必经阶梯,紧紧连着高官厚禄,自然为官员争相笼络。因此,副职成堆不仅成为冗官藏身之处,也是高官安插亲信、卖官鬻爵的腐败黑点。

   

勐药方能治痼疾。中组部启动「减副」,减的只是官位职数、头衔而不是官员人数,无助于裁减庸官冗员及机构精简瘦身。被减者只消改个官衔,譬如「副省级巡视员」、「正厅级调查员」,仍可继续为官一方,或者「转跑道」由人大政协安排消化。欲加官职,何患无名,副秘少了,助理没了,其他名目的职位就应运而生,一鸡死,一鸡鸣。

   

中组部高调「减副」空有声势,明眼人都不难明白,「减副」治表不治里,未对现有吏制伤筋动骨,更没有斩断贪官卖乌纱帽的财路。与前几次机构改革异曲同工,换汤不换药,虽可暂时平息民众不满,却难逃虎头蛇尾的结果。诚如网民所言,中国的官永远不会减少,大家不要有不现实的期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