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专家与睾丸与扯蛋及其他

火烧 2011-03-20 00:00:00 文艺新生 1029
文章围绕专家马未都对睾丸高低的评论引发热议,引出艺术与科学的争议,肖鹰从艺术史角度反驳,揭示专家扯蛋现象背后的文化反思与讨论。

有一则网络笑话流传很广,其中一种版本是这样讲的。  

公牛在奔跑,见到一母牛在路边吃草,急切的对母牛说:“快跑,专家来了。”母牛:“专家来了怕啥,专家不是人吗?”公牛:“现在专家专吹牛B啊!”母牛闻听大惊,撒欢子就跑,边跑边问公牛:“专家吹牛B,你是公牛你怕啥?”公牛说:“你真不知道啊,现在的专家除了吹牛B,还会扯蛋啊。”  

这笑话编得有点不厚道,但本文意不在评论网络笑话,就此打住。令我想起这则笑话的是近日网络上正在热闹的专家扯“蛋”事件。  

专家扯蛋的声名早已远扬,什么蛋都能扯。这回扯的不是牛蛋,是真真正正的人蛋,男性胯下那对睾丸。  

起因是国内著名的收藏专家马未都在希腊德尔菲考古博物馆观察一件男性躯干雕像后发在博客里的一篇艺术反思。马未都发现,该雕像“忠实地再现”了男性两个睾丸“左低右高”的“生理细节”,马未都为艺术家的“准确无误的表现”大感震惊,并为“有人一生未必能发现自己的睾丸一高一低,夫妻结婚几十年,妻子也未必观察到这一点”而慨叹,于是给读者来了一番科学普及,“双侧睾丸必定一大一小,呈现一低一高态势”。据此,文末启蒙道,“何为文明之灿烂:天地有大美,万物有成理;不仅艺术有高低,睾丸亦有高低”。  

这一番艺术反思,当真是惊世之言,让人为之瞠目结舌。莫非中国人真的童蒙到了连身体常识都需要收藏专家启蒙的地步?我宁愿相信这是马未都的自得自娱之作。但自娱之作竟拿到了台面,这就好比把秘室中的自渎搬上舞台,这才真正是“何为专家之扯蛋:人间有睾丸,天下有奇文;不仅睾丸有高低,文章也有高低”,引来质疑与商榷,恐怕难免。  

果然就引来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鹰的探讨文章《 马未都 先生的“睾丸说” 》。该文从艺术史角度多方考察,辩驳,论证,据此提出了异议:古希腊艺术家并不是依据解剖学知识、忠实地再现“两个睾丸左低右高”的男性生理细节,而是根据男性雕像的不同姿态(尤其是两胯的相对形式)雕刻“两个睾丸”的相对位置。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肖鹰以行家里手的身份,或实证,或引经据典,硬是把马未都的“睾丸问题”摆弄成了一篇中规中矩的美学考据论文,显示了严谨的学风、扎实的学术功底,令人叹为观止。  

至此,这一番笔仗看来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道理。然而,令人疑窦顿生:区区蛋丸,何以魅力无穷,竟让专家如此折腰?  

“睾丸是个好东西”,杨林川以戏谑的笔调揭示了专家扯蛋的本质,在这个不敢说,或者说也白说,因此“没啥说”的时代,谈睾丸“既好玩也有趣,也很安全”。  

睾丸确实是个好东西。且不说是否真如马未都所言,这个“占体重万分之五以下的肉球球”,“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不论了解自己的睾丸高低大小是否就真能“丰富我们日常生活的情趣和相互关爱”(肖鹰语),单是能成为专家俗人老少咸宜的扯蛋话题,就已经不容人小觑。君不见市井泼皮爆粗,就常以踢爆对方睾丸相威胁?李敖的政治比喻“台湾是捏在美国手里的中国睾丸”,也以其尖刻犀利,一针见血而广为流播,睾丸也公然跳上了政治的桌面;英国伦敦大学有位心理专家以《人类及其古代雕塑中的阴囊不对称》一文荣膺“搞笑诺贝尔奖(the Ig Nobel Prizes)”——学术的圆桌上,更是早有了睾丸的席位。  

但是且慢。杨林川以为“从古至今,没有谁因为写睾丸倒霉的”,这说法其实是不确实的。民国著名报人、时评家林白水就因针砭时政,发表《官僚之运气》,以“肾囊与睾丸”讥评军阀张宗昌及其智囊潘复而被杀,成了黑暗政治与专制政体下言论自由的殉道者,以致后人感叹,“言论自由当从睾丸始”。  

看来,睾丸虽小,却关乎人类的文明、公民的权利、民众的幸福以及专家学者的安身立命。  

所以,现在,专家们又在谈睾丸了。“言论自由当从睾丸始”,难道他们是在争言论自由?这些专家当然不会惹来林白水式的祸端。谈睾丸的人多矣哉,安全或贾祸,命运却“高低大小”如此不同。莫非时代的演进,使中国社会进化到了可以安全地谈睾丸的阶段?只能肯定的是,睾丸是个蛋,谁都可以扯。  

杨林川的剖析可谓入木三分。当今专家扯蛋,实乃“趋利避害”本性使然。明了这一层关系,你就不会惊讶,何以多年来,专家们一个个粉墨登场,不惜扮演二丑角色,以形形色色的扯蛋挑战着各种常识。只要翻查一下专家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扯蛋现象,你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些专家扯蛋的背后,隐现着利与害的影子:要么避害,要么逐利。  

对专家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扯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君不见,有的专家进行治堵研究,扯出了“自行车加重汽车污染”的成果;有的专家探讨高等教育改革,发现“穷人上不起学,是因为学费太低”;有人替权力不作为辩护,称维权的“上访户99%有精神病”;有专家为富人所受的“不公平”待遇鸣不平,从而得出“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的结论;有人提出治理腐败的建议,认为腐败“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因为它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调动官员的积极性”;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有人昧着社会良知宣称,“我们政府对食品的监管力度,绝对是全世界第一”;面对地方政府的圈地运动——风靡中国的强拆——问题,有人指“钉子户为了他个人的利益,损害了包括开发商在内的多数人的利益”。……呜呼!这哪里是坐而论道的专家之言,分明是既得利益集团代言者的利益呵护与索求。  

诸如此类的专家扯蛋事件表明,身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断裂社会”,专家们非但未能摆脱传统士人身上的依附特性,反而逐渐消退了身上仅有的一点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冲动,有的面对权力禁锢与钳制,滑入犬儒之路,丧失了对公共事务言说的兴趣与勇气,只谈风月,不谈风云;有的面对经济大潮,华丽转身,由“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权力攀附者,转而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进而成为“当下社会制度的维护者和解释者”。  

面对这样的专家,除了睾丸与利欲,你还能指望他扯得出什么蛋蛋?  

   

   

【注释】  

①事见“中国时刻”《马未都:两个睾丸引发的论战》  

②详见马未都新浪博文《艺术细节》  

③杨林川新浪博文《睾丸是个好东西》  

④见马未都新浪博文《睾丸》  

⑤肖鹰新浪博文《马未都先生的“睾丸说” 》  

⑥百度百科《历届搞笑诺贝尔奖》  

⑦事见王开林《千秋白水文章》(《书屋》二〇〇五年第八期)  

⑧见岳南新浪博文《言论自由当从睾丸始》  

⑨语出陈媛媛《“下沉的声望” — 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媒介形象危机》(《东南传播》杂志社)

   

相关文章

  • 美联储的扭曲操作是指鹿为马式的宽松
  • 李炳炎:建立社会主义分享经济机制化解中国经济的“滞胀”风险
  • 毛时代载人航天被下马的真相--读《曙光号全解密》的杂感(修改稿)
  • 时殷弘先生和林治波先生的言路哪个更应‘当广不当狭’
  • 发改委内外有别 惹民怨引火烧身—2011-4-21至22日东方互动报道和评论一束
  • 卢麒元:毒馒头与粮食危机
  • 毛主席立啥大义凛然斩头誓?
  • 王二路:“七一”三想
  • 刘仰:被美化的程序正义
  • 黄尔文:文字严谨的口号才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再致白阳:关于“救党保国”口号的讨论
  • 地藏王菩萨:亡党移民,是汉奸国贼的天堂还是坟场?
  • 郎咸平:谁在制造经济恐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