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做大人物的悲哀
鹤龄:做大人物的悲哀
我的《详析少奇之死的“注水回忆”》被“洋奴汉x不如狗 ”网友转帖到了“天涯煮酒论史”,引起热议,包括“热骂”。本人生性喜欢争辩。看到后便跟了上去,与众网友论辩起来。
有位“重庆皂角山李氏”网友发问:“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之后,……不让其亲属探望,合符哪家法律?”
少奇子女也提到“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奉献给了人民,死时却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
文革期间去世的几位中央领导病中没有亲人陪待也是许多人渲染“迫害”的一项重要内容。
说句良心话,谁都感受过自家老人临终前那种渴望亲人陪侍和送终的心情?老人临终没有亲人送终和子女没有为老人送终都是人生的一件憾事。本人对此深有体会。我的祖父弥留之际好长时间不掉气,一直等到我从外地赶回叫了他一声,这才放心地走了。但是,后来祖母和父母亲去世时,我都没有能够及时赶到他们的身边。至今心里回想起来总不是个滋味。
所以,当时我就对“重庆皂角山李氏”网友作了一个这样的回答:
“探望的问题。不好说。不过,毛主席住院期间,其子女也是很难一见的。死时好像也没有谁在身边。”
一位叫“s-j-c-w”的网友马上就接话了:“呵呵,又来混淆概念。子女难见毛,是因为毛没有传唤,跟毛想见某人却不被允许是两回事。拜托你六、七十岁的人不要这么无耻行不?”
“袁德靓”网友紧接着又补了一句:“话能说到这份上,鹤龄网友脑子确实出问题了。善意提醒:先去治病,再来照顾帖子。”
怎么答复他们呢?毛主席子女不能随意见父亲的事。这是好久以前看过的信息,脑子里只是留了一点点的印象。没办法,只好慢慢的搜寻了。还真搜到了。于是便给“s-j-c-w”作答:
“混什么概念?请你不要随意将“无耻”送人。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无耻。
下面转帖李敏的两段回忆。看看毛主席有没有权力随时传见李敏。当然,比少奇同志的遭遇还是要好一些。这就是做大人物的悲哀!”
《“毛泽东万岁”与妻女离散 是辉煌还是孤独》摘录:
毛泽东可能更愿意自己首先是一位父亲,其次才是一位领袖。但历史却没有给他选择的余地,他是受到亿万人瞩目的中国领导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的另一位爱女,他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也搬出了中南海.对此,父亲则并不知情。
李敏:“跟我谈话,说让我搬出来,我说我还在上学,经济上还不独立。他们说这是组织上的决定。我让他们说。他们也没人跟我说。我生气。我也没跟他说。我知道我说了也没用啊”
和江青貌合神离,李讷去了江西。李敏搬出了中南海。毛泽东身边没有了一个亲人,他成为了一个纯粹的政治领导。
李敏:“我去见他。他们说,不让进。我说我要见我爸爸。他们说我爸爸不在,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毛泽东临终前给女儿留下奇怪手势成谜》摘录:
李敏来到床前,看到爸爸病成这个样子,眼泪又要流下来了,她竭力忍住,不让泪水流出来,她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爸。”
毛泽东带着微弱的声音说:“娇娇,你来看我了?”毛泽东神智十分清醒,他仍然习惯地称呼李敏的小名“娇娇”。
李敏点了点头。
“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毛泽东望着李敏,目光中充满着慈祥和怜爱。
李敏此时无法向爸爸道出个中缘由。但她觉得爸爸的心正像妈妈所说的,是很孤独、很寂寞的。他也像普通人一样,希望得到家人的爱,享受到天伦之乐。
……
没过几天,中办突然来了一个电话,让她去看爸爸。中办派来的车把她接进中南海。她以为是父亲已经转危为安了,没想到见到的是已经病逝的爸爸,输氧的罩子也已经撤掉了。见此情形,李敏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
这一天是1976年的9月9日。周围的人告诉她,毛泽东是0时10分与世长辞的。
这两段摘文告诉我们,早在60年代,毛主席的身边就没有了一个亲人。他的亲人想见他也受到严格的约制。很难一见。他在重病时李敏也只是和他说了几句话就必须走人,直到死后才给她一个信息。
一句“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表露了作为伟人的毛主席的常人心态。他和我们常人一样,渴望着亲情,特别是在人生即将逝去的时刻,更加百倍地渴望亲人。他何尝不知道李敏不常来看的原因,他是在无可奈何中的明知故问!
面对这种现实,就感情而言,谁都会感到残酷而不愿意接受。少奇子女如此,李敏同样如此。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我为他们发出了一声“这就是做大人物的悲哀”的叹息!
对于这个“结论”,没有人再提出异议。
总不能说毛主席也受到迫害了吧!
话又说回来。这样的悲哀,也不是专属于大人物。为数更多的小人物更是如此。只是造成这种“悲哀”的原因有所不同,大都是为生计所迫而已。
人生的憾事实在太多了。不说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