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诗一首:拆迁上访记事

火烧 2008-04-10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一首诗记录拆迁上访事件,描绘政府处理拆迁户上访的场景,反映拆迁矛盾与政府应对,涉及强拆问题与社会反响。

在开发区新楼上班,某日,勿闻警笛凄厉,客谓市委政府门前有拆迁户上访,凭窗远眺,湖山朦胧,委府门口禁卫森严,红灯闪烁,警察倒比上访的多,不久,人群散去。政府办事果断,效率之高,绝无仅有。后听说有数人被捉,余皆驱散之。因以记之。

笛声惊彻二十楼①,

湖船戚戚水中鸥。

风宿枝头花正闹,

鸟畏窗檐雨未收。

屋破②道边尘不散,

翁啼府口③泪先流。

勿传警吏捉人去,

从此和谐百官筹。

备注:

①市委政府人大政协在开发区各自大楼办公,正对人民广场。人民广场气派宏大,广场周围,新楼林立,皆豪华俊美,或机关、或公司、或商会,多地标式建筑,所谓二十楼,乃概数,言楼房之多。笛声指警笛凄厉。

②市内主要商业区拆迁建新楼,群众传言主要地段三大地块分别由市三四位主要领导人的关系商在经营,拆迁力度大,甚至动用军警力量,群众意见大,然亦无奈。

③市民因拆迁到市委政府门前上访,多为老弱妇孺。

相关文章

  • 为什么说新的拆迁条例不能解决强拆问题?
  • 毛泽东“阅卷”各地作答的拆迁“试题”
  • 伟大的胸怀——毛泽东是如何看待拆迁的
  • 初衷再探:强拆是违背还是符合改革初衷?
  • 梦投乌有村遇吏拆房
  • 拆迁公司自曝暴利内幕:拆一个城中村可赚几百万
  • 高唐州知府高廉在殷天锡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
  • 毛主席论拆迁--中国迎来暴力拆迁与反暴力拆迁的年代
  • 香港深层次矛盾实录之一--高铁事件,活生生的阶级斗争
  • 《南方都市报》积极报道拆迁官员被杀意欲何为?
  • 毛主席离去之后,中国人民从此又跪下去了
  • 暴力拆迁根源在于资改派的反毛--毛主席论拆迁的启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