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交通拥堵必须进行住房制度改革
近日,北京市推出第七阶段缓解交通拥堵措施,包括继续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合理规划公交路网布局等六大方面内容,但由于政策未找准形成交通拥堵的真正原因,注定不能真正取得实效。
最近十年是北京市各项交通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十年,其中,公共交通日运送旅客人数就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日达到2010年的2000万人次/日,保守估计,2010年自驾车出行人数比2000年至少增加200万人次。
不难计算,与2000年相比,2010年北京市日出行人次增加了1200万左右,然而,北京市2000年的常驻人口约为1633万,2009年底约为1800万,人口仅增长了170万左右,但与十年前相比,北京市每日多出了1000多万“流动人口”,因此,尽管交通设施发展迅速,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局面成为必然。
那么,这每日多出的1000多万“流动人口”是哪里来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现行住房制度造成的恶果。
我国从1998年开始确立了由房地产开发商供应住房的单一模式(即使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也是由开发商集中建造)的住房制度,这种住房制度是造成目前房价飞涨的原因暂且不说,它给城市造成的交通问题是灾难性的。几乎所有的上班族都远离单位,上千万人需要每天在城里来回移动,由此增加了市区的 “流动人口”数量,虽然北京市的公共交通日益发达,但乘车难的矛盾日渐突出,地铁十三号线、五号线、八通线早晚高峰时拥挤不堪就是很好的例证。
无论是谈论住房制度还是对交通拥堵的治理,某些官员、学者首先举例日本如何如何、英国如何如何、新加坡如何如何、香港如何如何,从来不谈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建立自己的住房制度和解决交通问题的办法,新的地产调控政策正在如火如荼的执行,然而现实所需要的不是调控,而是需要一次彻底的住房制度改革,需要的是能够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制度,同时通过住房制度的改革真正治理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鉴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未来住房制度的核心应该是实行全国性的一套房制度原则和工作单位附近就近居住原则。
目前北京市急需解决的是新建商务区、科技园区、大型批发市场等人员密集区域,在做园区规划的同时必须预留住宅用地,比如在即将建设的丽泽金融商务区、CDB东扩区等,允许大型入驻单位职工集资建房或政府建造面向园区职工出租的廉租房,同时辅之住房制度的其他配套措施,公平合理的解决入区员工住房问题,同时可以有效缓解园区建成后的交通问题,否则,这些园区建成之日,就是周边道路拥堵之时。
相关文章
- 安生:雪崩前夜
- 不清算十年“二次房改” 中国房市就永无宁日
- 楼市的“刚需”与央视的“肛虚”
- 驳郎咸平房地产完了中国经济就完了的观点
- 卢麒元:限购令的经济学含义
- 牛刀:海外债务或加速开发商的降价销售——答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
- 牛刀:如何理解“房价合理回归”?
- 曹建海:房价回落的轨迹和趋势
- 中国楼市处在崩盘的前线?
- 北京公布住房价格标准,打响房价保卫战第一枪
-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房地产要小心遭华尔街洗劫
- 孙锡良:房地产——支持中央调控,反对权贵反扑!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