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年底的时髦词——输入性通货膨胀

火烧 2009-04-02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围绕年底输入性通货膨胀展开,分析国家外汇储备增长带来的问题,包括外汇贬值、购买力下降及财政压力,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应对经济挑战。

年底的时髦词——输入性通货膨胀  

   

国家外汇储备,这个知识分子阶层热议,传媒领域热炒的话题,现在已上升为决策层不能回避的课题了。  

由于98年金融风暴打击了一些亚洲国家,使中国政府认识到必须有强大的外汇储备,才能抵御国家可能面临的更大的金融风暴的冲击。不断地创汇并积累国家外汇储备就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经不懈努力,政府的预期收到了成效,到2009年2月底其数量达到了2万亿美元以上。  

但巨量的国家外汇储备却违背了政府初衷,不仅没有成为金融领域的“稳定器”,现在弄得反而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这是用资源、环境和无数辛劳的汗水换来的巨大财富,但它却攥在公信力日益下降的政府手中,令人民很担心!对中国政府而言,它只是一大堆数据似乎什么都买不来(政府发现我们既买不到迫切需要的高尖技术,也买不到广泛需要的大宗资源,最新证据:铝巨资购力拓被澳政府冷处理),拿着这烫手的山芋,不知怎么向人民交待!  

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的原因:外因是美元等西方货币为经济危机(先是金融危机)的“消肿”而自行“灌水”,导致外汇集体贬值,国家外汇储备的购买力大量蒸发、缩水。内因是我国的贸易强制结汇制度的漏洞使国家外汇储备的增长“刹不住车”,到了欲罢不能、欲哭无泪的境界,殊不知“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怎么办?外汇储备这颗炸弹已滴答作响,必须先摘除“引信”再拆出“炸药”,时间已经不等人了!  

摘除“引信”行动已经开始:中国政府借G20之机高调挑战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逼迫美国政府对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作出某种承诺,这种迂回战术是否奏效只能试目以待;另一方面通过分流、疏导部分国家外汇储备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份额,扩大中国发言权进而转化为经济实力,不失是一种选择。但数量上可能杯水车薪,不能捍动巨量的国家外汇储备。不过光鲜的“面子”这次政府是一定能挣得“盆满钵满”!  

要拆出“炸药”——海量的人民币:为2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发行的近14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货币;为刺激实体经济各级政府准备投入的二十几万亿元的人民币;为填补这些年来各级政府或明或暗的不会少于10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赤字(1980至2008年已公布的中央级财政赤字累积约3.08万亿元);为弥补巨额的社保基金、医疗保险基金、职工退休基金的亏空;为消化国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金;为……天哪!全国人民的22万亿元储蓄余额哪里能受得了这番“折腾”,“开闸放水、稀释人民币”就成为顺理成章的手段了。  

时机把握很重要,大约年底等到进口的大宗商品涨价,人民币就随之进入快速贬值的通道,PPI、CPI高企,普通民众怨声载道,这时经济学家们就会跳出来解围,说这是“输入性通货膨胀”!于是媒体中最热门的经济术语又诞生了(去年叫结构性通货膨胀)。  

但国家外汇储备这颗炸弹真的“哑”了吗?  

   

   

 2009年4月2日   

相关文章

  • 明年三重叠加了就是严重经济危机的开始
  • 左大培: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李慎明:高度重视七个基础性资源可能相对萎缩的挑战
  • 周新城: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 何新: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几点评论
  • 郎咸平的忽悠--当前严重忽悠人的几个经济理论(2)
  • 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深层次的隐忧
  • 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危机的第二波很快就会到来
  • 邋遢道人:从“技术创新”谈起--五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邋遢道人:从“民工荒”谈起——三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曹建海:注水的GDP数据,如何成了巨额财政赤字的依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