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一场针对美联储透明化的国会风暴

火烧 2009-06-24 00:00:00 国际纵横 1044
美国国会围绕美联储透明化法案展开激烈讨论,议员推动审计美联储,引发关于美联储特权与改革的争议。法案要求扩大审计权力,限制美联储紧急状态下的决策透明度。

一场针对美联储透明化的国会风暴
2009-06-2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第一财经日报6月24日讯 权力正在膨胀的美联储现在有点急,有人想要好好查查它的账。

  今年2月,来自美国得州的共和党议员罗恩·保罗向国会提交了“美联储信息公开法案”(也译作“美联储透明度法案”),要求扩大联邦审计总署的权力,使之能够对美联储进行更全面的审计。

  到6月中旬,美国民主党议员丹尼斯·库辛尼奇的加入使联署该法案的众议员人数达到了218名。这个数字是一个分水岭,标志着该法案获得了过半众议员的支持。目前联署该法案的议员数量还在增加。

  美联储对此似乎比较着急。最近,美联储雇用了公共关系专家琳达·罗伯逊游说国会,试图阻挠该法案的通过。

  美联储“特权”

  危机之后发生在美国国会上的一则对话,似乎可以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美国议员联署审计美联储的法案。

  这则对话发生在国会议员艾伦·格雷森和美联储副主席唐纳德·科恩之间,事关美联储怎么将2万亿美元救市资金花出去。

  格雷森:你们把钱都借给了谁?

  科恩:我不会回答那个问题。

  格雷森:你们为谁做了担保,数额又是多少?

  科恩:我没必要告诉你。

  格雷森:那这些贷款的期限又是多少?

  科恩:我不会披露这些信息。

  格雷森:你什么意思?你怎么可以不向我们解释上万亿美元贷款去向的细节呢?

  科恩:这个问题得问你们自己,因为国会在建立美联储的时候给了我们这个权力。

  科恩所说的权力,主要是指1913年通过的“美联储法案”第十三条,这被认为是美国法律体系中最具威力的一段,赋予了美联储在“紧急”状态下几乎没有限制的权力。

  根据美国法典第31编第714节,美国审计总署(GAO)对开业的受保险银行(insuredbank)或银行控股公司进行现场核查,须有相关机构书面许可。另外,审计总署对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等机构进行的审计,不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同外国中央银行、外国政府或非私营国际金融组织所进行的交易;二、有关货币政策事务的讨论、决策和行动,包括贴现窗口操作、各成员银行的储备、证券信用(securitiescredit)、储蓄利息和公开市场操作;三、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指导下进行的交易;四、联邦储备委员会成员、联邦储备系统官员或工作人员之间的谈话与通信中与本款前三点有关的内容。

  保罗提出的上述法案非常简单,即将上述法条内容全部删去,并且加入时间限制,对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联邦储备银行的审计应于2010年底前完成并提交国会。

  超级监管权忧虑

  对于当下金融危机的根源,市场的一个共识,是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所执掌的美联储在2001年之后的很长时间中采取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美联储并没有因为犯过错误而被限制权力,反而在危机之下不断扩张着它的监管版图。

  高盛、摩根士丹利由投行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之后转由美联储监管,新近美联储又被赋予系统性风险监管的责任,得以监控最大型的金融机构,无论是保险巨头,还是试图进入金融业的沃尔玛。

  此外,通过危机之下金融救市工具的创新,美联储对金融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都施加了影响。自2008年秋季以来,美联储持续购买不良资产,并且不断给外国中央银行提供担保,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

  但在美国一些人士看来,美联储这类的政策,尤其是信贷分配并不中立。比如对汽车行业的贷款,美联储是一个统筹计划和信贷分配的角色。而这种行为会扰乱这些资产的正常价格。保罗就用“垄断”来形容美联储的干预政策。

  艾伦·格雷森说美联储在很久以前就应该向美国人民和盘托出它在做什么了。美联储分配了数万亿的美元,而纳税人有权知道它在干什么。

  但反对审计美联储,或者反对美联储更为透明、阳光的人认为,美联储的所作所为乃是遵循“美联储和货币政策要保持独立”的理念。他们担心,如果对美联储决策的审计成行,并要求美联储作出某种改变,会削弱美联储的独立性。

  不过在保罗等人看来,美联储虽然独立于政府,但其行为对市场的各方而言并不独立也并不中立,因此才需要对此进行审计。

  “美国出现要求美联储增加透明度的呼声很正常。”太平洋研究院院长向松祚(博客)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他的看法,“尤其是在奥巴马政府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准备赋予美联储以金融业的‘超级警察’角色的时候。”

  “这一法案本身是否能通过目前尚难以判断,但美联储更多地对公众负责,其管理变得更加透明化是多年以来的趋势,也同世界各国对中央银行透明度的要求是一致的。”向松祚说。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徐以升 马俊)

相关文章

  • 社科报: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
  •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
  • 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
  • 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
  • 不是金融危机 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
  • 美国次贷重创重临 或达730亿美元窟窿
  • 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
  • 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
  • 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
  • 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