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警惕通货紧缩风险

火烧 2008-10-07 00:00:00 国际纵横 1046
文章分析美国救市计划对通货紧缩风险的影响,指出注入资金不等于流动性增加,次贷危机演变为信用危机,去杠杆化加剧经济压力,强调当前经济环境下的金融资本难以流入实体经济。

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终于在两院获得通过,作为“没有储备的储备银行”的美联储,只能通过财政部发行国债来筹集这笔资金,除了中国等主要债权国家继续用外汇储备来购买以外,存在的缺口大致只能用以国债作为抵押印刷相应数量钞票的方式来“筹集”,过量印刷钞票使美元的价值被稀释,不少人据此认为美国乃至全球将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对此观点本人高度怀疑。

一、注入资金不等于注入流动性

在次贷危机不断加剧,各国央行纷纷向金融机构注入大量资金,并称之为“注入流动性”,然而这部分注入的资金不管是通过购买不良资产还是提供贷款的方式,大多被用来补充这些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而大量流失的“血液”,使得他们能够勉强维持基本的偿债能力,暂时避免倒闭的厄运。

应当指出的是,央行注入的资金并不是白给,以贷款方式注入的资金需要偿还本息,购买不良资产需要打折扣,购买企业的优先股也需要获得“分红”。因此,注入资金只能改善企业的现金流,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些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从流动性的角度来看,这些注入的资金仅在金融机构之间流转或滞留,本质上变成了金融资本,而在目前的大环境下,金融资本很难流入实体经济领域变成实业资本,更不会流入普通百姓的口袋里去拉动消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注入资金只能“改善”金融机构的“小环境”,而不能改善经济大环境,因此它并不完全等于注入流动性。

二、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信用危机

楼市和股市的下跌,使得普通民众乃至中产阶级的财富大幅缩水,大量的美国家庭沦为负资产,很多人为了保住房子而节衣缩食,消费者信心不断下降,而消费者信心的下降将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大多数行业的景气度和前景均不容乐观,在此情形下,信贷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优质客户的资源更加紧缺,形成银行“惜贷”“惧贷”,有钱的不敢放贷,缺钱的贷不到款的现象。即便是银行间的拆借也变得非常困难,大家各自明哲保身,“屯钱居奇”(Hoard Cash),谁知道借出去能不能收回来?银行倒闭的也不在少数!

在没有信任的情况下,信用的发放也就成了问题,但银行总不能不做生意。实在要发放就只有提高门槛,除了更严格的信用审查以外,贷款的利率也得提高,银行间的拆借利率也不例外,据报道伦敦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Libor)已经高达2.37%。如此高的资金成本无形中把很多人拒之门外。

三、去杠杆化的影响

去杠杆化(deleverage*)通常指企业减少金融票据的使用和减少负债的过程,高杠杆率可以刺激增长,带来某些行业的在特定时期的“繁荣”,同时它也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前些年美国实行低利率的政策,两房以20倍以上的杠杆率进行融资并发放贷款、购买放贷债权,既带来了房地产市场一段时间的虚假繁荣,也给后来的次贷危机买下了伏笔。

次贷危机的爆发带来了普遍性的去杠杆化过程,信用危机的凸现使企业融资变得非常困难,老帐要还,新帐难借,杠杆率被动降低。债务的减少虽然降低了风险,但同时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势必影响经营效率,企业的发展后劲受到极大的制约。

贷款银行放贷门槛的提高,使得放贷规模减少,变相减少自身的杠杆率,因为“资产”的减少往往意味着“负债”的相应减少。

对个人而言,再融资(refinance)的困难使得个人投资和消费的杠杆率下降,减少了有效需求。

对商品市场来说,需求降低的预期,更严格的监管,对冲基金投资人的赎回等因素,将使各类商品(不含黄金)的价格进一步下跌。而商品期货市场,正是杠杆运作的场所。

四、“局部缺血”将形成实际上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deflation**)与通货膨胀相反,指的是总的物价水平(或所有资产与商品价格)下降,它与短期的物价水平向下浮动不同,是物价持续下降趋势。在形成这种趋势的时候,消费者会持币待购,从而加速物价的下跌,形成所谓的“下跌螺旋”。国庆长假各地的房展会消费者只看不买,成交量很低就是这个道理。

根据主流经济学的观点,通货紧缩是由商品和货币的供需关系的变化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指货币的供应(需求)下降(上升),而商品的供应(需求)上升(下降)。

上述观点中,如果把“供应”和“需求”改成“有效供应”和“有效需求”,就可以解释在货币过量发行的情况下为何仍然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各国央行注入的资金和新印的钞票滞留于金融机构的圈子里,不能顺畅地流入消费环节,形成“有效供给”,虽然货币的总供给增加了,但实体经济和消费者仍然处于“缺血”状态,同时生产率的提高,产能的大量过剩从另一方面促使通货紧缩的形成和发展。

    了解了上述观点,就可以解释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下跌原因;就可以撇开“汇率”而从另一个角度衡量并展望我国外汇储备的损益;就不必担心通货膨胀的加剧,我国把重点从“防通胀”转移到“保增长”也许就不必有过多的顾虑了。

  

*A company's attempt to decrease its financial leverage. The best way for a company to delever is to immediately pay off any existing debt on its balance sheet. If it is unable to do this, the company will be in significant risk of defaulting.

Companies will often take on excessive amounts of debt to initiate growth. However, using leverage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the riskiness of the firm. If leverage does not further growth as planned, the risk can become too much for the company to bear. In these situations, all the firm can do is delever by paying off debt.                                                                                                                   -----Investopedia

**Deflation is the opposite of inflation. Therefore, under the usual contemporary definition of inflation, 'deflation' means a decrease in the general price level.Alternatively, the term was used by the classical economists to refer to a decrease in the money supply; some economists, including many Austrian school economists, still use the word in this sense. The two meanings are closely related, since a decrease in the money supply is likely to cause a decrease in the price level.

Deflation is considered a problem in a modern economy because of the potential of a deflationary spiral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Great Depression, although not all episodes of deflation correspond to periods of poor economic growth historically.                                              ----Wikipedia

 

相关文章

  • 社科报: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
  •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
  • 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
  • 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
  • 不是金融危机 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
  • 美国次贷重创重临 或达730亿美元窟窿
  • 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
  • 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
  • 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
  • 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