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36姓入琉球——琉球与中国感情脐带
明代“闽人36姓入琉球”改变了琉球文化,成为冲绳与神州大地的感情脐带。如今冲绳人仍坚守着汉俗礼仪,如清明节家祭,端午节吃粽子挂蒲艾,农历七月十五烧纸祭祀,九九重阳饮菊花酒,屋顶装饰辟邪的石狮,丁字路口放置石敢当,信仰妈祖和保生大帝。
日本冲绳县知事(省长)玉城丹尼率团于7月6日在中国福州,参加福建与冲绳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峰会,迅速拉近了闽人与冲绳人的特殊情缘,也勾起了两地亲情“闽人36姓入琉球”的历史记忆。从1392年中国明朝洪武帝朱元璋赐令闽人移民当时琉球王国,令琉球一跃成为历史上的“万国津梁”,到如今历经沧桑依然保留着日本最浓最多中国文化传统与习惯色彩的“冲绳本色”。闽人入琉球的“历史脐带”成为了福建与冲绳紧密相连的“文化纽带”。
今年6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了北京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在参观明抄本《使琉球录》展品时,习近平说:“我在福州工作的时候,就知道福州有琉球馆、琉球墓,和琉球的交往渊源很深,当时还有闽人36姓入琉球。”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典籍、版本的搜集整理工作,把中华文明传承好、发展好。习近平的讲话引起了日本媒体的极大关注,也促发了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7月访问北京和福州,接续冲绳与中国的多渠道交流与合作。
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5年),明朝使臣杨载奉朱元璋之命前往琉球宣诏册封,琉球国王也明确表示向明朝政府称臣,正式成为明朝藩属,由此开启了中国与琉球长达5个世纪之久的“宗藩关系”或称“封贡关系”。期间,杨载抵达琉球却发现其还停留在“缚竹为筏,不谙舟楫”的原始阶段。为帮助琉球王国发展,1392年,朱元璋赐琉球“闽人36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由此,一些从福建沿海选拔出来的熟悉水道、善操控船只以及熟知明朝诗书礼乐等的华人被派往琉球。据《琉球国记》记载,中朝人来居者3000余,涵盖了林、梁、郑、金、蔡、陈、阮等众多姓氏,被泛称为“闽人36姓”。
这些闽人到达琉球后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岛上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村落,最早被称为“唐营”或“唐荣”,后来改名为“久米村”,又称“久米36姓”。这些闽人凭藉掌握了较为先进的汉语文化知识和航海技术,不仅负责琉球国航海、造船等交通事务,还从事外交文书编写、汉语文献翻译和对外贸易等,其后裔很多跻身琉球国高位,被称为“久米士族”。琉球王国从一个“不谙舟楫”的蕞尔岛国一跃成为明朝与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琉球商船往来于福建和泰国、越南、马六甲等地,将明朝货物输往世界各地,而明朝的商船也将琉球当做中途补给的基地,琉球王国由此获得了“万国津梁”的美誉。
从琉球藩到冲绳县
1872年,日本政府借明治天皇亲政之机,削除了琉球国号,设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清朝政府的朝贡,并改用日本年号。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废藩置县,正式将琉球强行并入日本,设为冲绳县,琉球王国覆亡。
琉球亡国,被日本吞并为冲绳后,“闽人36姓”后裔也在时代变迁和日本政府要求中改姓成为各种日本姓氏。如冲绳县前知事仲井真弘多被考证确认为“闽人36姓”的蔡氏后裔;日本知名演员山口百惠的山口姓氏以及名嘉、村山、平田等姓氏则多为“闽人杨氏”后裔;日姓的新垣、渡久地、松本等姓氏多为“闽人林氏”后裔。据不完全统计,闽人阮氏后裔现在在冲绳的约有3500人,闽人梁氏后裔现在冲绳的约有1500人。从上世纪80年代始,日本“闽人36姓”后裔怀揣着家谱踏上福建寻根问祖的旅途。截至目前已完成了蔡、林、金、梁等姓宗祖地的查证。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清朝为了消灭南明时期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实行迁界,导致福建的民间家谱资料等大量流失,很多冲绳闽人后裔至今未能找到祖上根脉。
坚守汉族传统习俗
冲绳“闽人36姓”的姓氏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冲绳却仍然保留着最多的琉球中华文化传统与汉俗礼仪习惯。在明治维新后1872年起,日本将过新年改成了元月元日,但唯有冲绳至今仍保留着以中国农历春节的传统“过新年”。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冲绳那霸市的首里城更蕴含众多中华文化印记,也是历史上“琉球王国”的文化象征。
过去冲绳每年坚持举办传统的再现琉球王国仪式的“首里祭”,其宏大场面和巡游服饰等都与中国古代传统祭祀活动十分相近。在首里城再度遭受大火烧毁和冠病疫情两年后,冲绳“首里祭”以“首里祭复兴周”于去年恢复举办,展现了冲绳特有和永不放弃的琉球中华文化情缘。
冲绳“闽人36姓”后裔大多仍坚守着汉族礼仪习惯,如清明节家祭,端午节吃粽子挂蒲艾,农历七月十五烧纸祭祀,九九重阳饮菊花酒,屋顶装饰着辟邪的石狮,丁字路口放置着石敢当,信仰妈祖和保生大帝。去年日本政府与冲绳县联合举办冲绳回归50周年纪念典礼,赠送与会嘉宾和代表的“伴手礼”就是学习引入中国制糖方法的冲绳“黑糖”,还有就是源自琉球王国时代制酒技术的“琉球泡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