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闫文洋:红卫兵的兴起——《毛泽东是如何走向文革的》第17章(1)

火烧 2018-01-27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红卫兵兴起与文革发展的关系,分析毛泽东如何通过八届十一中全会和十六条决定推动文革,并强调林彪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八届十一中全会解决了两个大问题,一个是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通常称为“十六条”);一个是组织上做了重大调整,解除了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的权力。

  《决定》写道:“当前开展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一个更深入、更广阔的新阶段。”“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决定》认为,文化大革命的阻力“主要来自那些混进党内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同时也来自旧的社会习惯势力”。为了减轻这个阻力,号召党的的各级组织“要‘敢’字当头,放手发动群众”,“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取任何包办代替的办法”。“要去掉‘怕’字,不要怕出‘乱子’”,“要让群众在这个大革命运动,自己教育自己,去识别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不正确的。”这个“十六条”,确定了文革的基本方针,以后的运动,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决定》进行的。

  林彪是最能体察毛泽东用意的,在通过《决定》的8月8日,他在接见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时,继续加温,说要弄得翻天覆地,轰轰烈烈,大风大浪,大搅大闹,这半年要闹的资产阶级睡不着觉,无产阶级也睡不着觉。短短的一段话,高度概括了文革的暴风骤雨,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毛泽东文革时期对他的倚重,不仅仅是让林彪稳定军队稳定局势,更主要的是要他在发动文革上助一臂之力。

  八届十一中全会关于发动文革的《决定》,毛泽东有关文革的讲话,都是抽象的。但抽象的东西要转变为实际的行为,产生预期的效果,达到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需要很多具体措施具体行动来实现的。停止刘少奇的工作,进而打倒他,就是一个具体的事例。其一个作用是教育群众不畏权威,一个作用是告诫党内的各级领导人,不要试图阻碍文革。

  但仅此是不够的,毛泽东还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来推动群众起来,去冲击一切旧的东西,这股力量就是红卫兵。1966年5月29日,清华大学附中的部分学生成立了一个叫“红卫兵”的组织,是众多学生组织中的一个。后来受到工作组的压制,一度被宣布为“非法组织”。于是他们在6月24日和7月4日,分别贴出了《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和《再论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两张大字报。7月底江青将其转呈给毛泽东。7月31日,毛泽东写了一封表示支持的复信,很快,各地都成立了红卫兵组织。

  8月18日,在北京举行了百万人参加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会议,毛泽东参加了会议,并在建国后第一次穿了军装。会议期间,一个红卫兵小将给他带上了“红卫兵”的袖章。在整整6个小时里,他一直坚持在场。当检阅游行队伍时,他高兴地说:“这个运动规模很大,确实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革命化有很大的意义。”

  林彪和周恩来都在大会上讲了话。林彪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消灭资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思想革命化,挖掉修正主义根子,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要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要打倒一切资产阶级保皇派,要反对形形色色的压制革命的行为,要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我们要大破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要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我们要扫除一切害人虫,搬掉一切绊脚石!周恩来说:十一中全会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通过的十六条,是毛主席亲自领导下制定的,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纲领。一切革命的同志,都要认真学习它、熟悉它、掌握它、运用它。二者相比,林彪的讲话明显要比周恩来的讲话,更能反映出毛泽东有关文革的思路。

  从1966年8月18日到11月25日,毛泽东先后8次,共计接见了1000万人次的红卫兵和群众。他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些高唱“革命造反精神”的青年学生,利用年轻人势不可挡的闯劲,成为实现文革这个急风暴雨政治运动的基本力量。而且,他一直对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对下一代的和平演变耿耿于怀,生怕成为现实。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文革中这些群众主要是年轻人、学生,正是杜勒斯们寄托和平演变希望的最年轻的一代。让他们亲身体验斗争的严重性,让他们把自己取得的经验和认识再告诉他们将来的子孙后代,一代一代传下去,也可能使杜勒斯的预言在中国难以实现。”(访问吴旭君谈话记录,2002年1月18日。)

  因为毛泽东的接见,出现了两个大的变化,一个是红卫兵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破四旧;一个是开始了全国性的“大串联”,北京的红卫兵分赴各地,向全国散布“文化大革命”的火种,外地的也纷纷涌入北京“取经”。这样一来,毛泽东预想的文革这场由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就在红卫兵串联、冲击中初步实现了。(有些内容无法发布,有兴趣者可去ywy001微博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