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如何写成的?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
作者 一游一鉴——红楼梦笔记(17)
一把辛酸泪。红楼梦是泪水和着心底的流血写成的,这血泪又是同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书中的信息看,是一个四人班的集体创作,从事的是一项无比艰辛的劳动。毫无疑问,作者也得以在这一耕耘中升华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付出和成果,永远是值得后人纪念和自豪的。红楼梦中也忠实记录了这种辛劳,这也是该书留给我们的一项重要的精神财富。而它是怎样写成的呢?
先说一段文字游戏。
红楼梦第6回写道:“正寻思从那件事那个人写起,恰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就此一家说,倒还是个头绪,你道这家姓甚名谁,又同荣府有甚瓜葛?”
下文就是我们熟知的不知所云的交代。但并非传抄有误,或故弄玄虚,不得已而为之也。红楼梦除了文字过度,故事串联,应该是没有闲笔的,玩笑都是正经。红楼梦文字显见的“缺失”,往往又是艺术手笔,此处就是典型例子,把两个头绪揉成一团,说东说西,既说了东又说了西。越是机密,越是水火相混,就是这样,既交代了板儿,又交代了一段民族的悲痛的历史:
小小“青儿”家:
王夫人(李自成)之内侄女——凤姐(多尔衮,降一个辈分,与侄儿努尔哈赤对应)
凤姐(多尔衮)之祖(父)——努尔哈赤(姓“王”,册封大明“小京官”、“侄儿”)
凤姐(多尔衮)之父(兄)——皇太极(王成,“萧条,回原乡中住去了”)
王成(皇太极)之子(自己)——狗儿
狗儿、刘氏之“女”——青儿(小福临,顺治)
“看管”青儿(小福临)的刘姥姥——“接来养活的外婆”-母蝗虫(草上虫)-那一门子姥姥(黛玉补余音)
这个小小人家来到荣府(大顺),即清军入关,才十来万人马呀!这个凤姐(多尔衮),便夺了假政王夫人(李自成)的权,接下来就是凤姐耀武扬威的场面。好了,也无须困惑凤丫头的女儿,巧姐的唱词:“狠舅(多尔衮)奸兄(福临)”了。哑谜的答案就在书上,但不在贾家,在甄家,在隐处。
再看小小“板儿”家:
“小京官”——“只有王夫人(李自成)之大兄(朱由检)(即)凤姐(多尔衮)之父(辈)与王夫人(李自成)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
“小京官”之子——王成(萧条,回原乡中住去了)
王成之子(自己)——狗儿
狗儿之子——板儿(木反儿)
“看管”板儿的刘姥姥——(史太君的“亲家”,今朝的外婆)
这一个小小人家,是女婿家,探亲来的。回答了巧姐判词“留余庆”的归宿,牵出了李兰芝的扮相(巧姐、抽柴女、薛宝琴、贾宝玉)的头绪。
这个“小京官”如果与板儿的祖上巧合,是明朝的官,还是大顺的官?是大顺的官,名气就不小,朱由检都知道。这个板儿是高夫人身边的人,还是“木反”的子孙?是北京,还是西安,发生了什么变故(萧条)?书中只有一点可以参考,狗儿小时候吃喝惯了;李自成的同僚们知道,言下之意,他们知道板儿。而以下情况是清楚的:“本地人氏”,“仍以务农为业”,这时家境已经贫寒,也得过高夫人的帮助(“偶因济刘氏”),住址(暖香坞)相距“巴东”可能不远。这也是再次验证《红楼梦》的背景。下面就“书归正传”。
一、红楼梦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是交代红楼梦写作由来的一场演绎。8月28日(下文的信件日期?),在洒泪亭送走学差的父亲贾政(《李自成》说,1645年5月初,在得知李自成败失消息的当晚,伤病的李兰芝死了),贾宝玉(“掩埋”中的李兰芝)“就真把光阴虚度。”
“这日正无聊之际”,他收到了贾探春(高夫人)的丫鬟翠墨,送来一封议结诗社的信笺。
谨按,凡括号中的名字,只是红楼梦中人物特定场合的真实身份,比如贾宝玉的真实身份,除了贾宝玉外,主要还有李兰芝、作者、李自成等等,角色是随时转换的。你看,就在他去见贾探春的路上,他收到了贾云恭请金安的字帖,而这是吴三桂攀清的历史形象化的再现,此时贾宝玉临时出演的,自然是多尔衮了。红楼梦就是这样把甄士隐的史实,翻译成贾雨村故事的。自然,我们阅读红楼梦,只好反过来,再把贾雨村翻译成甄士隐,而还其本来之面目。当然贾雨村的小说不止是文学,也是历史真实的史学财富。
红楼梦是一部史书。“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是其基本准则,书是尊从高夫人的嘱托写的,也可以叫奉命之作,为留史而作。并且,你想,高夫人的信,为防不测,内容,称呼,可有假语村言的成分?我看有,客观上对作者都是启发啊。
《李自成》五卷二十七章说到:太医尚炯,近四五年(算来是自李自成死后14年左右)总在驻地写书。他崇祯6年冬(闯王高迎祥时)投军,经历了李自成兴亡的全过程,已70多岁,这时正加紧收集健在人的细节回忆,一门心思替大顺朝笔录一部信史。但书中说,这份文字,在他们凤凰涅槃前藏进了山洞。这洞里设有暗道,是李来亨为高夫人脱身预备的,但未被接受。可以认为,这部文稿八成转到红楼梦作者手里了。无论如何,这里的故事,应是写书念头的发端。
下面请细细品味《红楼梦》的策划信息。几人应贾探春(高夫人)之邀,“相聚”到了隔望重山阔水的秋爽斋,方式是象征性的,虚设的,只是神会,来信是递到李兰芝手里的。如果论巴东,与秭归(抗清前线的秋爽斋),也有长江之隔。正像薛宝琴的柳絮词:“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这描述的就是现状。“聚会”的内容,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只有细节是真实的,看他们如何演出:
贾探春(秋爽居士【前线】-焦下客【邓太妙代】-高夫人)说道:“偶然起个念头,……写了几个帖子试一试,谁知一招皆到。”
林黛玉(潇湘妃子)道:“可别算上我,”她确实不是史中人。
贾宝玉(绛洞花(公)主- 怡红公子-富贵闲人-李兰芝)笑道:“可惜迟了……”。“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谦我让的……”。迟了,就按青埂峰一别,十三载矣,基本是与尚炯撰稿同步时间,李兰芝时约31岁。
薛宝钗(蘅芜君-替言红娘子)道:“你(贾宝玉)忙什么,人还不全呢。”红娘子时约38岁。
李纨(稻香老农-评诗独家-邓太妙)“也来了,进门笑道‘雅得紧,要起诗社,我自荐我掌坛。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既是三妹妹(高夫人)高兴,我就帮你作兴起来。’”“序齿我大(指李纨),你们都要依我的主意……。我那里地方大,竟在我那里(稻香村)做社。”“若是要推我做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就请菱洲藕榭二位学究来,一个出题限韵,一个誊录监场。”而菱洲藕榭是来不了的,45回又封王熙凤监社御史,这三人在这里只有一人可当——宋献策,掌舵人。邓太妙时约36岁,宋献策60岁不远了。
林黛玉道:“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字样改了才不俗。”暗示“别号”就是真名。
薛宝钗(替言红娘子)道:“也要议定几日一会才好……一月只要两次就够了,拟定日期,风雨无阻。”众人都道:“这个主意更好。”这话有意义吗?那么红娘子就是联络员,还有红霞,两杆铁禅杖,一副神弹弓,芒鞋破衲,云游四方。未必不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形象的原型。别人都是做家,宋献策“不能离开北京”,是红楼梦和《李自成》都证实的;李兰芝(江南?),“不宜出行”是红楼梦62回酒令交代的:“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奔腾而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应是红娘子和李兰芝(见黛玉用手帕打呆头雁宝玉)的合版。
不过书中又说,红娘子的角色史湘云是议社之后请来的,这就对了,这是把一件事剖开来写,就是说,红娘子人是后到的。所谓聚会,剥去包装,不过就是李兰芝同邓太妙搭上联系,而宋、邓、李总要不断沟通啊,实非红娘子莫属,但她的任务放在前头说了,因为这个相聚本身是虚构,更主要,既披露了红娘子,又遮掩了红娘子。一个重要史实,一番裁剪,一番补缺,一番指迷,可见作者的苦心。
二、再看看红楼梦作者是怎样公开交代写作过程的: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书,当然是写出来的,是自己的经历,不好说,所以借“通灵”之说。所以,通灵之说,不过是游戏,玩游戏的,不是别人,就是“我”。
所记何人何事?自又云:想到当时那些个女子,都比我这个男子强,。“当此,则自欲将……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一个男子汉的表白。
我们已不难听懂,是宋献策的口气,他也确实负有失败的责任。这时,他也想独担风险,把邓太妙们撇开,但又是事实。目的也说得清楚,要留下一部信史,并籍以抒发“怀金悼玉”和满腔悲悔的情怀。
下面就进入游戏,有真有假。设埋伏,也抖包袱。自然如此,钻你的埋伏,兜你的迷魂阵,不如找你的破绽。你说石头上的《石头记》,和空空道人抄录的《石头记》,就是你写的“《石头记》一书”。别的不管,就问你是谁?你又说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说你们是合伙。可书是你一人写的,你的合伙是干什么的?书中说,你的书没有章回,章回是曹雪芹多事,不惜十年心血整理的。曹雪芹是谁?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分明说他是作者,而且比你说的更有说服力。如果你还不承认你们的关系,今天已经从你的哑谜里,找出了足够的证据,证明章回书,对《石头记》的隐真文字保存得太完整了,他非“内中人”不可,已经赖不掉了。无疑你们就是合伙人,赖头和尚、跛足道人。
果然,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坦白了你们的合伙就是前后两个步骤。而空空道人,取的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空是佛教的概念,也就引出了“情僧”,即赖头和尚,既暗示了流水程序,又蒙上了风月面纱;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可以说是假托又讥刺投清的儒生,自然也是神来之笔,旨在点醒“只能照背面”。
裁剪,拼板。成心捉迷藏,又蓄意露破绽,还要预设一道道保险系数。钥匙在谜中,拼块在隐处,但有浅有深,结论不信孤证,且不厌其烦的交互印证、提示。可见,人物到底是渴望着走出:曹雪芹者,无非就是灰侍者-采芹人-邓太妙、李兰芝、红娘子和木居士-宋献策,一个四人班。悼红轩,即杏花(高夫人的浓荫)如“喷火蒸霞一般”的稻香村。金陵十二钗,也就是(汉坟)和(留猜)的潜台词。
《李自成》中,李兰芝自小学文习武,最后一年多是邓太妙的学生;红娘子是走绳子的艺人,没有说她识字,但红楼梦《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就是补叙她的身世,说“也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她“七八岁上”“也偷背着他们(家里人)看”杂书。只字没有提父母。之后,又自然受李岩的熏陶。落脚王屋山,人25岁,岁月还长。红楼梦中,她出家后的替言蘅芜君(恨无君王、恨无夫君),有一首《画菊》,或可佐证:“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反映吟诗作画,应是她打发岁月的方式之一。当然她和李兰芝的诗词终要经邓太妙润色。
宋献策的使命是重大的,书的骨架是他搭建的,没人可以代替。他推给空空道人,却又显露道人,正是红楼梦的技巧。他最有条件将甄士隐(自己的经历和尚炯的笔录),翻译成一个个贾雨村的有系统的故事,这就是没有章回的《石头记》,红楼梦全书的雏形。他是道家,道家嵇康的外号“通灵士”可能给他灵感,根子上说,他是个诚实的人,他以通灵自喻情怀,却又用自我调侃的苦涩形象定型宝玉,29回的小道士,80回的老王道士,都是他的外衣,也都是这类形象。今天有理由设想,宝玉有他的原型,与他的内心世界有共通。他读过书,文笔很好,刘宗敏的东征檄文,是他同一个幕僚撰写的,但不见写诗,他没有走仕途,半生书剑飘零,浪迹江湖,走遍多半个中国。他信过道,但一场梦幻,又面对当时的现实,他不信了,所谓都看透了,历史就这样造就了一代哲人。
他是义军最后五年时段的决策人,义军的全部历史也应该听得不少,但细节有限;李兰芝18岁生涯,最后二年在宫中,其余都在马背上,虽不问事,还有闻事;红娘子领军4年左右;邓太妙宫中1年多,凑在一起,确实能理清脉络。但贾雨村故事的世故情节、调侃性语言和冲破唯心论的大悟大彻,则非宋献策、高夫人、尚炯莫属,红楼梦的思想,主要是这三个人的,宋献策是主心骨,而他一人有些困难。这些客观性是明显的。
第二个步骤,正是邓太妙,将石头(李兰芝)“携入”这段“正该了结”的“风流公案”,“去经历经历”。书中不难看出,披露李兰芝为切口构思的大量痕迹,这时,贾宝玉更是一副空皮囊了(但精神人还在),被偷换性别,注入了女儿胎。且这第二步,也该在作者之间有过多次来回的传递,所以,曹雪芹当然包括宋献策,定稿多应由他。从回目的标题看,撑稿人确是邓太妙,与李纨的社长成照应。
为什么姓曹?姓林太显眼,姓秦与大明有纠葛,姓《赤壁怀古》中大败收场的曹操的曹,不用说是贴切的。再说,定稿在康熙年间,借曹姓也是审慎的选择。
又“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80回王道人语)”。印证,一百二十回,即章回红楼梦已经完全成稿。似乎说明宋献策是负责到底了,不完成不见上帝,这也是曹雪芹不是局外人的又一条“依据”。而我们见到的前80回,就明显不是结尾。
这前80回,乾隆年间问世,也似有调整迹象,悼挽高夫人余部的《姽婳词》,总让人觉得硬是从后文拉上来的,画了不是句号的句号。后四十回,显然是一个个人物的结局,自然还是大清,难免踌躇。知情人的心理感觉是不同的,作者是百倍小心的,包括后人,一直觉得不是机会。最后这个时候,还是见得有些匆忙,也不敢留下任何痕迹。从腰斩的痕迹看,后人所为的可能性大。64、67回的“缺失”,也未必不是后人的人为割爱。
依红楼梦前言,最初问世在乾隆十几年,竟是悄悄的。算一下,距成书约七八十年,是作者的儿孙辈所为,实在等不下去了。这是我读到的红楼梦成书的艰难琐事。
欲要搁笔,但脑子里元、迎、探、惜的兴亡史,还是挥之不去,这个“探”又且是那个“叹”。而三春,又突变于“暮春”,人们正沉浸大功告成之际!也就是入京出京,大顺从鼎沸到一落千丈,忽啦啦大厦倾!且整个民族随之落到个屈辱地步。这个历史启示,太重了!谁人能够评说?
毛主席说最大的原因,是流寇主义,不要立足点。正像“两人放风筝”,西安分手时,高夫人的喊号:“军师啊!大顺朝的土地在哪里,黎民在哪里……!”
但此文仍然会有错,恳请红学家和网友指正!
2011-4-5 2011-4-27 送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