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青追悼会遗体告别侧记
毛岸青追悼会遗体告别侧记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毛岸青遗体告别侧记
2007年04月02日 20: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四月二日,毛泽东次子毛岸青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众多市民自发前来参加悼念仪式。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四月二日,毛泽东次子毛岸青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毛岸青于三月二十三日四时二十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首都各界人士数千人在五、六级的大风前来参加毛岸青的遗体告别仪式。
首都各界人士数千人在五、六级的大风前来参加毛岸青的遗体告别仪式。
一位参加毛岸青追悼会的群众在认真阅读毛岸青生平事迹。
原毛主席的警卫连连长现已90高龄的高富有(中)前来参加毛岸青的遗体告别仪式。
一位饰演毛泽东主席的特型演员前来参加毛岸青的追悼会。
毛岸青之子毛新宇手捧父亲遗像步出告别室。
邵华等亲属依依送别亲人。
四月二日,毛泽东次子毛岸青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众多市民自发前来参加悼念仪式。
四月二日,毛泽东次子毛岸青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众多市民前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悼念。
今天上午,家人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毛岸青。本报特派记者从韶山带回家乡人的思念。张风摄
尽管风大天寒,8时刚过,八宝山殡仪馆大门口就聚集了不少前来悼念的群众,到10时许已水泄不通
排队等候入场参加告别式的人,人手一份毛岸青生平资料摄/法制晚报记者 于佳
中新社北京四月二日电 题: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毛岸青遗体告别侧记
中新社记者 孙宇挺
二00七年四月二日上午九时许,北京八宝山,大风放晴,却也春寒料峭,现年五十二岁的刘根群,手里捧着一座二三十厘米高的白色毛泽东半身塑像,出现在毛泽东次子毛岸青的遗体告别仪式现场。
在队伍长龙中,刘根群告诉记者,这个毛泽东塑像是四十一年前从当时受到毛主席接见的舅舅那边得来的,他一直珍藏至今。虽然今天他没有遗体告别仪式的请柬,但就是凭着它,卫兵让他进入了今天的仪式会场。
刘根群是今天数千名前来参加毛岸青遗体告别仪式者的其中之一,像他这样从媒体上得知消息自发前来的,为数不少。一位网友在新浪网上留言说:“作为普通的一个党员,今天清晨七点钟,我会去八宝山的;我是第一次去!”
虽然遗体告别仪式定在今天上午九点开始,但是从早上七点不到就已经陆续有人出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的大门外。在大礼堂的入口处,挂着一条横幅,上书“沉痛悼念毛岸青同志”,甬道的两旁一排排放满了各方赠送的花圈。
从九点许开始,大礼堂告别厅外面开始排起了长龙,鱼贯而入,送别岸青。送别的人群中还有一些毛主席身边的老人,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他叫陈长江,曾长年呆在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工作,“主席要求他的孩子,包括毛岸青在内,都要喊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为叔叔,”陈长江说,“他也喊过我叔叔。”
毛主席的特型演员李克俭也出现在悼念者之列,回忆起毛岸青,他说,拍戏的时候也曾得到过毛岸青和邵华老人的支持。李克俭还记得,建国五十周年之际,毛岸青曾观看他出演的大型话剧《走向胜利》,边看边流泪,“剧情和人物或许勾起了老人的回忆。”
这些送别的人中,更多人或出于对默默无闻的毛岸青的崇敬而来。
“毛岸青一辈子默默无闻的,但也显出了他的伟大。”一位参加今天遗体告别仪式的老者说。
人民日报今天发表的《“凡人”毛岸青》评论文章称,毛岸青作为伟人之后,不去风风光光亮相,不去媒体上凑热闹,不去向人们传递什么,只是按照他的父亲毛泽东的家训,默默走完人生历程。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显现出一代伟人之后的高风亮节。
几天来,在国内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截至四月二日下午,已有近三万余条留言。更为难得的是,竟清一色是赞扬,如“一个平实不张扬的领袖之子,一个清廉的领袖之子”,表达了网民对毛岸青平凡一生的敬意。
-----------------------------
各方民众悼岸青:斯人已逝 伟人家风长存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 赵颖、崔辰光
2007年04月02日17:46
阳春四月,天空蓝得纯净,云朵白得鲜亮,八宝山脚下的风依然凛冽。在鲜花簇拥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外,挤满了人,数千民众,正在这里排队等候着。
今天上午,毛岸青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人们臂上缠着黑纱,胸前配着白花,手捧岸青的遗像,目光焦急地望着礼堂门口,等待着告别的那一刻。
佩戴白花准备进入灵堂。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 崔辰光 摄
“我见过岸青先生两面,他是一位慈善的老人,不适张扬。静静地坐在轮椅上,习惯用俄语和别人交流。”在人群里等候的王先生这样评价岸青一家:“这一家人继承了主席当年所要求的好传统、好作风。岸青同志的夫人邵华,今年60多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但她长年奔波在外,从事社会公益活动。”
队伍中间有一个抱着花篮的中年妇女,眼圈儿红红的,记者一问之下,才知道她是伟人故里来的“家乡人”。这位名叫胡喜莲的农村妇女很动情地说:“毛主席是我最敬重的人,他的家里人去了,我心里当然难受。今天来,就是为了见上他毛家人最后一眼。”而她还在病中的老父亲,也执着地立在寒风中守候:“他即使不是什么高官领导,但是他仍然会得到人民群众最热忱的爱戴。咱不为别的,就是想进去给他鞠个躬。”
一位长者在人群中遇到记者,请求记者为他在现场拍张照片,并不住地强调一定要拍到“沉痛悼念毛岸青同志”这几个大字。拍完照片以后,长者抿了抿嘴,难过的用手捂紧胸口,摆了摆手,转身缓缓步入哀悼的人群。
还有一位大娘,一大早提着花篮步行而来。她说是因为担心把带给岸青的花篮弄坏,所以没有乘坐公共汽车。大娘把花交给工作人员后,长松了一口气,然后独自面向灵堂的方向站着,嘴里喃喃说着什么……
在礼堂外围的石凳上坐着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70多岁的老太太黄倩说,她人生中有一件大事,就是“1964年10月16日,毛主席和我合过影。”“主席的家风很好,他教育子女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他的后人也确实做到了无愧于伟人。”夫妻俩告诉记者,他们当年都是总政歌舞团的演员。今天起了个大早,特意赶来参加岸青同志的追悼会。到底年纪大了,在人堆里站了两个小时,有点吃不消了,所以到这边来休息一下,一会继续去排队。
社会各界群众书写悼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 赵颖 摄
一拨又一拨告别队伍先后进入礼堂,等候的人群逐渐减少。时近中午,记者准备离开,经过摆放留言簿的长桌时,一首“字头诗”吸引了记者视线:
世岸青长亿众念,界彩缤纷为民先,大千时代舞彩练,同心同德幸福连。
这是百姓写给岸青的挽词,也是民众对他平凡一生的生动概括。走向天堂的岸青,已经完成了他对父亲许下的铿锵承诺――“风风雨雨要勇敢接受;坎坎坷坷要坚强追求;意志如铁壮志不言愁;坚定信仰百折不回头。”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高雷)
各界人士送别毛岸青同志[组图]
2007年04月02日21:58
4月2日,各界人士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毛岸青同志。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4月2日,前来送别毛岸青同志的人士在纪念册上签名。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当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马列著作优秀俄文翻译家毛岸青同志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