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踏入“崩溃的十年”? 饥寒交迫考验灾民 远超过政府救援能力极限
日本踏入“崩溃的十年”?
新华网 2011年03月18日 15:04:04 来源: 环球时报
3月18日,消防车聚集在日本福岛县磐城市。日本自卫队18日下午开始动用消防车向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注水。新华社/共同社
3月11日下午2时45分的一瞬间,9级特大地震撕破了日本东北海岸大地的宁静。数天后核辐射的可能性令恐慌随之而来。日本人从信任政府能顺利解决危机,慢慢转向抱怨政府和担心被欺骗。此次天灾引发的人患,暴露了日本战后的社会深层弊端。
一是日本战后行政官僚制度的问题。由美国主导的民主化进程在推动日本战后复苏的同时,也给日本社会造成深远影响。走马灯似的选举政治笼罩了日本的政治生活,催生出一批又一批选举专家。他们对治理社会和处理重大社会政治军事经济乃至安全危机,大多既非行家亦乏经验可资。菅直人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在对福岛核电站的事故通报上模棱两可,决策上乏善可陈。特别像核设施这样的潜在危险项目,并未被纳入国家安全保障的范围。在危机中,内阁总理只是等报告,让当事公司我行我素,结果丧失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政府在处理核危机的过程中显得缺乏凝聚力,以及指挥和实施的行动力。
第二,日本国民基本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下。战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早已淡泊了战前“鬼子”般的蛮力和粗野,特别是年轻一代“玻璃脆”类型特别多。这也影响到日本自卫队的素质。自卫队从体制上看类似于公务员,在此次救灾抢险中,尽管社会和国民面临重大危机或灾难,他们还是和行政运作一样,四平八稳、循规蹈矩地行动,哪怕在搜救现场也是仿佛漫步一般,全然没有为民牺牲、迅猛趋前的血性和刚强。
第三,日本文化讲求团体行为,实际上却潜藏着积弊和陋习,这是久居日本的外国人方能感受到的。地震和海啸属于突发事件,国民积淀的忍耐素养备受国际社会称赞,但面对久悬不决的核泄漏处理,日本人几乎集体丧失信心。大批外国人逃离日本,日本国民远走他乡、抢购食品和水等都反映了个体无法承受阵痛后爆发出来的团体躁动心态。日本人“群体意识”下潜藏的危机渗透进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对事对人,无动于衷,谓之“无感动综合征”。服务业奉顾客为上帝,但职员经常手到心不到,等等。
日本的遭遇令人扼腕,但日本政府和社会表现同样让人感叹。难怪有媒体担心,日本恐怕要从“失去的十年”踏入 “崩溃的十年”。可想而知,日本当今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也暴露了战后日本追随美国“邯郸学步”的先天不足。
▲(日本冲绳大学教授 刘刚)
本网记者:日本灾情远超过政府救援能力极限
新华网 2011年03月18日 09:46:21 来源:新华国际
3月12日,受灾民众在日本岩手县陆前高田市的紧急避难所烤火取暖。日本东北部海域强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巨大损失。截至12日夜,已确认遇难者升至700多人。日本政府投入自卫队、警察、消防等力量全力投入救灾,中国及各国救援队紧急驰援灾区。新华社/共同社
本网日本宫城县特派记者刘华马杰
在此次重大灾害中,日本政府如何开展救援活动,是记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据记者所见,日本政府采取了不少救援措施,但实事求是地说,其“质”与“量”都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在南三陆町、女川町等重灾区,记者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如此大范围的废墟内,很少能够看到救援人员。记者14日进入南三陆町时,时间尚未过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期”。但在当地几平方公里的废墟上,记者同事三人分散行动,看到的救援人员总共也不过两三百人,其中既有自卫队人员,也有从京都和舞鹤等外地赶来的一些消防人员。
救援人员的装备和救援方式,据记者所见,仍是以人力搜索为主,大家分散在废墟之间穿行,并未辅以特别的搜索装备。而且在废墟占道导致多处路段车辆无法通行的情况下,救援人员并未携带挖掘机或推土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直到傍晚,才看到有两辆挖掘机驶来开始作业,并出现了约200人的自卫队增援部队。但由于现场没有灯光照明设备,救援和道路复原工作很快就随着夜幕降临而完全停止。记者离去时,只能借助车灯在废墟中寻路而出。对于一个有上万人失踪、数千人急需物资补给的城镇而言,这种救援规模未免让人有些不解。
南三陆町的情况并非个案。实际上,在仙台周边的大部分地区,路上很难看到救援车辆或人员。
记者注意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地震至今已有近一周时间,但灾区大部分地方的移动通讯和相当地域的有线通讯仍未能恢复,这直接影响到日本政府对重灾区基层行政“末梢”的掌握,甚至在灾后初期可能影响日本政府对受灾严重程度的判断。在很多基层城镇,生还的地方政府官员和救援人员,只能依靠传统的“人跑车载”方式传递信息,这极大地降低了救援工作的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这些地方采访时,也并未看到政府动用移动通讯车等装备恢复通讯,不知其原因是由于缺乏柴油发电,还是缺少足够的此类车辆。
最后,日本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记者在仙台周边采访时,时常看到闲置的工程机械,这是现在灾区最为急缺的装备,但却因无油可用,寸步难行。而在一些相对外围的地方,不少加油站实际上还有库存汽油,甚至不乏10吨、20吨的存货,但由于大面积停电,这些汽油难以从库内取出。另外,通讯中断也导致油料企业难以收集相关信息,而这些反过来又影响了当地的运输能力。
总之,日本政府针对各类灾害,有很多预案和日常准备,但对于范围如此之广、危害如此之大的灾难,确实已经显示出“力不从心”的一面。
本网记者深入宫城南三陆灾区:饥寒交迫考验灾民
新华网 2011年03月18日 09:46:21 来源:新华国际
3月15日,在日本宫城县石卷市街头,两名老人领取生活用水后离开。缺水给震区居民的生活和生命带来很大的威胁。虽然有生活用水从外地紧急运往灾区并按人头分配,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灾民需求。(摄影季春鹏)
本网日本宫城县特派记者刘华马杰 现场报道
在日本地震和海啸重灾区宫城县连续几日的采访中,记者看到,海啸对该县沿海地区造成深重灾难,许多小村镇被完全夷平,人员财产损失远超预想,现场救援举步维艰。与此同时,由于燃料匮乏造成运输困难,灾区的物资供应仍未得到改善。由于16日起当地普降大雪,气温骤降,受灾民众面临严重的生活困难。
据记者所见,日本政府在当地采取了一定规模的救援措施。但是这些救援措施目前尚远远难以满足灾民需求。由于库存物资继续减少、交通运输困难、福岛核电站前景难以确定等因素,日本东北部因地震、海啸和核危机带来的复合灾情在短时间内将难有明显缓解。
人员损失恐远超想像
在此次灾难之中,海啸带来的直接损失远大于地震。海啸给沿海区域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人员伤亡可能远超想像。由于震源地距离海岸只有1 0 0多公里,海啸到达宫城、岩手海岸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大批沿海城镇的居民都未能及时逃离,造成多处地方整片区域居民被海啸卷走的惨剧。
14日,记者进入在此次海啸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宫城县东部海岸南三陆町地区。该町一面沿海,三面环山,由于道路不通,记者不得不从数公里外徒步进入这片海水刚刚退去的区域。在这片曾经有上万人居住的地方,主要的市街建筑已完全被夷平,仅有一处医院等个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主体结构尚存。海水上扑至距离海岸线2、3公里以外的山腰处,山坡上还能见到翻扣的渔船。原本在大海内的各类网箱和浮筒,挂在了残存建筑的3、4层楼顶。
方圆数公里之内,废弃物堆积成山,大到变形的汽车,残缺的家具,小到浸水的相册和沾满泥污的玩具。记者翻开一本泥水里的相册,相册主人是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照片是她去年和朋友在东京一些景点的留影。画面上的小姑娘笑容灿烂,但此刻这本相册所在的地方,却只有半埋于淤泥中的房屋残骸。方圆数公里的废墟一片寂静,仅有几座钢架结构的房屋残骸,随风发出萧瑟的撞击声。
在南三陆町海岸边的废墟中,记者无意中看到一块石碑,碑文是为了纪念1960年这里因智利大地震而遭受的一次海啸灾害,当时的海浪高度为2.6米。如今,这块石碑已被海浪生生从混凝土底座上拔了下来,连带着碑座的钢筋倒伏在地,成为一场更大灾难的见证者。
高桥良子是南三陆町一家理发馆的店主。海啸警报发出后,她拼命向高处奔跑,才从几分钟后到达的海浪中逃过一劫。“那天我看到如此可怕的海啸时,根本没法相信世上会有这种事情,”她摇着头黯然回忆,“那边几家人都有人不在了。隔壁的隔壁家那位老奶奶至今也没找到。”
该町官员芳贺俊幸告诉记者,这里海浪的最大高度超过20米,该町1.7万人口中,死亡和失踪人员已超过1万人,“很多沿海的小村落被全部卷走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宫城和岩手两县绝非个例。15日,记者进入南三陆町以南的另一处重灾区女川町,该町人口不足1万,至今仍有5000人失踪,同样也是市街全毁。而根据当地政府的介绍,沿海岸一路向北,还有多处此类城镇。
截至记者发稿,日本政府确认的因灾死亡人数是5000多人。但根据记者所见和当地人员的描述,最后确认的人员损失应会大得多。
食品供应降至最低点
地震和海啸过去,幸存者虽免于直接伤害,但却要面临如何继续生活的问题。宫城县是日本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县,其居民数量达240多万,其中近半数居住在仙台。地震发生后,饥饿和寒冷成为这些居民面临的现实生活困难。
在仙台市内,地震虽未造成明显直接损失,但切断了主要生活物资的供应,并造成除市区中心以外全城大部分地区停水停电,全部地区停止燃气供应。截至16日午间,市内商业、餐饮等店面均仍歇业。在市内,仅有个别超市每天定时开放一段时间,向市民出售少量食物,所以很多居民每天的主要生活内容也就是排队购买吃喝用品。幸运的是,很多主妇当家的日本家庭都会存些常备饮食,所以在震后至今的一周时间里,仙台市内的食物供应虽然极为短缺,但尚能维持人的最低需求。问题在于,一旦家庭和商业企业储备的食物耗尽,而后续运输又未能及时解决,仙台市内这上百万居民的生活将面临重大问题。
在沿海灾区的避难所,粮食供应更是降低到了最低点。记者在南三陆町等地了解到,当地避难者每天能够领取的食物仅限于一两个饭团。由于避难者都是房产尽失,并无食物储备,因此这种情况一旦长期持续,避难者的身体必然难以承受。在灾区绝大多数地方,社会秩序都很好,但在这里,已经有人砸开高处街道边未受损的自动售货机,拿走其中剩余的饮料。而在当地避难的中国女工也告诉记者,由于她们工作的水产工厂存有冻鱼,有人曾在夜间持棒球棒前来试图盗窃,后来因工厂方面发觉而未能得逞。对通常治安良好的日本边远地区而言,这种状况说明,食品紧缺程度已经开始触及人们的心理承受底线。
不过,还有很多人并未放弃希望。15日,在女川町的废墟中间,记者遇到一位名叫木村的老人,他正在自己家开的“木村精肉店”废墟中寻找残存的厨具和调料,希望给避难所的人做点吃的东西。但最后仅找到了一个不锈钢锅。老人只能眼圈湿润,失望离去。在与记者告别时,他有力地挥着手说:“你多保重!我今后的日子也还会很长的!”
170公里两重天
灾区之所以出现物资匮乏现象,背后自然有众多原因,例如机场和港口瘫痪导致空运及船运困难,沿海道路遭海啸破坏导致很多受灾区域成为“孤立”居民点等,但目前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遍及东北部灾区的“油荒”已成为改善物资供应的硬伤。
由于地震和海啸波及范围大,整个日本东北部地区目前到处都缺乏燃料,加油站的既有库存正在逐步耗尽。地震次日(12日),记者驱车从东京赶到仙台时,市内还有个别加油站能够供油,但到了15日,全城几乎都找不到燃料(包括取暖炉用的煤油),就连曾经对紧急车辆开放的个别加油站也已经用尽了库存。
就在这关键时刻,天气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15日晚间开始,仙台及周边地区普降大雨,至16日,由于气温逐渐降低,大雨逐渐转为大雪,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宫城县等地很多居民都是以煤油炉作为家用取暖设备的,但如今煤油短缺,电力亦未恢复,居民处境进一步困难。渡边是一位出租车司机,今年已是60多岁,他说:“家里很冷,没有电,煤油也快用完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敢用取暖炉,只能先扛着。”在南三陆町等地的避难所,记者看到已经有人用明火烤火取暖。
此外,大雪还进一步阻碍了物资运输。16日中午以后,记者奉命自仙台转移去本州岛另一侧的日本海沿岸城市秋田。在转移途中,记者看到,纵贯本州岛中部的山岳地带,与暴风雪一起,成为物资供应的瓶颈。在此情况下,这段原本联系本州岛东西两侧的“生命线”,在夜间7时至次日凌晨只能被迫停止使用。
而记者当晚到达秋田后发现,当地市场供应充裕,除燃料较为紧缺外,其余物品一切如常,超市里摆放着大批在灾区已经根本看不到的各类物资:饼干、罐头、矿泉水、面包、牛奶、保暖内衣……这些东西放在仙台任何一家超市,都会在门口引发长队,但如今却都静静地躺在170公里之外的秋田街头店铺里。这短短的一段距离,如今是那么难以跨越!
“核恐惧”未成明显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并未在相邻的宫城县引发明显恐慌。虽然此事已是电视和报纸的首要内容,但大部分市民最为关心的还是明天的吃喝问题,毕竟这是近在眼前的困难。
15日,记者在街头一处公用电视前采访了几位正在观看核电站新闻的市民,当被问及是否担心核辐射殃及仙台时,他们的回答或是日本式的:“嗯,不知道会怎么样……”或是干脆地说:“那也没有办法吧……”
截至16日中午记者离开仙台时,当地并未因核问题出现恐慌或明显疏散现象,只是有些居民出于生活方便考虑,到附近的山形和秋田等地“投亲靠友”,也有一些人到东京和大阪暂居。在转移的一路上,记者途经与福岛县相邻的山形县,以及与宫城县相邻的秋田县南部等地时,也未看到当地居民对此有何表现。
在山形县距离福岛核电站不到100公里的地方,记者一行开的车在翻山时遇到大风雪,撞入了路边雪墙,车辆保险杠破裂。当地警察的车辆不到10分钟就赶到现场,随后将记者的车辆拖至山下警署,其执法效率一如往常。记者在警署里看到,这里的气氛也十分平静,警署职员听到记者是从重灾区采访归来后,纷纷过来围观记者拍摄的当地照片,并询问当地灾情,但对核电站问题并未表现出特别担心。总的来看,“核恐惧”目前并未成为日本灾区的明显问题。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0qwxo.html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