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贫困县花六亿多造出月亮,是创意还是胡闹?
媒体报道“凤县耗资6.5亿打造月光城”,引起质疑:打造月亮星星,同其他地方建“天安门、大广场”一样,属于形象工程。陕西凤县县城,有个大人造月亮,是个5平方米的大屏幕,它和周围数千盏太阳能灯一起,照亮凤县的夜空。晚上向县城望去,群山上如同银河倒挂。一到夜晚,陕西凤县就会灯火辉煌,各种灯光交织在一起。山上的灯和屏幕,形成“星星”和“月亮”。
为了发展旅游业,造他一批星星月亮出来,点亮夜晚的城市上空,这是陕西省凤县的领导人们想出的金点子,六点五亿的造价,让当地人夜晚出行的时候不必再携带手电筒,让人们眼前出现一片星星月亮的奇观,好一座灯火辉煌的不夜城。
这样新奇的现代景观,也许真得能够吸引到一些好奇心盛的现代游客,毕竟,亮如白昼的夜晚是不多见的,能够把星星月亮高挂于天空也算是高科技了,也许,那还是古人的梦想呢。上九天揽月,人造的月亮自然离人很近,没准再发展一下,改进一下,真得可以到月亮上去喝茶,顺便会上一会月宫上的嫦娥仙子,虽然这一切都是假的,但那种情调应该还是有人向往的吧,如今人们造假太多,也不在乎在多出这么一处两处。
有了游人,当地人不必担心地下的矿产被挖光之后没饭吃了,源源不绝的游客自然会给他们带来源源不绝的收入,收入可观了,享受生活自然也就成了现实,而且不用奋力的耕种和生产,岂不是美哉。
有当地人说他们已经适应了亮如白昼的夜晚了,大约也仅仅是适应了。长期的生活在这样的夜晚之下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恐怕还有待于研究,并不是一个适应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一旦旅游业发展起来,人们要过的必然是夜生活,也许是通宵达旦的歌舞娱乐,成年人可以昼夜颠倒,孩子们呢?是不是也可以昼伏夜出?晚上学习白天睡觉?喧嚣热闹的夜晚,如果不想一同热闹又将怎样安眠?领导们建设这样的旅游点的时候可曾考虑过这样的问题?
维持人造的星星月亮,是用电能还是用太阳能?发光发热的是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会不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些领导们是不是曾经切实的考察过?游客满足了好奇心可以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当地人却是要在那里生活下去的,长期的在极昼的白夜状态下生活,长期在光污染下生活,对他们健康的影响恐怕是不可忽视的吧。
发展了这样的旅游产业,人们也许可以不再发愁许多年之后的饭碗,但如果在投入大量的金钱之后,制造出了一些危害人们健康的东西,一旦这些影响满满的在人们身上凸显出来,那对当地人来讲又将是怎样的乐极生悲?
陕西凤县耗资6.5亿打造月光城发展旅游遭质疑
2009-03-19 新京报
“星星”布满山坡 “月亮”长驻空中
秦岭南麓的陕西凤县,去年下半年开始“闻名”。凤县是全国四大铅锌矿基地之一,不过使它受关注的并非这个,而是“汉改羌”和人造星月。凤县试图鼓励汉人改成羌族,以此打造“羌族故里”形象。
汉改羌,与这个城市的人造星星、月亮一起备受争议。这些工程背后,是凤县试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的努力。如果没有新的产业,这个90%GDP来自矿业的城市,在资源枯竭后的命运如何,让执政者深感忧虑。
面对争议,县长李智远认为除矿产之外没有明显优势的凤县,只能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山上的灯和屏幕,形成“星星”和“月亮”

凤县人造星星 资料图片
“星星月亮”天天闪亮
朱大爷现在已习惯在如同白昼的夜晚睡觉。
陕西凤县县城,距离朱大爷家20米远的山上,有个大“月亮”,每晚11时熄灭。
这个人造月亮是个5平方米的大屏幕,它和周围数千盏太阳能灯一起,照亮凤县的夜空。晚上向县城望去,群山上如同银河倒挂。
对于房屋周围遍栽的“星星”灯,朱大爷并不反对,他说,起码夜间走山路不用打手电了。不过,对于春节前政府“发展羌文化”,号召居民汉改羌的事,他耿耿于怀。
去年村里人都在议论政府的政策,说是凡三代以上的原住民,都可将自己从汉族改为羌族。
与“形象”有关的工程
人造星星、徽派民居、百米喷泉,小城凤县在“形象”上花的工夫,被指“政绩工程”。
凤县的“造星”工程,是从2007年开始的。
如今,县城四周的五座山上已挂满“星星”——“栽”了3000多盏太阳能灯,每个灯有两个拳头大。
一到晚上,这些“星星”开始发亮,漫山遍野地闪耀。
去年12月,媒体报道“凤县耗资6.5亿打造月光城”,引起质疑:打造月亮星星,同其他地方建“天安门、大广场”一样,属于形象工程。
让各方质疑的还不止这些。从凤县到宝鸡的70多公里山路上,新建的民居都是徽派风格。凤县论坛上有人评价说,这里是秦川,建得再好也是“山寨版江南”。
一个矿产大县为什么要在“形象”上浓墨重彩?凤县县长李智远说,这些工程都是出自调整产业结构的无奈,今后凤县还将打造这些“城市名片”。
“汉改羌”引争议
今年,凤县要推的名片是“羌文化”。在凤县的发展蓝图中,县长李智远认为“羌文化”会是凤县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一张名片。他介绍说,从历史记载看,凤县是“羌族故里”。
去年10月,凤县发出《关于恢复和变更凤县部分羌族群众民族成分的相关通知》。通知称,原来是羌族后来改为汉族的居民可以恢复羌族身份,而具有凤县户籍、居住三代以上的汉族人,也可以更改为羌族。
这份通知引起轩然大波,也使凤县被全国“关注”。
凤县县城一名赵姓老人说,他在当地生活了50多年,从未听说身边谁是羌族人。他说凤县人多是从湖广地区迁来,一些农村还保留着湖广腔。
居住在凤县堡子山的王姓村民说,当时村里很多人议论,但都没有去改,“这是背叛祖宗的事”。
也有很多人看中民族优惠政策,截至去年12月23日,凤县对外公布的提交“汉改羌”申请者1400多人。有评论认为,“汉改羌”是凤县为发展旅游而造的噱头。
1月4日,陕西省民委回应此事,指出凤县“汉改羌”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目前,凤县已停止了“汉改羌”行动。那份引起争议的《通知》也已废除。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