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之刘备:一个贩屦织席的小儿是如何逆袭做上皇帝的?
刘备本是贩屦织席的小儿,小时候就死了父亲,孤儿寡母过活,家境贫困。28岁了,马上到而立之年,半辈子人了,刘备还是一事无成,靠“贩屦织席”度日。曹操和刘备闹翻后,骂刘备就揭老底,张口“织席小儿”闭口“贩履小儿”的。董卓初见刘备,得知是白身,也很看不起,尽管这时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为他解围救了他,算得上是恩人。——他哪里想到刘备日后能做上皇帝?
谁都没想到。董卓没做上皇帝,不久就中了王允王司徒设的美人计让吕布杀了,皇帝梦破灭。曹操辛苦劳碌一生,煞费苦心加九锡,最终也没当上皇帝,想要个“文”的谥号都没成。而这一切都偏偏让刘备做到了,一个贩屦织席的小儿逆袭做上了皇帝,这是很励志的。放到今天,刘备发个朋友圈也许会说:我没有任何背景任何关系哟,都是靠自我个人奋斗的啦,“我的成长是自己一步一步努力的成果”好不啦?
浓浓的鸡汤味扑面而来,我们也都是喝惯的啦,再喝一碗没啥啦。言归正传,不否认个人的努力,可也要时刻牢记一长者的提醒:“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更替,大致有相同的规律。除开国皇帝及中间少数几个有作为的皇帝之外,剩下的基本就是昏庸的碌碌无能之辈。尤其到了最后,国家根基已经烂透了,即便出个辛劳勤勉的想重振祖宗雄风的皇帝比如崇祯,还是不能挽救大厦呼啦啦倾倒的厄运。
汉一说起来就是大汉、强汉、汉唐雄风,可惜到刘备这时,已是强弩之末了,名存实亡。汉献帝,汉朝最后一个皇帝,被董卓所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被曹丕废掉,还挺能活,但一直是傀儡。世道乱了,乱世出英雄,天下豪杰蜂起,逐鹿中原。刘备的机会来了。
刘备最终能胜出,当然有个人因素。俗话说,头三脚难踢,踢出去以后就容易了。一事不成,事事不成;相反一事能成,事事能成。刘备头三脚是靠什么踢出去的?拿什么当敲门砖?不要以为刘备从小贫穷贩屦织席就是贫苦出身,真要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三国演义》书中交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可以说是根红苗正血统高贵,虽然这并没有让刘备从小就享受到荣华富贵。
出身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有的,汉家天下就是高祖刘邦不满出身而努力改变的结果。当初还是做苦工把996当福报的刘邦,看见秦始皇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不禁羡慕嫉妒恨,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是也”。与之相近的另一个是项羽,他说:“彼可取而代之”。再之前是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赢粮而景从,这才有了后来的刘邦项羽,有了秦王朝的土崩瓦解。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是阶级出身的自我反抗,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刘备这个汉家皇室出身还是为他后来的反曹称帝提供了道统的合法性,使得刘备接续了汉的正统。我们说的西蜀,那是后来史家为了区别加上去的,刘备的国号就是汉。刘备起初也是以这个出身以皇叔自居,不忘初心,念兹在兹念念不忘的就是这个身份。与宋江一遇难就大喊“不想我宋江今日死在这里”一样,刘备逢人介绍自己总是这样开头:我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当今天子的皇叔!这个名片一亮出来,煞是闪眼,别人看他马上就不一样了,总能让刘备化险为夷解危为安顺顺当当。
比如,著名的刘安杀妻的故事,也就是刘备吃人肉那件事。在小沛被吕布打败,刘备与关张兄弟二人还有妻子走散,一个人逃了,“途次绝粮,尝往村中求食,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猎户刘安更是杀了老婆给刘备解饿!——哪个女人嫁给刘安也是倒八辈子霉了。为什么会这样?是刘备深得民心吗?当然不排除,有这方面原因。但与其说得民心,还不如说的汉家皇室的出身,这是刘皇叔啊。刘备三顾茅庐能请到诸葛亮,曹操能吗?别说三顾就是三十顾茅庐也未必。可见,“诚”不是主要的,还是刘备的正统身份。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奸贼,再假若投奔刘安的不是刘备是曹操,刘安会不会杀妻?在古代,无论是诸葛亮这样的文人士大夫,还是刘安这样的平民百姓,都尊正统以正统为尊。
曹操也不是不知道民心的重要,也曾为拉拢民心努力过。一次行军正是麦熟时节,老百姓都吓跑了不敢收麦,曹操就发布命令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老百姓都乐坏了,“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可后来曹操自己的马受惊了,窜到麦田里,践踏坏了一大块。曹操拔剑想自刎,当然不成,后割发代首。刘安杀妻的后续,刘备转投曹操,途中恰好遇到,把事情一一说了,曹操还让孙乾给刘安送去一百两黄金。——这又比刘备做的周全,问题是刘安会感激曹操吗?
刘备亮皇叔名片不好使的例外也有,就是在做安喜县尉时来了个不识好歹后来被张飞怒打的督邮。毋庸置疑,民心是根本,《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讲“仁”,到孟子这是“仁政”,多了一个“政”字。孟子又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让朱元璋不喜,他砸了孟子牌位逐出庙门,又下令删减《孟子》一书。)魏征劝谏唐太宗李世民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强调了民心的重要。刘备有了汉家皇室的出身作为前提,民心才得以发挥最大效用。出身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刘备的个人奋斗就体现在争得民心上面。
刘备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在他初做安喜县尉时就开始有了,“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后张飞入川同样秋毫无犯,也应视做刘备的恩德,老百姓都说是刘皇叔部队。在涪陵宴上,刘备没有听取张松、法正、庞统的建议杀刘璋,也是因为初来乍到根基不稳恩信未著,要先争取民心才是上策。而最典型的当属携民渡江了。曹操煮酒论英雄之后,刘备借机逃脱,曹操意识到了刘备的危险性,必须除之而后快。刘备后来依附刘表,驻扎新野小县,此时诸葛亮刚出山,小试牛刀,博望坡一把火烧了夏侯惇。于是曹操恼羞成怒,便亲率50万大军扑来。
这就有了《三国演义》书中的弃新野走樊城奔夏口败当阳以及后续的一系列精彩回目。刘备新野撤退时发布告示:“无问老小男女,限今日皆跟吾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曹军若到,必行不仁,伤害百姓。”这样,数万百姓开始了跟随刘备的漫长之旅,过樊城襄阳后竟达十余万之众了。虽行军缓慢,刘备还是拒绝了诸葛亮放弃百姓的建议,说:“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以弃之?”话说得情长意切,关爱百姓之情,可见一斑。
鲁迅说《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真可谓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刘备就是一个既厚又伪的矛盾混合体。厚,是说刘备宅心仁厚,深得民心;伪,虚伪,凡事总有个度,做过了头,就是伪了。这也都充分体现在携民渡江一事上。据考证,有大量百姓愿跟随刘备出逃是历史事实,怕被曹操屠城,因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有过屠城之举。但曹操也曾在黄河沿岸用免赋税吸引流民,农业效果显著。另一说是老百姓怕被曹操移民,所以逃跑。不管怎么,老百姓不是刘备逼迫,但从书中看却有胁迫挟持做人质之嫌,“一连差十数次,催趱百姓便行”。反倒是曹操很体恤民情,考虑到百姓生命,避免战争,让徐庶去劝降。这样刘备就显得被动了,道义上不占据优势。
又,刘备看到百姓扶老携幼哭声震天,大恸,几欲投江,这跟曹操割发代首有一比。还有,赵云在百万军中冒着生命危险救回阿斗,刘备却接过去扔在了地上。由此诞生个歇后语:刘备摔孩子——倒买人心。这些并不能为刘备增分,反倒有损形象,显得虚伪。另外,在取西川事上,话也是说的好听,而行动明明就是去抢嘛。涪陵宴上没动刘璋,待攻下涪城,就大摆筵席,犒赏群臣,乐不可支。还把戳穿面目的庞统赶了出去,虚伪暴露无遗。最后得了西川,做了皇帝,天下三分,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也得以完成。
总之,刘备由一个贩屦织席的小儿逆袭上位,成功地做上了皇帝,达到了人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