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认识论唯心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关于新本体论的提纲

火烧 2011-06-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认识论唯心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关系,分析新本体论的提出,结合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思想,批判反形而上学倾向,强调哲学思辨与实践的重要性。

“认识论唯心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关于新本体论的提纲  

     

导言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东西就是我的无知。”我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完成我的讨论稿,绝不是因为我认为自己有如维特根斯坦般驾驭这一体裁的能力,也不是因为我计划将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已经暂时被哲学喂饱了,而仅仅是因为我的一点浅陋的理解只能以这种碎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况且我又是决不愿走别人指给我的阳关道的。但是,也许,现代哲学中有的人坚持古典哲学的宏大叙事也不过是一种对已经碎片化的现实的掩饰吧。  

一  

我以为当代唯心主义,或者用谢先生的话,叫做“质本论”,有两个特点。一是越来越主观化,即使是基督教,也喜欢讲上帝作为一种纯粹善的必要的道德存在就藏在你的心里;而黑格尔这样的绝对唯心主义体系,到了英美“新黑格尔主义者”那里,也被描述为一种主观上强大的理性信念。二是它收缩了阵地,躲进了认识论的领域,而掩耳盗铃地宣称已经被放弃的阵地形而上学不算哲学。从文德尔班马赫到杜威和波普尔,无不将形而上学者的冠冕赐给唯物主义者,认为他们试图说明人的认识能力之外的东西。然而既然认为我们不能寻求客观真理,而只能描绘足以自圆其说的图景,那么也就不应该指责列宁等的著作,因为他们提供的图景也足以自圆其说,而且还很实用,正可以“道并行而不相悖”的。  

二  

回到我们这次“命题作文”的题目,物体是心建构的概念,很显然是希望我们用康德的物自体和现象之区别来论述。但康德自己说过其目标是“促进一门彻底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他是无法想象哲学会不讨论形而上学的。康德只批判了理性的认识能力,却没有批判理性本身,正相反,还指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可见其实他比黑格尔还要相信理性的力量,黑氏的理性只有外化和超越于人,只有表现出不可抗拒性才能降服人,其坚决只是为了说服别人和自己。因此“不可知论者”康德是比黑格尔更彻底的多的启蒙意义上的乐观主义者,他承认物自体之不可认识其实也就隐含着物自体不必认识。  

三  

从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过程中,形而上学其实没有消失,而只是隐藏了起来,就如同物理学中的新发现不意味着物质消失了一样,让我们进入它藏身的巢穴把它轰出来吧!形而上学就是在找寻使世界之为世界的东西,而认识论唯心主义者在在认识领域驱逐了自在之物,也就等于取消了世界显现自身的机会。正如一直声称自己只是想提出一种科学的认识论的马赫同时又承认了自己是“经验一元论者”,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其实就是提出一种新的本体论的尝试,这种反形而上学正是新的形而上学。这些自视为康德徒子徒孙的人远不如康德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没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就像那些一直在对意识形态进行祛魅实则一直在建构意识形态的当代政治哲学家们一样。认识论唯心主义者们一直认为我们进行哲学思辨的时候就一定是唯心主义者,一定是在观念中运动,而在实践中为了方便也不妨采用一点唯物主义的观点,但这一类思想是却是实在算不得哲学的。列宁指出:这是“竭力想把实践作为一种在认识论上不值得研究的东西加以清除。”  

四  

这种建构新本体论的努力,表现为对本体论的排斥和抗拒,就像青年马克思对哲学的改造,表现为哲学的贫困的呼喊一样。有趣的是,前者倒是如实地反映了一种旧哲学的贫困,改头换面的庸俗化的康德,由一位对历史的进步方向满怀信仰的探索者,变成了小心翼翼地爬行,生怕被经验世界以外的黑暗吞噬了的胆小鬼,一步步地走进死胡同。哲学的使命由仰望天空变成了小心地滑;倒是后者真正地在精神上继承和发展了康德,并为哲学的幸存提供了可能。  

五  

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马克思的敌人和信徒们都没有把他视为一位哲学家。似乎他只是通过一种实证的研究,诊断了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学现象。所以他的信徒们中出现了两种人,第二国际的工人活动家们认为,既然社会主义必然从资本主义中生长出来,那么大家只要坐在地上等就可以了,主动出击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徒增损失;而斯大林的党阀们认为,既然人只不过是历史实现其必然性的工具,那么无论采取什么手段达到这一必然性都无关紧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也只不过是几个数字。其后果就是修正主义和大清洗。然而,马克思主义却确实是一种哲学革命,不过这是一场其创造者也未能完全把握的革命,也是一场至今也未能完成的革命。  

六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仅仅是一种理性显现自身的方法,是理性对渴望沐浴其光辉的大众的挑逗;而在马克思这里,辩证法却是一种新形而上学的起点。整个近代哲学是主体哲学,大家都在寻找历史运动的主体,但是马克思却指出:“人在历史中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主体与客体都消失在一种统一的运动中,所以葛兰西称这种哲学为“实践哲学”,这一转向扭转了自柏拉图至黑格尔几乎所有西方哲学家将形式与质料.现象与本质截然二分的思维,所有二十世纪解出了果实的哲学无不受惠于此,所以萨特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今天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七  

           青年马克思找到了一线微光,而《资本论》里的马克思终于到达了他本体论的入口,那就是生产这个概念的提出与运用。事实上,正如卢卡奇所指出的,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图景建构论可以同时产生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任何一种批判立场总是以这种方法与现实,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分离作为方法论的出发点”,因此,这种唯意志论就意味着对外在于对象的图景的任意涂抹,是在自在之物不可认识与改造基础之上的。这甚至退回到了康德以前,因为康德也指出自由不能由认识把握,但却可以在实践中寻找。而马克思的生产概念,长期被局限在政治经济学范畴中进行讨论,以至于多少人多少年来为“生产性劳动”的外延聚讼不休,但实际上却只有在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上才能够得到确切的理解。生产就是生产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而且包括全部生活。生产意味着观念之物变为实在之物,意味着自在之物的不断显现,因此上,物体是由心建构的概念可以被解释为,物体是一种被生产的产品,是人化的自然。  

八  

首先要进行区分的是经验一元论与实践一元论。经验是一种反思过程留在人脑的余痕,是一种纯粹的思辨,而实践,即最广义的生产,是反思之前的创造过程,是反思之具备可能性的保证。我以为,与其说历史唯物主义可以统一于辨证唯物主义,不如说辨证唯物主义可以统一于历史唯物主义。未来在什么地方呢?它不会是像狄德罗所谓“发疯的钢琴”一样在另一个平行的时空不知疲倦的弹奏吧?未来就对接在过去之上,而不存在一个确实的现在。过去以物质的形式凝结在现在,未来以意志的形式隐藏在现在,而现在则以创造的形式不断地消灭着自身,同时产生着这个世界之为世界的秘密,产生着形而上学。我还不能很清晰地说明这个过程,但是已经有很多的探索者做出过他们自己的贡献了。比如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比如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比如布洛赫的未来存在本体论。虽然他们都还没有抵达终点,但我相信这是唯一一条没有终点,因而也就永远有希望的路。  

九  

         “哲学家们总是试图解释世界,而问题却是改变世界。”-卡.马克思  1843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