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空工业部门的怪现象
我国航空工业部门的怪现象
(2003年6月15日)
我国的军工部门中,航天与船舶工业很辉煌,核工业和兵器工业也不错,唯独航空工业相形见绌,特别是大型运输机工业最为落后。在载人宇宙飞船“神州五号”即将上天之际,我国使用的大中型民用军用飞机都是进口的外国飞机,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都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之下,为什么航空工业如此瞠乎其后?看看我国航空工业部门的种种怪现象,也许可以悟出个中原因。
一、航空工业部门屡战屡败,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却屡战屡胜。
我国航空工业一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高倬在报纸上说我国航空工业“屡战屡败”(注1)。我国认为他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我国航空工业包括军用和民用两部分,二者虽有密切联系,但也有带根本性的区别。在这里,我们主要讲民用航空工业,特别是讲大型民用运输飞机工业。发展大型飞机,特别是干线民航飞机,是中央一贯的方针。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决策,研制大型民航飞机。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国务院三次决定,进一步研制大型飞机,并决定国内航线一律使用国产飞机。中央这一方针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
1、在全国的支援下,以上海为主,我国在80年代初就成功地研制出“运10”干线飞机。运10飞机的试制工作很圆满,设计、试制、试验以及已进行多次试飞全部成功。尤其重要的是通过10余年的运10飞机的研制工作,我国建成了由上海飞机研究所、上海飞机制造厂、上海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组成的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基地——上海航空工业公司(以下简称上航公司),为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令人遗憾的是仅仅由于区区几千万元的试验费的中断,运10飞机于1983年10月被迫停止试飞,,试制工作未能做完,因而未成为商品。
2、上海航空工业公司集团与麦道公司合作生产的35架MD-82大型客机,全部成功,至今运行良好。
3、上海航空工业公司集团为麦道、波音公司转包生产的飞机部件,全部成功。据了解,当时包括上海航空工业公司集团在内,我国共有三家航空工业公司为波音公司搞转包生产。2001年,其中一家被亮红牌(停产),一家被亮黄牌(派代表来监督生产),惟独上航公司却被波音公司授予银质奖,产品享受免检待遇。
4、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以上航公司为主制造商,成飞、西飞、沈飞和麦道为供应商,成功地合作生产两架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MD-90大型客机,机体70%实现了国产化,因而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不但颁发了适航证,而且授予上航公司以“生产许可证延伸”。在这以前,美国联邦航空局从不向国外签发这种证书,迄今为止,上航公司是唯一的例外。这充分说明上航公司的跻身国际先进水平的飞机制造技术和管理水平已经得到外国权威机构的承认。
上航公司之所以取得屡战屡战的成绩,主要是因为其在生产和管理两个方面都.采用先进的欧美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其他公司之所以遇到困难,主要是因为它们按苏联标准生产,不能适应西方国家先进航空工业的生产任务。
二、在组织路线上,一集团某些领导不是一视同仁,而是对上航公司一贯采取歧视的态度。30多年来,航空工业管理部门从基层提拔了几十位部级干部,但从来没有从上航公司提拔干部,不但没有从上航公司提拔过部级干部,连司局级干部也没有提拔过一个。不但不提拔,反面一再打击和压制上航公司的主要骨干人才。例如上海飞机研究所(640所)原所长吴兴世同志参加过“运10”的设计,又与波音、麦道公司搞过联合设计,设计经验丰富,才华出众,1992年被航空工业部任命为干线飞机总设计师。1996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总)副总经理王昂以不拨给科研费相要挟,迫使上航公司将吴兴世同志降为副所长(注2)。2000年新支线飞机选总设计师,在十几位专家中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中了吴兴世同志。。那么,为什么非要将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不可多得的人才降职不可呢?我看,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坚决主张上大飞机,触怒了反对上大飞机的部门领导人。又如上航公司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沈焕生同志是在MD-90下马后才到任的,为时并不长。他积极支持前任提出的研制以“运10”为基础(以下简称“新运10”)的大飞机研制计划,受到一集团领导人的刁难。上航公司所属工厂没有多少任务,经营十分困难,他苦撑危局,正在公司局面逐步打开之际,一集团领导人突然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包括不向上海市委打招呼,单方面免去其公司党委书记职务。原因何在呢?也是因为他主张上新运10大飞机。
压制德才兼备的干部,重用一些无德无才甚至有严重问题的人,这样的干部路线与航空工业某些领导的屡战屡败是否有内存联系,值得组织部门考察。
三、航空工业部门内部某些人对以运10飞机为代表的我国航空工业的成就冷嘲热讽,部门领导安之若素,从不制止。
“运10”试飞成功后,国内国际反响很大,评价很高。叶剑英元帅说,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的光荣。韩国、台湾省的专家看过飞机后说,你们有了“运10”,还怕什么波音、麦道(注4)。
可是我国航空工业内部某些人却把运10说得一文不值,什么运10飞机是“七零八落”(“运10”代号为708)啦!什么运10是破铜烂铁啦!什么运10“下马”是中国的福音啦!什么运10是张春桥、王洪文搞的啦!什么“至今还有人抱着‘运10’的尸体不放”啦(注5)!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凡是有点民族精神和爱国心的人,对我国航空工业部门内部这种怪现象都会提出疑问,这些对运10飞机采取如此敌对态度的人,究竟代表谁的利益?站到什么人的立场上?航空工业部门的领导人,放手让这种歪风邪气四处扩散,广为传布,甚至在互联网上进行攻击注6,从不加以批评制止,他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四、我国迫切需要干线飞机,几代中央领导都支持上干线飞机,而且成功地做出了干线飞机,航空工业部门的某些决策人却说,我国只能研制支线飞机。
我国民航和军用特种飞机(如预警机等)的载机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干线飞机(见附件一)。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上干线飞机。“运10”就是毛主席、周总理决定研制的。1981年邓小平同志不止一次地说:今后国内民航飞机统统用国产飞机。1986年后,国务院多次讨论,并于1888、1991、1993年三次正式发文,决定研制干线飞机。至于全国人民更是翘首以盼,殷切期望我国早日拥有自己制造的大飞机的。
从研制能力和综合国力看,我们完全具备研制干线飞机的实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条件那么艰苦,我们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研制出来“运10”飞机。到了90年代,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再加上领衔研制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MD-90干线客机经验,我国上航公司这个民用航空工业某地具有组织、制造高水平大飞机的能力,这一点连美国权威机构都是承认的。。
MD-90干线客机是的研制工程是1995年开始,1999年8月制造成功。然而,就是在MD-90飞机项目即将成功的前夕,1999年1月,一集团某些领导人却到处放风,说什么我国国情是“民机工业幼稚、薄弱”,并且做出决定:“适时启动研制新一代支线飞机,大飞机以后再搞(注7)。同时正式向国务院提出研制支线客机的建议,辱骂主张上大飞机的同志是“贼心不死(注8)”。直到2003年1月8日,他们制定的规划扬言“到2020年,航空工业在支线飞机、民用直升机和通用飞机领域形成拳头产品(注9)”,绝口不提发展大飞机。2003年6月刘高倬说,干线飞机等新支线飞机搞完(计划2007年)以后再说。
对研制、生产大型运输机,国家、人民如此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重视,我国又具备如此优越的条件,一集团某些领导人就是坚决不搞。不仅现在不搞,今后20年内也不搞。他们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
五、看到专家们普遍要求上大飞机时,过去坚决反对上大飞机的一集团某些决策人,突然从一个极端跳到另外一个极端,提出难度大、不能军民通用、没有知识产权、花钱多、研制时间长的大飞机研制方案。
2000年夏天,上航公司提出“新运10”方案,主张以“运10”为基础,吸收MD-90的先进技术,研制新的“运10”干线飞机。本来, MD-90试制成功之后,提出这种方案是顺理成章之举。这样搞出的新运10干线飞机既具有国际竞争力,我国又拥有知识产权。2000年7月,科技部召开了专家会,与会专家一致赞成这一方案。2001年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在香山召开会议,也一致同意上“新运10”大飞机。
在这种情况下,一向坚决反对研制大飞机的一集团主要领导人,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说要搞大飞机了,但埋下一个伏笔:上什么型号要听军方的。以此为口实,他们拿出了一个上伊尔-76的方案,目的是抵制“新运10”方案。
与新运10相比,伊尔-76吨位大,运兵多,可以运坦克、大炮。军方需要这样的飞机。但伊尔-76方案有多方面的严重缺点,一是纯粹军用的运输机,不能做客机,运货也不经济,需要量小,不到新“运10”系列机的需要量的1/10;二是研制费用高,为“新运10”的5-6倍,且全部须由国家投资,三是不先进,是苏联五、六十年代的产品。四是难以取得知识产权。五是研制的难度很大:技术跨度大,某些大型设备及发动机需进口,因是军用,进口难度大。能否研制出来,没有绝对把握。六是研制的时间长,需要十几二十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军方不能等待,必须进口。因此,即使二十年后研制研制成功,军方买得也差不多了。在20年内不能满足军方的需要,所谓为军方服务,不过是一句漂亮的空话。因此,伊尔-76研制方案不过是一种空中楼阁,与军方没有任何关系。何况在现行体制下,“新运10”上马,一集团和国防科工委自己就可以报中央决策,而上伊尔-76需经总装备部同意,他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趋难避易呢?实际上,一集团主要领导人根本没有打算实施这一方案。如上所述,他们在今年年初提出的20年发展规划中,根本就没有研制大飞机的计划。因此,所谓伊尔-76研制方案完全是抵制新运10研制方案的一种口实,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欺骗。因此从全局考虑,“新运10”无疑是国家的首选方案(见附件一)。
六、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他们却坚决要搞“科研与生产分离”。
上航公司有两厂(上海飞机制造厂和上海发动机制造厂)一所(640所),合作得很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人30多年的奋斗,上航公司成果累累,制造与管理水平已与国际接轨,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我国唯一的大型民用飞机制造基地。厂所结合得好,是上航公司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2001年开始,一集团主要领导人就以“整合”为由,处心积虑地就要把640所从上航公司剥离出来,实际上要并入603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必须指出,这样做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因为西安的603所基本是按苏联标准建立起来的,主要是依靠仿制,搞军用飞机,没有搞过大型民用飞机。640所一直是采用先进的欧美标准,搞自主设计和创新,搞民用大型飞机。
一集团领导人搞“整合”的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一集团总经理刘高倬2001年春在香山会议上说,因实力不强,要搞集团军;老是争论,“整合”在一起就不争论了。我们认为,如果真要增强640所的实力,就应该把603所搞民机的力量并入640所,一方面壮大民机的设计力量,另一方面使603所集中力量搞军用飞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何乐而不为。将两个截然不同的所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将严重损害我国民机的研究设计力量,另一方面对对我国军机设计力量以无所补益,最终损害我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实力。
从2001年1月起,我们多次向一集团领导人刘高倬提出,这种做法不妥。后又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然而一集团领导人一意孤行,坚持不改。最近强行实施“整合”,将640所所实际上并入603所,新的机构已经正式挂牌。
中央推行科技体制改革已有十有余年,总的精神是要求“科技与经济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一集团的领导人却违背中央的精神,把上航公司拆散,一心一意要把640所从上航公司强行剥离出来,搞科研与生产分离,不惜将我国唯一的大型民机研制生产基地搞垮,做美帝国主义想做而做不成的事,令亲者痛而仇者快,这不是倒行逆施又是什么呢?
七、一集团领导人以一贯正确自诩,把屡战屡败的责任推给党中央、国务院,
一集团领导人说,过去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实事求是,对我国民机工业幼稚、薄弱的国情,“上下都缺乏正确的评价,过高估计自己,片面强调短期内研制出大型飞机”,导致“屡屡受挫”。他们的结论是“适时启动、研制新一代支线飞机,大飞机以后再搞(注7)。
按照他们的说法,毛主席、周总理和党中央国务院搞干线飞机的决定都是错误的,而一集团领导人抵制、反对搞大飞机,倒是“实事求是”的,正确的了。
事情真相到底怎样呢?尽人皆知,“运10”研制工程是在1970年8月起动,1978年就做出试验机,1980年一次试飞升空,已做的167小时试飞完全成功的。因不给经费,无法完成全部试验。70年代初,上海承担4个大工程,即701(洲际导弹)、708(“运10”飞机)、718(秦山核电站)、728(远望号测量船)。其他三项因坚持到底,最后都取得了成功。如果“运10”完成试验,有什么理由说它不能进入市场?70年代那样困难,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运10,20多年后的今天,如前所述,我国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再加上国际合作研制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大型客机的经验,怎么能说我国民机工业幼稚、薄弱?
事情很清楚,所谓屡战屡败,原因主要在航空工业管理部门(见附件二)。在于这一部门主要领导人消极抵制国务院多次做出的研制干线飞机的决定。他们仿制惯,总想在技术上依赖外国,一味迷恋“国际合作”,放弃自己有知识产权的项目,压制自己的创新力量。然而没有一家外国公司愿意转让技术,于是,航空工业部门搞的干线飞机及100座客机项目都以失败告终。白白耽误了十几年,两手空空,一无所获。这才是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一集团领导人说什么党中央、国务院不实事求是,对我国民机工业幼稚、薄弱的国情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种说法是荒唐的,其态度是恶劣的。
十几年来,航空工业部门领导人始则不支持“运10”项目,继则攻击“运10”,到反对新运10项目,最终干线从根本上搞垮我国唯一的大型民用航空工业基地——上航公司。而且把他们自己屡战屡败的责任推给党中央、国务院,把自己打扮成“正确路线的代表”,航空工业部门领导人沿着这条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
但是,航空工业部门并不是铁板一块。上届政府把中航总分成一、二集团,二集团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二集团掌握的航空工业资源不过占10-20%,但内部团结,上下齐心,搞的红红火火,产品、设备出口和新产品开发都有不俗的表现。最近又成立融资公司,业已上市。公司一派兴旺景象。为什么一、二集团的差别如此之大,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注1:刘高倬在中国民航报年月日发表的谈话
注2:上航公司原党委书记潘继武的反映
注3:中航总的民机局局长高占民,有人检举他在与Air Bus的技术合作谈判中,有意泄露商业机密。还乱搞女人。
注4:1993年3月22台湾成功大学航太研究所赵继昌、李定智、陆鹏举教授等一行十人,访问了640所。1993年3月31日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林垂宙、副院长刘荣隆、航太中心主任林渝寰、企划处组长陈铁元一行四人访问了640所。1993年6月5日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航太中心航空技术组组长刘庆祥一行三人访问了640所。林垂宙院长说:“我们为中国这一航空工业重大成就感到高兴自豪”,同时对中止研究深为惋惜。1993年10月26日韩国航空宇宙研究所政策研究室室长李升俚等一行五人,看完“运10”录像后,鼓掌表示赞赏。参观‘运10“飞机后,感慨地说:你们有了这样的飞机,还怕什么波音麦道。
注5
注6
注7 国家计委、中航总
注8 2000年月刘高倬当面攻击胡溪涛的语言
注9 国防科工委主任刘积斌“在2003年国防科技工业会议上的报告
相关文章
- 笑谈“中国拒买客机震动欧盟”
- 洋洋奴买办近期有关“运十”谎言大揭秘
- 怀念“运十”
- 美国搞垮运十飞机的诡计能否再次得逞?
- 祝贺中国,空客A380飞机首“嫁”中国
- 五个常任理事国,也只有中国政府专机是外国的
- 最新维基解密电文显示美国外交官在全球范围推广转基因
- 运十的悲剧不能在高铁重演
- 莫让“运十”飞机的命运再一次降临到高铁身上!
- 货真价实的洋奴汉奸卖国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