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品读军事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怪味

火烧 2011-02-28 00:00:00 文艺新生 1030
本文探讨近年军事历史剧的娱乐化倾向,批评其忽视教育功能,尤其对国民党腐败现象的回避,引发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

在悬疑类电视剧火过之后,近二年军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又热了起来。说实话,也有一些拍得很不错的。一般来说,如果一部电视剧能让你老盼着下一集,这部电视剧在娱乐方面就算成功了。如今这样的电视剧还是颇有一些的。  

然而,艺术文学之类的东西,消闲娱乐只是其中之一的功能,教育功能绝对不可忽视。金庸先生曾经说过,文学的东西要通过感情共鸣去感化、影响人,而不是通过枯燥的说教。大意是这样,原话笔者记不得了。笔者认同金庸先生的观点,无论怎样娱乐消闲,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艺术文学作品总得有一些教育功能在里边。部分作品只有纯娱乐功能也可以令人接受,但多数作品只为娱乐,就有问题了。虽然二千多年前,中国就出了一位大教育家,但中国人之受教育,却多数既非直接源于这位“圣人”,也非源于其徒子徒孙,而是源于艺术文学作品。戏曲、诗词、小说、传记等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的确,这些作品的主旨,或多或少的受了儒学的影响,但其独特的形式及自身发展起来的有异于儒学理念、观点的东西,在中国教育历史上所发挥的独特教育作用却是儒学学究及普通教书先生们所不可替代的。  

今天的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戏曲、诗词、小说、传记,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此它也理所应当地要承担起教育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二年的军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还有显著不足。  

反映现代军事历史的电视剧,总少不了国民党、国军。在这些电视剧中,国民党、国军多表现得兢兢业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了党国及人民的利益,他们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身家性命。奇怪的是,卑鄙龌龊的腐败分子倒是十分罕见。  

国民党及国军的历史上,确也出过一些正直、清廉的好官,但这绝非主流。文学作品应反映主旋律,而当时国民党及国军的主旋律就是贪腐。不腐怎能败呢?不要说国民党及国军,历史上哪一个政权不是因腐致败?张恨水在其一首小诗中说,“官员德政靠什么,摩托洋房小老婆”。这种现象,我们在电视剧中怎么一点也看不到呢?谈到当时的反腐,张恨水在另一首小诗中说,“儿童欲捉藏猫伴,先问人家藏好无”。贪的真贪,反的假反,可见一斑。孔二小姐为了给自己的两条狼狗腾座位,竟然把一位国民党大员及一位著名民主人士赶下客机,更是将当时的腐败表现的淋漓尽致。解放前,近十年的物价竟致翻了4万多亿倍,老百姓生活何其凄惨?这些现实,怎么也竟然被编剧、导演给和谐掉了呢?  

这样的电视剧,看来看去,看出一个结论:国民党不腐而败,共产党致胜也与清廉无关。人民群众对国民党的厌恶及对共产党的支持也与国民党败亡共产党胜利没有关系。那么共产党致胜的原因何在呢?电视剧中也有答案。共产党是依靠聪明而夺取政权的。我党领导及工作人员,总是比国民党人技高一筹,算计赢了他们,于是就取得了最后胜利。历史真是这样吗?为什么要告诉老百姓这样一个并不真实的历史呢?是为了纯娱乐还是有其他打算?“聪明”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狡猾。难道淮海战役中推出的数百量小车支援解放军的老百姓,都是我们通过“狡猾”忽悠来的?  

或者是笔者多虑,或者是笔者喜欢找茬儿,但笔者觉得眼下的军事历史类电视剧中,确实有一些怪味儿。这些怪味儿应当清洁一下。  

相关文章

  • 美联储的扭曲操作是指鹿为马式的宽松
  • 李炳炎:建立社会主义分享经济机制化解中国经济的“滞胀”风险
  • 毛时代载人航天被下马的真相--读《曙光号全解密》的杂感(修改稿)
  • 时殷弘先生和林治波先生的言路哪个更应‘当广不当狭’
  • 发改委内外有别 惹民怨引火烧身—2011-4-21至22日东方互动报道和评论一束
  • 卢麒元:毒馒头与粮食危机
  • 毛主席立啥大义凛然斩头誓?
  • 王二路:“七一”三想
  • 刘仰:被美化的程序正义
  • 黄尔文:文字严谨的口号才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再致白阳:关于“救党保国”口号的讨论
  • 地藏王菩萨:亡党移民,是汉奸国贼的天堂还是坟场?
  • 郎咸平:谁在制造经济恐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