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恐慌情绪下的无奈之举

火烧 2008-11-15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分析中央政府在经济危机下被迫扶持房地产的原因,指出其背后的政治风险与民生矛盾,强调房价调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次中央政府为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重新把房地产业抬了出来,冠之以“重要支柱产业”,并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扶持,甚至不惜以财政资金托市。实事求是的说,这种做法是违背普通民众意愿的,对中央政府一个时期以来刻意塑造的“以民为本”的执政形象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加速了相当一部分支持者的幻灭感,是冒了很大政治风险的。
  那么,中央政府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判断作出这一决策的呢?
  首先,我不认为最高决策当局是一群瞎子。居于深宫之中、惑于汇报之词,对社会实情毫不了解。事实上,他们了解舆情民生的渠道相当多,风吹草动,大体上是了然的。其次,我也不认为他们是一群智力不足以治国的庸碌之辈。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来自基层,一步一个台阶才跻身于庙堂之列,其聪明才智无可怀疑。最后,我更不认为他们甘心受特殊利集团的摆布、自愿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牟取私利的工具。相反,我认为他们有着较强烈的执掌国柄、建功立业的想法,渴望在民族复兴的功劳簿上为自己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我认为,他们眼下的确是处于一种恐慌的情绪之中。所谓形势比人强,当人们认为大事不好,手中又没有足以扭转形势的利器之时,恐慌便不可避免,蛊惑便乘虚而入。重压使他们觉得自己已无可选择,无论什么样的佛脚,只要能渡过临头的大难,便要赶紧抱住。
  显然,愈演愈烈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已经使决策者们寝食难安。生产的下降、沿海外向型企业的大量倒闭,众多工人的失业,使他们夜不能寐。西方对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下滑到5.5%的预测尤其让人忧心忡忡,因为据说,增长率低于7%将无可避免的引起社会动荡,这一点正是当局最担心的事情,是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竭力避免的后果。让全世界都瞠目结舌的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匆忙抛出,足以说明在决策者看来,形势已严峻到何种地步!
  吊诡的是,中国不但不是这次经济金融危机的重灾区,而且还被已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欧美国家视为救苦救难的菩萨,指望着中国慷慨解囊拉他们一把。可为什么中国的表现看上去更象是热锅上的蚂蚁,以至于要押上4万亿的巨额筹码进行一场豪赌,以至于不惜在房地产这样一个目前国内最敏感的社会问题上冒天下之大不违?尽管当前这场危机被认为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尽管在这次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统治阶级已经惶惶不可终日。但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资本主义体制仍然坚如磐石,只不过,自由资本主义将让位给国家干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又要经历一次轮回罢了。相反,中国这个被认为是正在崛起的大国、创造了所谓“北京模式”的明日之星、连续保持了三十年快速增长的被众多发展中国家艳羡的“样板”,在它的统治阶层眼中,对造就这一奇迹的体制竟是如此的怀疑、如此的不自信!
  答案其实很简单,经济增长目前仍是执政党维持统治合法性的唯一支柱,经济增长率的快速下降肯定要引起大规模的失业并诱发社会动荡,执政当局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现有体制在动乱中将有轰然倒塌之虞!所以,千方百计的维持经济增长已成为中央政府的头等大事。出口不振,便要靠投资和消费,房地产业投资的拉动作用已经朱镕基内阁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试用,效果显著。在中央政府看来,欲收扩大内需的立竿见影之效,还得把房地产业抬出。
  但是,房地产暴利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危害性有目共睹,分享这一暴利的特殊利益集团对民众的掠夺已是天怨人怒。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刚刚有点效果就要改弦更辙,如何服得众人、如何安抚民心?这同样是一个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我想中央政府一定是基于如下判断才下定决心的。那就是,房地产暴利引起的民生住房问题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夸张的宣泄,涉及到其切身利益的民众数量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问题也远不是那么严重。
  目前,对房地产暴利反映最强烈的是两个群体,一个是不堪承受首付和月供之苦的已经买过房子的“房奴”,一个就是面对高房价望而却步的持币待购者。他们虽然都对高房价愤愤不平,但由于自身所处的已买和未买的地位,对于降低房价的态度还是有所差别。持币待购者最希望严厉打击房地产商,希望房价大幅下跌,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房奴”们的心理却很矛盾,沉重的月供固然让他们窝火,但房价的大跌更会使他们心理失衡,万科降价后引发的业主砸场就是一例。所以,在房奴们的潜意识中,房价大跌未必就是他们所希望的。也许对他们来说,房价持续大涨才对他们最为有利。
  放弃对房地产业的调整,扭转房价的下行趋势,最不满的就是那些有购房意向的持币待购者。但对这些人来说,还远没有到为此造反的地步。计划体制下的福利分房仍然在提供着巨大的保护作用,不管怎么说,虽然小点,虽然旧点,但还有房子住,还没有流落街头,绝不至于为此有不轨的念头。至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这次不是有大量的投资要投向廉租房建设吗,廉租房完全可以充当他们暂时的栖身之所,想来也不会闹什么大乱子。
  应当说,决策者的这一判断大致符合实际,相比失业-饥谨-骚乱,住房问题是不会引起太大麻烦的。至于说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则不妨先渡过眼前的难关,以后再来考虑。
  当然,不少论者都指出,扩大内需更根本的做法是彻底改革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大幅增加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而不是靠房地产业的拉动。但是,一方面,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另一方面,这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阻力很大,弄不好还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弹,最高决策者显然还没有做好与他们摊牌的准备。
  30年的形势演进已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可供决策者选择的政策余地是如此的狭窄,这正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相关文章

  • 安生:雪崩前夜
  • 不清算十年“二次房改” 中国房市就永无宁日
  • 楼市的“刚需”与央视的“肛虚”
  • 驳郎咸平房地产完了中国经济就完了的观点
  • 卢麒元:限购令的经济学含义
  • 牛刀:海外债务或加速开发商的降价销售——答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
  • 牛刀:如何理解“房价合理回归”?
  • 曹建海:房价回落的轨迹和趋势
  • 中国楼市处在崩盘的前线?
  • 北京公布住房价格标准,打响房价保卫战第一枪
  •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房地产要小心遭华尔街洗劫
  • 孙锡良:房地产——支持中央调控,反对权贵反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