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时代尖兵:揭秘鲁迅挚友冯雪峰半生坎坷的原因

火烧 2022-07-08 00:00:00 历史视野 1031
冯雪峰作为鲁迅挚友,经历入党、左联、长征等重大事件,却在后期遭遇人生变故,本文揭秘其半生坎坷原因。

  冯雪峰,原名冯福春,1903年6月生于浙江义乌,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1927年6月,经作家张天翼介绍入党。1928年12月,经柔石介绍与鲁迅交往,随后成为鲁迅的学生和挚友。1930年,与鲁迅、柔石、郁达夫发起并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大会;3月参加“左联”成立大会。1931年2月,担任“左联”党团书记,后将瞿秋白介绍给鲁迅,使鲁迅和瞿秋白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同年10月,在瞿秋白指导下起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新任务》决议,成为左联指导性文件。1933年秋,因身份暴露离开上海,12月底到达瑞金苏区,担任中央党校教务长等职,由此认识毛主席。1934年1月,列席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当选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担任中央苏区党校副校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幸万苦,是参加长征的五大文化名人之一,担任红九团地方工作组副组长、干部团上干队政治教员等职,途中毛主席曾数次将奇缺的香烟送给冯雪峰。1936年春参加东征,任地方工作组组长。1936年4月,受中共中央委派到达上海,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兼管上海文艺工作,参加了“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此后,还把埃德加·斯诺(1936年6月)和史沫特莱(1937年1月)介绍到陕北;并在上海找到了主席失散多年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受中央委托主持治丧工作,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主任,并特意将毛主席的名字写入治丧委员会名单;1937年7月上旬,经中央批准,与刘晓、王尧山组成“三人团”,作为上海党的领导机构,此时冯雪峰仅34岁。

  在血雨腥风的1927年6月入党、鲁迅挚友、“左联”党团书记、全程参加长征、为毛主席找到失散多年的孩子、鲁迅治丧委员会主任、中共上海 “三人团”……入党仅10年,冯雪峰经历了重重考验,为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照此下去,他的人生必将更辉煌。

  然而,历史开了大大的玩笑。自1937年12月后的12年间,冯雪峰人生突变,先是负气出走与党失联2年,后被国民党监禁2年,1942年11月出狱后的8年间,虽然做了点文化和统战工作,但重要性和成绩已不能与最初10年同日而语。

  建国前夕,冯雪峰重新回到领导岗位。1949年6月,他以华东代表团团长身份当选全国文联常委,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先后担任上海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并兼任《文艺创作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1951年,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52年,兼任《文艺报》主编。1953年,担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协党组成员等职。1954年9月,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5年间,冯雪峰的人生似乎再次走上正轨。

  遗憾的是,此后22年,冯雪峰频遭批判、屡遇坎坷,如1954年,因批判《红楼梦》问题,受到毛主席批评,在《人民日报》做检讨,11月被解除《文艺报》主编职务;1955年卷入“胡风事件”,再次受到批判;1957年8月至9月,在中国作协召开的党组扩大会议上,受到陆定一、周扬、林默涵、王任叔、严文井、夏衍、刘白羽、许广平等人批判,被文化部党组定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1958年3月,被撤销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文联常委、全国人大代表等职,仅保留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作协理事等职,级别由文艺一级降至四级,从此,只能以普通编辑身份开展工作;1961年12月,虽在周总理关心下摘掉“右派”帽子,但党籍、职务都未恢复,其工作生活一直波澜不惊。

  文革中又受到冲击,1967年被打成“叛徒”。1969年下放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到湖北省丹江口劳动。1971年,回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被安排在鲁迅著作编辑室工作,但不能到单位上班,只能在家看稿答疑。1975年查出肺癌,1976年1月因病去世,结束了光辉而曲折的一生,享年73岁。冯雪峰未留遗嘱,只是希望早日回到党的怀抱。中央1979年4月为他平反,恢复了党籍和政治名誉。

  冯雪峰前10年顺风顺水,为何此后屡遇坎坷?主要有4点原因:

  一是谈判时负气出走成人生重大转折。1937年7月,冯雪峰作为上海党的高级干部,与周总理、博古、林伯渠等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却因不同意“取消苏维埃政权”“改编红军”等内容与博古激烈争吵,最后以“请假写小说”为由负气出走,与组织失联2年多,期间多次对周总理、项英等到新四军工作的指示和催促置若罔闻,严重违反党的组织纪律。可见,冯雪峰虽是领导干部,但本质上有点书生意气,这与周扬形成鲜明对比。周扬在冯雪峰出走前倍受压制,在他出走后脱颖而出,不久便成为我党文化战线方面的重要领导人。可见,平台很重要,冯雪峰负气出走脱离组织,由此失去重要的工作平台,致使他在党内长期籍籍无名,这才有了周扬出头之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冯雪峰的出走成就了周扬。

  二是当领导亲疏有别埋下多年祸根。1936年4月,冯雪峰受毛主席、周总理、张闻天委托,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领导上海的地下斗争。作为主要领导,冯雪峰理应以大局为重,抛开恩怨、弥合分歧,最大程度地团结带领一班人为党工作。可他到上海后,采取了拉邦结拜、亲疏有别的错误方式,逼得周扬一度萌生退党念头,招致周扬、夏衍等人的严重不满和坚决抵制,后因“口号之争”又与周扬、夏衍、田汉、阳翰笙等产生尖锐矛盾,这为其日后悲剧埋下祸根。1957年8月,周扬气愤地批评冯雪峰“勾结胡风打击周扬、夏衍”,并说他1936年曾污蔑自己是蓝衣社特务、法西斯。现在看来,周扬1955年将冯雪峰密友—胡风打成反革命,除胡风确实有错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为牵出并扳倒冯雪峰,以报1936年期间的一箭之仇。后来,知错就改的周扬曾向冯雪峰、胡风等道歉,但夏衍从不道歉,这从侧面说明冯雪峰与周扬、夏衍等积怨很深。

  三是观点上有分歧受到伟人批评。建国后,由于长期未参与党的重要工作,冯雪峰跟不上形势,其政治观点与毛伟人产生一些分歧。工作中有矛盾分歧原本很正常,但由于某些人的撺掇,两人的分歧不仅没有日渐弥合,反而越来越深,从而受到主席严厉批评。另外,主席对冯雪峰当年负气出走很有看法,1945年他曾在重庆拜见主席,当问及将来对自己的工作安排时,主席回答:“现在的工作就很合适”,让冯雪峰大失所望。

  四是性格耿直火爆容易招人忌恨。冯雪峰一身正气、嫉恶如仇,而且生活简朴,不搞奢侈腐化,这在当时的官场难能可贵,但他性格耿直倔强、直言不讳、不留情面,有时暴躁、偏激、孤傲,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如他如果对某人的即兴表演看不惯,会当场发火,批评人家“把肉麻当有趣”,让人下不来台;当他看到有的领导自己不开车门而等候司机开车门,就说人家“官僚主义”;他会不顾人家感受而当面指责别人等,这些做法很易招人忌恨、遭到报复,这再次说明,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冯雪峰半世坎坷恰好印证了这一点。(2022-7-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