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牺牲的将领看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
文章通过国共两党抗战中牺牲将领的数据对比,分析双方在抗战中的作用与贡献,强调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地位,驳斥不实言论。
从牺牲的将领看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篇章。它是中国人民在近代第一次完全战胜外来侵略者的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发动、坚持和取得胜利的。在诸多合力中,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其中,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高举抗日大旗不动摇,始终站在抗战前列不后退,并以共产党人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精神和抗日先锋模范作用,赢得全国人民的信赖和拥戴,成了中华民族的先锋、中国人民的脊梁,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却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肆意否定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历史作用与巨大贡献。他们不仅重弹当年国民党污蔑中共领导的军队“游而不击”的老调,还大肆散布谣言,说中共领导的军队在八年抗战总共只打死了851个日本鬼子,有的人甚至攻击谩骂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是“破坏抗战的罪人”。 这些论调完全是不顾历史事实的胡说八道!
这里,仅从从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将领的情况,来分析一下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请看下表:
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战中牺牲的师(旅)以上指挥员
|
年份
|
共产党军队牺牲的师以上指挥员
|
国民党军队阵亡的将军和旅以上军官
|
|||
|
名录一
|
名录二
|
合计
|
阵亡人数
|
其中列入名录者
|
|
|
1933
|
|
2
|
2
|
|
|
|
1935
|
1
|
4
|
5
|
|
|
|
1936
|
3
|
3
|
6
|
|
|
|
1937
|
5
|
5
|
10
|
34
|
32
|
|
1938
|
11
|
13
|
24
|
30
|
28
|
|
1939
|
8
|
9
|
17
|
10
|
8
|
|
1940
|
11
|
7
|
18
|
9
|
6
|
|
1941
|
12
|
6
|
18
|
19
|
16
|
|
1942
|
22
|
6
|
28
|
6
|
6
|
|
1943
|
12
|
12
|
24
|
13
|
8
|
|
1944
|
8
|
6
|
14
|
13
|
12
|
|
1945
|
4
|
3
|
7
|
2
|
1
|
|
合计
|
97
|
76
|
173
|
136
|
117
|
|
说
明
|
1、共产党军队牺牲的师以上指挥员,只统计了国家民政部2014年8月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和2015年8月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所列出的师以上指挥员。
2、国民党军队阵亡的将军(含追晋的将军)和旅以上军官,除统计了国家民政部2014年8月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和2015年8月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所列出的旅以上军官,还参阅了其它资料。
3、在抗日战争中,由于国民党政府限制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发展,不给编制和番号,因此,八路军、新四军的部队存在名小实大的情况。实际上,八路军、新四军的师为军级,旅、军分区和辖团的支队为师级;一级军区(如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山东军区等)为集团军级,二级军区(如晋察冀军区所辖的冀中军区、冀热辽军区,晋冀鲁豫军区所辖的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冀鲁豫军区,山东军区所辖的鲁南军区、胶东军区,新四军所辖的苏北军区、苏中军区等)为军级。
|
||||
从上面的统计表可以看出,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将领牺牲的人数,与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基本是成正比的。
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大至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的局部抗战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在东北地区进行。而在东北地区进行抗战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因此,在局部抗战阶段牺牲的主要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将领。
第二个时期,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即中国全面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个时期,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因此,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国民党军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
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由于当时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兵力十分有限,总共只有几万人,因此,八路军和新四军根据毛泽东和党中央制定“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积极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因此,在全面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发挥了主要作用。从上面的统计表可以看到,1937和1938这两年,国民党军共阵亡了64位将军和旅以上军官,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则牺牲了34位师以上指挥员,这个数字也反映出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场。
尽管在这个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但仅仅不到十万人的部队就牺牲了34位师以上指挥员,其比例远远高于国民党军(当时有陆军200余万人),这充分说明,共产党军队配合国民党军作战是非常积极的,抗击日军作战也是非常英勇的。
第三个时期, 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是中国全面抗战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在这个时期,由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根据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指示,广泛开辟敌后战场,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和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40年底,部队发展到50万人,抗日根据地的人口也达到1亿多。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更是达到正规部队120万,民兵200万,根据地人口1.2亿。
而在武汉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军改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逐渐转移其主要兵力来打击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特别是1940年8至10月的“百团大战”后,侵华日军调集兵力,疯狂报复,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多次进行“大扫荡”,集中兵力打击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因此,在1939年至1945年这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不含关东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
从上面的统计表也可以看到,从1939年到1945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共牺牲了126位师以上指挥员,而国民党军共阵亡了72位将军和旅以上军官。这个数字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在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日作战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综上所述,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历史作用与巨大贡献,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一些人企图贬低和抹杀也是徒劳的。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成千上万的抗日先烈用鲜血所凝聚、所证实的,绝不允许任何人肆意抹黑!
历史已经证明,正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历史作用与巨大贡献,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赖和拥戴,才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短短三四年里,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挑起全面内战的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里,我们想请问那些企图抹黑毛泽东和共产党的人:如果真像你们说的,中共领导的军队“在八年抗战中总共只打死了851个日本鬼子“,毛泽东和共产党是“破坏抗战的罪人”,那么,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却选择了毛泽东和共产党,而抛弃了蒋介石和国民党,这又作何解释呢?!
附:
一、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共军队师(旅)以上指挥员名单(共173人)
(一)国家民政部2014年8月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共 97人。
李红光(1910—1935)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参谋长兼第1师师长
王德泰(1907—1936)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副总司令兼第2军军长
李学忠(1910—1936) 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政治部主任
夏云杰(1903—1936) 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军长
王仁斋(1906—1937) 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3师师长
宋铁岩(1909—1937) 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政治部主任
张中华(1912—1937) 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政治部主任
张甲洲(1907—1937) 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师长
陈荣久(1904—1937) 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军长兼第1师师长
王光宇(1911—1938) 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副军长
刘连科(1917—1938) 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参谋长
刘曙华(1912—1938) 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政治部主任
李延平(1903—1938) 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军长
李学福(1901—1938) 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军长
杨靖远(1902—1938) 八路军冀鲁边军区津南军分区司令员
陈宇寰(1897—1938) 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
周建屏(1892—1938)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
洪麟阁(1902—1938) 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兼第3路总指挥
理 琪(1908—1938)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主席
韩明柱(1913—1938) 八路军胶东抗日联军指挥部副指挥
马耀南(1902—1939)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
邓永耀(1912—1939) 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
吴 焜(1910—1939) 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副总指挥兼第2路司令员
杨裕民(1889—1939) 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第1路政治部主任
胡发坚(1906—1939) 新四军第1支队参谋长兼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副司令员
郭 征(1914—1939) 八路军第120师独立1旅参谋长
董毓华(1907—1939) 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
魏大光(1911—1939) 八路军第120师独立2旅旅长
李 荣(1901—1940) 八路军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杨靖宇(1905—1940)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陈翰章(1913—1940)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3方面军指挥
官楚印(1909—1940)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路东总队政治委员
罗化成(1895—1940) 新四军第2支队政治部主任
胡一新(1907—1940) 八路军第120师独立6支队政治委员
闻允志(1904—1940)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委员
徐 秋(1903—1940)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司令员
曹亚范(1911—1940)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1方面军指挥
董天知(1911—1940) 八路军第129师决死队3纵队政治委员
谢家庆(1912—1940) 八路军晋冀豫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
刘海涛(1907—1941) 八路军鲁中军区司令员
孙春林(1906—1941) 八路军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司令员
朱立文(1909—1941) 新四军第5师15旅副旅长
杨 忠(1909—1941) 八路军第115师教导6旅政治部主任兼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
汪雅臣(1911—1941) 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军长
苏精诚(1915―1941) 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政治部主任兼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
周子昆(1901—1941) 新四军副参谋长兼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
罗忠毅(1907—1941) 新四军第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
项 英(1898—1941) 新四军副军长
袁国平(1906—1941) 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廖海涛(1909—1941) 新四军第6师16旅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魏拯民(1909—1941)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副总司令
于寄吾(1915—1942) 八路军胶东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委员
孔庆同(1912—1942) 八路军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司令员
王远音(1915—1942) 八路军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委员
王泊生(1915—1942) 八路军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政治委员
包 森(1911—1942) 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
左 权(1905—1942) 八路军副参谋长
石景芳(1910—1942) 八路军冀鲁边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
孙开楚(1910—1942) 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军工部政治委员
孙伯龙(1903—1942) 八路军鲁南军区副司令员
孙毅民(1914—1942) 八路军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
许亨植(1909—1942) 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参谋长兼第3军军长
张友清(1904—1942) 八路军前方总部司令部秘书长
李永安(1912—1942) 八路军冀鲁边军区渤海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
杜子孚(1916—1942) 八路军冀鲁边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委员
杨宏明(1910—1942) 八路军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
汪 洋(1913—1942) 八路军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委员
陆升勋(1907—1942) 八路军胶东军区副司令员
范子侠(1908—1942) 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0旅旅长兼太行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
赵尚志(1908—1942) 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兼第3军军长
郭国言(1913—1942) 八路军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
常德善(1910—1942) 八路军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司令员
谢翰文(1904—1942) 八路军总部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田守尧(1915—1943) 新四军第3师8旅旅长
朱 程(1901—1943)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
李 忠(1915—1943) 八路军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
肖永智(1915—1943) 八路军冀南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
易良品(1912—1943) 八路军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
郑行福(1908—1943) 新四军第7师供给部部长
赵义京(1914—1943) 八路军冀南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
郭好礼(1904—1943) 八路军冀南军区第1军分区参谋长兼路南支队司令员
符竹庭(1912—1943) 八路军滨海军区政治委员
黄 骅(1911—1943) 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司令员
彭 雄(1915—1943) 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
曾仁文(1906—1943) 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参谋主任
卜荣久(1908—1944) 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
马本斋(1902—1944)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
马晓云(1906—1944) 八路军渤海军区第6军分区副司令员
王少奇(1912—1944) 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卫生部部长
吴其芳( ? —1944) 新四军第5师供给部部长
李汉卿(1903—1944) 新四军第5师赣北指挥部指挥长
杨学诚(1915—1944) 新四军第5师鄂皖兵团指挥部政治委员
彭雪枫(1907—1944) 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才 山(1911—1945) 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副参谋长
王先臣(1914—1945) 八路军冀中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
沈国栋(1912—1945) 新四军第5师江南指挥部指挥长
桂干生(1911—1945) 八路军冀南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
(二)国家民政部2015年8月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共 76人。
王兆兰(1910—1933) 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总队长
初向辰(1910—1933) 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总队政治委员
朴翰宗(1911—1935)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参谋长
何忠国(1909—1935) 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政治部主任
张玉珩(1901—1935)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政治部主任
韩 浩(1905—1935)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1师师长次开发
史忠恒(1906—1936)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5师师长
曹国安(1900—1936)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2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傅显明(1900—1936) 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2师师长
左子元(1906—1937) 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第11独立师师长
李天柱(1898—1937) 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2师师长
周建华(1913—1937)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3师政治委员
周树东(1918—1937)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郝贵林(1900—1937)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4师师长
马德山(1911—1938) 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1师师长
王毓峰(1897—1938) 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2师师长
关化新(1906—1938)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2师师长
李润民(1910—1938) 冀东抗日联军第3梯队梯队长
张传福(1902—1938) 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2师师长
张连科( ? —1938)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3师师长
张相武(1914—1938) 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1师师长
金正国(1912—1938) 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政治部主任
金道松(1911—1938) 八路军留守兵团保安司令部关中军分区副司令员
赵振威( ? —1938) 冀东抗日联军第1总队总队长
洪 涛(1912—1938) 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1师师长
宣侠父(1899—1938) 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议
魏长魁(1906—1938) 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政治部主任
于 祯(1886—1939) 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副官长
王作栋(1911—1939) 八路军第129师平汉抗日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
王克仁(1914—1939) 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代理政治部主任
李文彬(1902—1939) 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3师师长
李剑卜(1914—1939) 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独立第2支队参谋长
陈一华(1911—1939) 八路军第120师雁北第6支队参谋长
侯国忠(1904—1939)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第3方面军副指挥
高敬亭(1907—1939) 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
董少白(1896—1939)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2支队参谋长
于克恭(1907—1940) 八路军东海指挥部指挥兼政治委员
王伟民(1918—1940)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张 炯(1916—1940) 八路军鲁南军区第3军分区参谋长
张兰生(1909—1940)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政治部主任
张镇华(1909—1940) 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3师师长
彭德大(1914—1940) 八路军第12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
熊德成(1904—1940)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朱宝琛(1910—1941)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雁北支队代理参谋长
刘 涛(1911—1941) 八路军山东纵队蒙山支队政治委员
杜伯华(1904—1941)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
辛俊卿(1911—1941)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张忠喜( ? —1941) 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赵 镈(1906—1941) 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兼八路军鲁南军区政治委员
于一心(1910—1942) 八路军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参谋长
刘诗松(1911—1942) 八路军第129师新编7旅政治部主任
刘德明(1910—1942) 八路军晋西北军区第8军分区副司令员
袁心纯(1913—1942) 八路军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赖国清(1918—1942) 八路军鲁南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魏金三(1913—1942)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王 文(1911—1943)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政治委员
刘志超(1910—1943) 八路军太岳军区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
杜邦宪(1907—1943) 新四军第5师特3旅政治部主任
李成华(1915—1943) 八路军冀南军区独立抗日游击纵队司令员
李枚青(1914—1943) 八路军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敌工部部长
李铁民(1918—1943) 八路军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杨承德(1908—1943) 八路军冀鲁边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
陈耀元(1910—1943) 八路军冀南军区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
袁鸿化(1909—1943) 八路军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夏祖盛(1907—1943) 八路军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副司令员
徐尚武(1912—1943) 八路军冀鲁边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
韩子衡(1906—1943) 八路军清河军区清西军分区参谋长
李恒泉(1915—1944) 八路军渤海军区第2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胡乃超(1912—1944)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9军分区参谋长
柴世荣(1894—1944) 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军长
郭义鸿(1913—1944) 新四军第7师兼皖江军区供给部副部长
康俊仁(1908—1944) 八路军太岳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
曾锦云(1908—1944) 八路军晋绥军区塞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高永祥(1912—1945) 八路军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
赖 勤(1906—1945) 八路军冀南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
薛惠民(1917—1945) 新四军苏中军区第6军分区副司令员
二、国民党军在抗战中阵亡的将军和旅以上军官名单(共136人)
邓玉琢(1903—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7军107师少将参谋长(抗日英烈)
朱 赤(1900—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262旅旅长(抗日英烈)
佟麟阁(1892—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副军长(抗日英烈)
吴克仁(1894—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7军军长(抗日英烈)
吴继光(1903—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4军58师174旅旅长 (抗日英烈)
官惠民(1901—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军90师270旅旅长(抗日英烈)
庞汉桢(1901—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军170师510旅旅长(抗日英烈)
易安华(1900—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7师259旅旅长(抗日英烈)
罗策群(1893—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6军159师少将副师长(抗日英烈)
郑廷珍(1893—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独立5旅旅长(抗日英烈)
姚中英(1896—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3军156师参谋长(抗日英烈)
姜玉贞(1894—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4军65师196旅旅长 (抗日英烈)
赵登禹(1898—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132师师长 (抗日英烈)
郝梦龄(1898—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军长(抗日英烈)
饶国华(1895—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军145师师长(抗日英烈)
夏国璋(1896—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军172师副师长(抗日英烈)
秦 霖(1900—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军171师511旅旅长(抗日英烈)
高致嵩(1899—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264旅旅长(抗日英烈)
梁鉴堂(1897—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3军69师203旅旅长(抗日英烈)
萧山令(1892—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南京卫戍军少将宪兵副司令,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黄梅兴(1897—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264旅旅长(抗日英烈)
谢彩轩(1896—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6军159师477旅旅长(抗日英烈)
蔡炳炎(1902—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抗日英烈)
马玉田( ? —1937) 察哈尔省保安第1旅旅长(抗日英烈2)
王以哲(1896—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7军军长(抗日英烈2)
司徒非( ? —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6军160师参谋长(抗日英烈2)
朱芝荣(1897—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7军107师319旅少将旅长(抗日英烈2)
刘启文(1899—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7军108师322旅旅长(抗日英烈2)
刘家麒(1894—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54师师长(抗日英烈2)
蓝运东(1899—1937) 国民革命军陆军预备第10师少将参谋长(抗日英烈2)
刘国用(1898—1937) 国民革命军第74军58师147旅少将副旅长
庞泰峰(? —1937) 国民革命军第91师22旅少将旅长
吴桐岗(? —1937) 国民革命军第67军少将参谋长
吴国璋(? —1937 ) 国民革命军第75师少将副师长
马威龙(1906—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7军46师136旅少将旅长(抗日英烈)
王祯祥(1900—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2军20师副师长(抗日英烈)
王铭章(1893—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中将师长,追晋二级上将(抗日英烈)
王锡山(1902—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3军91师副师长(抗日英烈)
邓佐虞(1898—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5军139师少将参谋长(抗日英烈)
冯安邦(1885—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2军中将军长(抗日英烈)
刘桂五(1902—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骑兵第2军6师少将师长(抗日英烈)
刘震东(1893—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战区司令部高级参谋兼第2路游击司令,追晋陆军中将 (抗日英烈)
朱炎晖(1901—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4军85师546旅少将旅长(抗日英烈)
朱家麟(1892—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0军39师115旅少将旅长(抗日英烈)
陈钟书(1891—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0军183师542旅少将旅长(抗日英烈)
陈德馨(1904—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5军29师86旅少将旅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周 元(1894—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8军173师中将副师长(抗日英烈)
周卓然(1904—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骑兵第6军7师师长(抗日英烈)
范 荩(1899—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4军198师少将副师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范筑先(1882—1938) 山东省第6区行政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抗日英烈)
赵渭滨(1894—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少将参谋长(抗日英烈)
赵锡章(1901—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9军70师215旅少将旅长(抗日英烈)
黄启东(1891—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7军23师少将参谋长(抗日英烈)
谢升标(1903—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苏、浙、皖少将游击司令,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李必蕃(1892—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集团军23师少将师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2)
邹绍孟(1895—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4师参谋长(抗日英烈2)
张镜远( ? —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6军新编23师2旅少将旅长(抗日英烈2)
范廷兰( ? —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战区游击第4总队少将总队长(抗日英烈2)
徐积璋(1906—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9军70师205旅少将旅长(抗日英烈2)
梅一平( ? —1938) 国民革命军海军守备队少将司令(抗日英烈2)
扈先梅(1895—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1军114师340旅少将旅长(抗日英烈2)
彭 璋(1891—193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2军50师少将副师长(抗日英烈2)
钟芳峻(1898—1938) 国民革命军第63军153师459旅少将旅长
郁仁治(1905—1938) 国民革命军山东省少将军事特派员,追晋陆军中将
方叔洪(1908—1939)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1军114师中将师长(抗日英烈)
王禹九(1902—1939)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9军少将参谋处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陈安宝(1891—1939)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中将军长兼第79师师长,追晋陆军二级上将(抗日英烈)
唐聚伍(1899—1939) 国民革命军陆军东北游击司令(抗日英烈)
马秉忠(1910—1939) 国民革命军陆军暂编骑兵第1师2旅少将旅长(抗日英烈2)
王自衡(1896—1939) 山东省保安第24旅少将旅长(抗日英烈2)
林英灿(1898—1939)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2军152师少将副师长(抗日英烈2)
龚选登(1899—1939)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9军76师参谋长(抗日英烈2)
李国良(1896—1939)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军训处中将处长
张胥行(1903—1939) 国民革命军第一战区中将副参谋长,追晋陆军上将
张自忠(1890—1940)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二级上将(抗日英烈)
郑作民(1902—1940)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军中将副军长兼第9师师长(抗日英烈)
钟 毅(1901—1940)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4军173师中将师长(抗日英烈)
马玉仁(1875—1940) 国民革命军陆军鲁苏战区第1路游击司令,追普陆军少将,同年追赠陆军中将(抗日英烈2)
张 敬(1908—1940)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抗日英烈2)
袁聘之(1903—1940) 山东省保安第22旅少将旅长(抗日英烈2)
丁炳权(1897—1940) 国民革命军第8军197师中将师长
朱鸿勋(1899—1940) 国民革命军53军中将副军长
戴民权(1891—1940) 豫南游击第5纵队中将司令
寸性奇(1895—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军12师少将师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王 竣(1902—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军新编27师少将师长(抗日英烈)
刑清忠(1899—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5军65师师长(抗日英烈)
朱鸿勋(1899—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3军副军长兼第130师师长(抗日英烈)
陈中柱(1906—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鲁苏皖边区游击第4纵队少将司令,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陈文杞(1904—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军新编27师少将参谋长(抗日英烈)
武士敏(1892—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军中将军长(抗日英烈)
唐淮源(1886—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军中将军长,追晋陆军二级上将(抗日英烈)
赖传湘(1904—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190师少将副师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燕鼎九(1894—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战区游击挺进军22纵队副司令兼河南省第8军分区保安副司令(抗日英烈)
谢晋元(1905—1941) 国民革命军第524团上校团长,追晋陆军少将(抗日英烈)
王儒钦(1889—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军42师参谋长(抗日英烈2)
石作衡(1905—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3军70师少将师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2)
刘克信(1893—1941) 河北民军总指挥部少将总参议兼参谋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2)
李翰卿(1895—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4军57师少将步兵指挥官,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2)
梁希贤(1898—194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军新编27师少将副师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2)
陈师洛(1902—1941) 国民革命军89军少将参谋长,追晋陆军中将
金崇印(1890—1941) 国民革命军第17军少将参谋长,追晋陆军中将
朱实夫(1902—1941)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3师少将副师长
王凤山(1906—1942)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4军暂编45师少将师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朱士勤(1904—1942) 国民革命军陆军暂编第30师少将师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窦来庚(1900—1942) 山东省保安第17旅少将旅长(抗日英烈)
戴安澜(1904—1942)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军200师少将师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张庆澍(1895—1942) 国民革命军陆军鲁苏战区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抗日英烈2)
胡义宾(1906—1942)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军96师少将副师长(抗日英烈2)
孙明瑾(1905—1943)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预备10师少将师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陈飞龙(1908—1943)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8军新编10师代理师长(抗日英烈)
柴意新(1898—1943)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4军58师少将参谋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彭士量(1904—1943)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3军暂编5师少将师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王立业( ? —1943)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3军70师少将副师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2)
江春炎( ? —1943)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1军114师参谋长(抗日英烈2)
张少舫(1905—1943)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1军113师参谋长(抗日英烈2)
黄德兴(1903—1943)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1军114师师长(抗日英烈2)
周 复(1901—1943) 国民革命军第鲁苏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追晋陆军二级上将
高道先(?—1943) 国民革命军山东省游击少将
李竹林(1906—1943) 国民革命军中国远征军少将参谋长
李忍涛(1904—1943) 国民革命军军政部中将
许国璋(1898—1943) 国民革命军第44军150师师长,追晋陆军中将。
王甲本(1901—1944)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9军中将军长,追晋陆军二级上将(抗日英烈)
王剑岳(1906—1944)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7军8师少将副师长(抗日英烈)
卢广伟(1903—1944) 国民革命军陆军骑兵第5军8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抗日英烈)
吕公良(1903—1944)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5军新编29师中将师长兼许昌警备司令(抗日英烈)
吕旃蒙(1905—1944)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1军少将参谋长(抗日英烈)
余子武(1901—1944)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2军151师副师长(抗日英烈)
李家钰(1890—1944)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6集团军中将司令兼第47军军长,追晋陆军二级上将(抗日英烈)
肖孝泽(1902—1944)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兼参谋处代理处长(抗日英烈)
陈绍堂(1897—1944)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7军104师少将步兵指挥官(抗日英烈)
陈济桓(1893—1944)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6集团军桂林城防司令部中将参谋长(抗日英烈)
黄永淮(1902—1944)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1集团军少将高级参谋兼新编第29师副师长(抗日英烈)
阚维雍(1900—1944)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1军131师少将师长,追晋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周鼎铭(?—1944) 国民革命军第36集团军少将处长
萧俊岭(1897—1945) 国民革命军陆军暂编第1师参谋长(抗日英烈2)
齐学启(1900—1945) 国民革命军第66军新编38师少将副师长,追晋陆军中将。
很赞哦! (1043)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