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马克思经济学“辩证均衡”理论体系初探

火烧 2010-04-18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本文探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辩证均衡理论体系,分析其与现代经济学的异同,涉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市场均衡及非均衡问题,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与均衡关系。

马克思经济学“辩证均衡”理论体系初探  

一、引言

原载:《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均衡理论是现代主流经济学基本的分析范式,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和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又称市场均衡分析)为代表。此外还有与其对应的“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以“完全竞争”和“经济人”(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假设前提,抽象掉“增长”和“发展”因素后的“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经济分析框架。而“非均衡分析”在现代经济学中则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与现代经济学完全不同理论体系,有自成一体的分析范式,似乎难于归为“均衡分析”之列。它虽然与现代经济学一样以完全竞争和供求平衡为前提,并建立了一些“均衡”的经济模型,典型的是“再生产模型”,似乎是一种“均衡分析”。但其揭示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资本和人口“相对过剩”,即要素市场不能出清,这个“总结论”又是“非均衡”的。

不过,一些著名经济学家还是将马克思经济学的某些内容归为“均衡理论”,比如保罗·斯威齐就认为,“价值规律基本上就是关于一般均衡的一种理论”[1],约翰·罗默对经典马克思主义问题进行研究,也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的一般均衡模型,把平均利润率作为一种均衡条件(张进铭,陶然,2003)。我国的个别研究者也提到过马克思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和“非均衡理论”问题(宋承先, 2001;叶祥松,1999)。然而,尚未见对此有详尽而系统的研究著述。马克思经济学总体上究竟能否用“均衡理论”来概括?马克思的“均衡理论”或“非均衡理论”具体包括一些什么内容?为什么既是“均衡”的又是“非均衡”的这样一个“矛盾”体系? 如果马克思经济学存在“均衡理论”,那与现代经济学的均衡理论有何共性和差异?对此我们还不甚清楚。

二、马克思的“均衡”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的均衡理论由按一定逻辑体系构成的一系列“模型”构成,因而是一个均衡理论体系,包括局部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宏观均衡理论。

1.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理论。

马克思在论述“价值一般”的本质和创造时,舍象掉供求关系,将价值界定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抽象劳动。这实际上只是从“供给”的角度谈价值的决定问题,这个价值是否能在市场上实现还有待进一步论述。

实际上,创造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才能实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在商品交换中由生产者背后的市场竞争决定的。生产某种商品的量,即耗费在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必须与社会对该商品的需求结构相适应。这涉及到“市场均衡”的问题。马克思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提出了“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范畴。所谓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按比例分配劳动时分配给某一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时间量。“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相互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2]很明显,耗费于某类商品的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能完全被社会承认,这些商品就得全部在市场出售,全部出售的条件就是:第一含义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第二含义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可以把这“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别看成是“供求”的两股力量。它解释了所谓供求相等(即市场均衡)的实质。所以,“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市场供给的函数,“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市场需求的函数。局部均衡模式可表达为:

                           S(Ⅰ)=D(Ⅱ)  

S——市场供给,D——市场需求;Ⅰ——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       平均利润率:一般均衡的理论。  

“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从某一类市场的均衡条件分析的。然而,由于不同种类商品生产部门要求的技术条件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按“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量出售(按市场均衡条件)会形成不同的利润率;竞争作用下,利润率低的资本会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形成所有商品生产部门的“平均利润率”,从而使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使原先按照部门内部决定的“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得到重新调整,从而使每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学方程式来表示这个一般均衡的条件。  

(C+V)(1+r)=kW; k=(C+V)(1+r) / W; r[∑(C+V)]=∑M.  

 其中,C为任意部门的不变资本,V为任意部门的可变资本,r为平均利润率,k为调整系数,W为任意部门的价值,M为任意部门的剩余价值。

3.再生产模型:均衡理论核心。

平均利润率理论虽然是一个一般均衡的理论,我们也可以从上面的方程组中解出r和k(在C,V,M已知前提下),同时求出“生产价格”,但这是个太“一般”的结论,而且只是从“价值”角度来论述的。(C+V)(1+r)=kW 实际是个多部门的“投入产出”平衡系统。这个系统包含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物)两重因素,只有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同时均衡时,才能实现真正的“均衡”。可是,单凭平均利润率我们无法知道这一点。如果将“局部均衡”的条件引入,即求出这个系统中在每个部门的“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某个部门的商品在既定技术条件下应该而且只能生产的数量),并按这个结果组织生产,则能作到“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层面的多部门同时均衡(一般均衡)。但是,在多个部门“联立”求解每个部门的“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析起来十分困难;为使问题简单化,可将多个部门合并成“两个”或“三个”部门分析。这就是马克思的再生产模型。再生产模型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个模型。

再生产模型是马克思经济学均衡模型的核心:它下连“微观均衡”,它既是局部均衡模型到所有市场均衡的扩展,又是“平均利润率”一般均衡模型的发展和具体化;它上连“宏观均衡”与“宏观非均衡”,是微观均衡与宏观均衡和宏观非均衡的“中介”。

(1)简单再生产:静态一般均衡模型。  

简单再生产假设没有积累,m全部消费,是个完全静态的分析模型,主要是为理解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分析手段。我们知道简单再生产的均衡条件用三个方程表示(马克思,1976):

  Ⅰ(v+m)=Ⅱc  

  Ⅱ(c+v+m)=Ⅰ(v+m)+Ⅱ(v+m)  

  Ⅰ(c+v+m)=Ⅰc+Ⅱc   

其中,Ⅰ,Ⅱ分别表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 “Ⅰ(v+m)=Ⅱc”是基本均衡条件,表示第一部类的“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去投入的不变资本后,等于“Ⅱc”。因此,生产时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于或少于“Ⅱc”,则一般均衡不能实现。另两个方程揭示出:第一部类的“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Ⅰc+Ⅱc”,第二部类的“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Ⅰ(v+m)+Ⅱ(v+m)”,是在第一个方程基础上推论出来的。

(2)扩大再生产模型:比较静态一般均衡模型。  

扩大再生产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放弃没有积累的假设,将m的一部分用于积累,用于扩大生产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用Δc和Δv表示。假设劳动者没有储蓄,[3]积累完全是m中的一部分。设m用于消费部分为m,用于积累的部分为m,则  

      m=m+m                  (1)  

根据简单再生产的3个均衡条件方程式,可相应推导出扩大再生产的3个均衡方程式:  

  Ⅰ(v+Δv+m)=Ⅱ(c+Δc)              (2)  

  Ⅰ(c+v+m)=Ⅰ(c+Δc)+Ⅱ(c+Δc)       (3)  

  Ⅱ(c+v+m)=Ⅱ(W+Δv+m)+Ⅰ(v+Δv+m)      (4)  

同上面一样,我们可以把这三个方程看成是扩大再生产两个部门的“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式。再生产模型可看成是“局部均衡”模型扩展至一切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而且在“局部均衡”中 只是“定性”规定均衡条件“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里给出了“定量”的分析,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简便起见,再生产模型舍象了“生产价格”条件。如果直接从“平均利润率”均衡模型发展出再生产模型,不会改变这里的结论。我们只需将各部类的“价值方程式”c+v+m=w,变成“c+v+r(c+v)=kw”进行推导就行了。

扩大再生产模型比之简单再生产模型,只是放弃一个“不积累”的假设,且积累率和资本有机构成都保持不变;依其条件其经济按“常量”速度增长(杨继国,2001),虽然有“时间”因素,仍然只是一个比较静态分析。

4.扩大再生产模型的静态发展:宏观均衡。  

两部门再生产模型接近于总量分析,但作为“多部门模型”的一个简化,仍然属于微观分析范畴,因而属于一般均衡分析。在保留其假设前提条件下将两部门加总,可得宏观均衡模型。

将方程(3)与方程(4)相加得

 Ⅰ(c+v+m)+Ⅱ(c+v+m)=[Ⅰ(c+Δc)+Ⅱ(c+Δc)]  

 +[Ⅱ(v+Δv+m)+Ⅰ(v+Δv+m)]            (5)  

从物质形态看,式(5)的左边是两大部类生产的产品总量,即社会总产品量,它构成社会的总供给;右边的是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总额,它构成社会总需求。 设   

   AD=[Ⅰ(c+Δc)+Ⅱ(c+Δc)]  

      +[Ⅱ(v+Δv+m)+Ⅰ(v+Δv+m)],  

   AS=Ⅰ(c+v+m)+Ⅱ(c+v+m),则有  

  AD=AS  

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从价值形态看,式(5)左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但计算上有差别[4];为免混淆,用Y表示。将式(5)的右边重新整理,得  

  Y=[Ⅰ(v+m)+Ⅱ(v+m)]  

   +[Ⅰ(△c+△v)+Ⅱ(△c+△v)]+[Ⅰc+Ⅱc]  

其中,Ⅰ(v+m)+Ⅱ(v+m)是社会消费总额;Ⅰ(△c+△v)+Ⅱ(△c+△v)是新增投资总额;Ⅰc+Ⅱc是不变资本价值补偿,即折旧。分别用C,I,D表示消费、投资、和折旧,令  

  C=Ⅰ(v+m)+Ⅱ(v+m),  

          I=Ⅰ(△c+△v)+Ⅱ(△c+△v),  

            D=Ⅰc+Ⅱc   

         因此,Y=C+I+D  

此模型还包括“储蓄=投资”的均衡条件。将(3)等式两边同时减去Ⅰm,并根据(1),得  

Ⅰ(c+v+m)=Ⅰ(c+△c-m)+Ⅱ(c+△c),两边同时减去Ⅰc,得  

Ⅰ(v+m)=Ⅰ(△c-m)+Ⅱ(c+△c)          (6)  

将(4)两边同时减去Ⅱm,并由(1)得  

Ⅱ(c+v+m)=Ⅰ(v+△v+m)+Ⅱ(v+△v),两边同时减去Ⅱv,得  

Ⅱ(c+m)=Ⅰ(v+△v+m)+Ⅱ△v              (7)  

将(6)与(7)相加,得  

Ⅰ(v+m)+Ⅱ(c+m)=Ⅰ(△c-m)+Ⅱ(c+△c)                         

               +Ⅰ(v+△v+m)+Ⅱ△v  

将等式两边同时减去Ⅰv和Ⅱc,得  

 Ⅰm+Ⅱm=Ⅰ(△c+△v)+Ⅱ(△c+△v)           (8)  

式(8)左边是两大部类用于积累的价值,即储蓄;令S=Ⅰm+Ⅱm;式(8)的右边等于两大部类的追加投资之和,用I表示, 所以有: S=I。于是我们有一个由3个方程式组成得宏观均衡模型:  

       AD=AS;Y=C+I+D; S=I.  

三、马克思的宏观“非均衡”理论

以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的宏观均衡模型只是一个静态的“短期”分析,并不证明市场经济能自动处于这种均衡状态。如果将这一静态分析的假设前提放开,作经济系统的长期分析,则会发现,市场经济会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导致系统的“失衡”。因此,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动态化模型实际上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非均衡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将这个模型动态化。最近有研究者将扩大再生产模型发展出一个增长理论,并对扩大再生产模型进行“扩展”研究,用马克思的方法进行“实证”计算,验证了根据这个增长理论得出的一些结论(杨继国,2001,2002)。先分析一下这个增长理论的第一个模型:

         g =s′/α  

                                            
g 表示“经济增长率”,s′=(Δc+Δv)/(v+m) ,表示投资率(储蓄率);α=(c+v)/(v+m),表示资本产出比率。显然,这个模型与哈德罗—多码模型有基本相同的外形。将α中的分子分母同除以v,得  

其中,q=c/v,代表资本有机构成,m′=m/v,为剩余价值率。  

在扩大再生产模型中,如果资本有机构成    q和储蓄率s′和剩余价值率m′不变,则经济保持“常量”速度持续均衡增长,由此得到的增长理论亦然。这实际上是假设没有技术进步或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这显然与现实不符。当考虑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后,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即其它条件不变条件下q值有“递增”的趋势, 而储蓄率和剩余价值率只能在有限德范围变化,长期看,可以假设其不变。所以,经济增长率g 会递减。

如果在q不变前提下提高储蓄率,短期内能提高经济增长率,但这是以降低消费率为前提的。消费率降低导致总需求下降,从而利润率下降导致减少投资,使储蓄超过投资,最终使经济失衡,经济增长速度降低。

仅从模型看,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只是在“低水平”状态下实现“均衡”,怎么是“非均衡”呢?所谓“非均衡”,指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不能自动出清的状况。在扩大再生产增长模型中,当经济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均衡”时,其存量资本和劳动供给达到相应的“高水平”;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的增长率的下降必然使资本和劳动力“相对过剩”。 换言之,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处于“超额供给”的非均衡状态;现象上看,即是“非市场出清”。不过,这里的非市场出清不是前提,也不是像“非均衡学派”理论那样,是由于价格粘性、工资粘性和利率粘性等非完全市场竞争导致的,而是在保持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的假定前提下,价值规律辩证动态发展的必然。

四、辩证均衡:“均衡”与“非均衡”组成的统一体系  

    马克思的均衡理论形式上与现代均衡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本文以均衡理论名之的原因。但较之现代均衡理论和非均衡理论的各种分析范式,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头至尾保持其假设前提的一致性:完全竞争,完全信息。无论是部分均衡还是宏观经济的非均衡,都是在这一前提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正是它不同于现代均衡理论的最大区别,也是其科学性所在。

    这一理论将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宏观均衡和非均衡分析统一于一个逻辑体系之内,则是按照经济运行自身的逻辑,辩证分析的结果;是一种动态与静态结合,均衡与不均衡统一的发展的“均衡理论”。这个理论以辩证唯物论为其哲学基础,以事物的矛盾运动观为其方法论,以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和从抽象到具体的体系为其结构特征;因此,它不能归类到一般的“均衡理论”之中。为避免概念上与现代均衡理论混淆,因而称其为”辩证均衡”理论。

“辩证均衡”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价值规律为核心,研究不断波动起伏的经济运行和发展现象,如何趋向于稳定、协调发展的条件和过程。它以研究商品价值的运行为起点,以价值自身的形态变化及其派生形态发展为过程,以价值的总体运行为终点。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从“起点”到终点既是研究价值在不同范围或领域的运行,又反映商品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价值运行的状态。“辩证均衡”理论认为,经济运行的本质是协调、均衡,但经济的现象是“不均衡”的。各种不均衡现象的相互作用是“均衡”的实现形式。其中,价值规律规范制约着各种经济现象相互作用的范围和方向。当经济运行趋于均衡的条件遭到破坏时,价值规律强行为自己开辟道路,打破旧的均衡框架,使经济过渡到新的均衡状态。

比之马克思经济学均衡理论,现代经济学的“微观均衡分析”(含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与“宏观均衡分析”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体系。前者以“完全竞争”为前提,市场自动“完全出清”为结果,证明市场机制是“完美”的,它不仅使个别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还能使社会资源最优配置,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后者不加证明地以“非市场出清”为假设前提,研究“宏观均衡”不能由市场机制实现的原因,及如何在政府的干预下实现宏观均衡的条件。市场均衡分析与宏观均衡分析的这一“相反”的结论使西方经济学分裂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分支。虽然新古典综合派将二者“综合”,但二者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这一矛盾导致了自古典经济学后的所谓经济学的“第三次危机”。[5]

非均衡分析与均衡分析也是矛盾的。非均衡分析虽然试图解决“微观均衡”与“宏观均衡”的矛盾,竭力寻找宏观经济“非均衡”的微观基础,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前提,将所谓“菜单成本”、“价格刚性”等作为解释“非市场出清”的原因,结论是经济处于持续的不均衡状态,无论假设前提、结论,还是政策指向,都与均衡分析相悖。非均衡分析在补充完善宏观经济学,补凯恩斯经济学之不足方面确实取得一些进步,但其分析仍然停留于经济运行的数量分析中,单纯依靠设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理论显得简单幼稚(胡代光,1998),是否真正找到宏观经济失衡的微观基础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均衡”和“非均衡”在实际经济系统中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在理论研究时,无论是均衡分析还是非均衡分析,研究的都只是经济运行的一个“片面”。市场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只是竞争性较强的市场。宏观均衡和非均衡都是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出发,二者都承认失业、经济周期等宏观经济失衡现象;二者差别主要在宏观失衡的原因方面:宏观均衡分析只是假定工资、价格刚性,而非均衡分析则试图从微观领域寻找导致工资价格刚性的原因。所以宏观均衡和非均衡分析又不能很好地解释完全竞争领域。把它们放在一起又不能相互“兼容”。因此西方的宏观经济政策只能在“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二者之间摇摆不定。

市场均衡分析,无论是一般均衡还是部分均衡,都是经济的一个横切面的静态分析。虽然这种分析也考虑一些“时间因素”,但当时间下标发生变化时,则只研究“新状态”下均衡条件变化后的均衡状态有什么变化,即不同条件下的“均衡状态”,而不考虑不同均衡状态之间的关系,即不管一种均衡状态如何变化发展为另一种均衡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比较静态分析”。这种分析顶多只能揭示经济规律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的表现,而不能揭示经济规律自身。新古典经济学体系中不能有技术进步、不能有规模收益递增,否则,其理论体系就会“破产”;宏观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虽然引入了一些“动态”因素,但总体上仍然是“短期”、静态的体系,没有能将“静态”与“动态”,“短期”与“长期”有机而辩证地统一起来。

五、结论  

研究表明,马克思经济学不但存在“均衡理论”,而且还是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不过,在经典作家原著那里,并未刻意追求什么“均衡理论”,也没有现成的标榜为“均衡理论”的体系。其均衡分析的思想像其它许多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宝藏一样,蕴藏于马克思庞大经济学大厦之中,需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去不断地探索,并将其重新分析整理和升华,让其更好地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服务。

马克思经济学的”辩证均衡”理论包括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两个层次,与现代经济学均衡理论有某些相似的形式。但其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同的是,前者是一个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统一体系,而后者是相互矛盾的两个独立体系。在“辩证“均衡理论里,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均衡与非均衡是互相转化的,它们同处于一个共同经济体系之中,在矛盾运动中得到发展,并向高级均衡阶段演化。它的最大特点是在保持假设前提一致性的前提下,将“均衡”和“非均衡”状态的对立统一看成既是理论上价值规律作用下的必然逻辑结论,又是经济系统自身矛盾运动的现实反映。

马克思经济学均衡理论的发现和建立,不但进一步证明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现代经济学的某些思想的启示下,借鉴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对马克思经济学进行深入挖掘和重新认识,这无论对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发展,还是对整个现代经济学(含马克思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代光(主编).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及其影响[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96.  

[2]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6, 438-457.

[3]宋承先. 《序》《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13-14.  

    [4]叶祥松. 马克思的经济均衡和非均衡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J]. 中州学刊. 1999,(4).  

    [5]杨继国. 马克思的增长理论与现代增长理论比较研究[J]. 南开经济研究. 2001,(4).  

[6]杨继国.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扩展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7] 张进铭,陶然. 约翰·罗默新古典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述评[j]. 经济学动态. 2003,(2).     

      

Abstract

A Probe into the System of Dialectic Equilibrium Theory of Marx’s Economics  

                            YANG Ji-gu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Equilibrium and Non-equilibrium Analysis are the basic method of modern economics. It is found that Marx’s economics contains an analysis system of partial equilibrium, general equilibrium, non-equilibrium, and the corresponding micro and macro-equilibrium, static and dynamic equilibrium. That is, the theory of the second-meaning socially necessary labor time makes the 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the theory of the average profit makes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and the simple and expanded reproduction theory make the static and dynamic equilibrium analysis on the base of which a theory of macro-equilibrium and non-equilibrium analysis can be built.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theory of Marx’s equilibrium(containing non-equilibrium)  and the analyses of modern economics is that it is a united dialectic system in the former while they are separated in the latter.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content and the ways they function, although they are similar in appearance and amount. This theory is named system of dialectic equilibrium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quilibrium; non-equilibrium; dialectic equilibrium

JEL Classification: B140; D500;E110;E120;



 [1] 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第72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6月中文版,陈观烈、秦亚男译。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6、717页。

[3] 这个假设固然是因为v是劳动力价值。但是,实际经济中,个别看v中也有储蓄,但有的表现为“正值”,有的表现为“负储蓄”;或者根据储蓄“生命周期理论”,一个劳动者一生不工作的年龄段只“负储蓄”,工作的年龄段是“正储蓄”,这些因素互相抵消。所以,假设劳动者不储蓄是合理的。

[4] 计算上GDP包括服务收入,而Y只包括物质产品的价值,因而二者总量有差别;但作为宏观均衡模型这种差别不改变这些总量之间的均衡关系。

[5] 前两次危机即:19世纪60—70年古典经济学分裂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和20世纪40年代的所谓“凯恩斯革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