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几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怎样对待马克思(之二) 共产主义:几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
共产主义:几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
——我们怎样对待马克思(之二)
共产主义理想,现在被很多人诟病,不仅有些学者在质疑,连一些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也表示怀疑。坊间议论,普通百姓质疑和讥讽共产主义的,也司空见惯。
在质疑共产主义的人群中,说的最多的理由就是: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永远不可能大公无私。一个人人为己的社会怎么能建成共产主义?永远不能!持这种理由的有大学问家,有高级干部,也有普通百姓。他们以这样的理由否定共产主义理想,前提就是,人类的思想意识一成不变。这个前提能站得住脚吗?请不要忘记,人类的思想意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思想意识一直在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回想几千年的历史,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相信乌龟壳算卦能够预测未来的意识基本消亡了吧?认为“三寸金莲”为美的意识基本消亡了吧?崇拜神仙皇帝的思想基本消亡了吧?您怎么就认定人类的自私自利之心是不能改变的呢?
有人不信共产主义,理由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20几年的实践证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没有成功!这个逻辑就更加不通了。成功不成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说不成功,他说很成功,都能说出理由。再说20几年,即使不成功,难道以后就永远不会成功?世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几千年,这20几年的实践太短太短,什么都说明不了。随着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实践的深入,人类的意识也会变化。
有人不信共产主义,本质上是因为相信资本主义。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终结(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就发展到头了),是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他们的理论还是洛克和哈耶克的个人主义。已经坚信个人主义,当然就很难接受共产主义;已经坚信哈耶克,当然就会看马克思主义荒谬;已经信仰资本主义,看马克思当然就成为专门捣乱的不稳定分子了。共产党高级干部李锐老《九九抒怀》中说:“一场以消灭私有制为结局的革命,是没有前途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知识分子阶层和资本家阶层,是不能消灭的,无论怎样被妖魔化,最终都会被人类认同”。资本家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最终”还是主宰世界的,这也是历史终结论吧?
还有不是不信共产主义,而是压根就不要信仰的。因为信仰这个东西不好,信仰了就不再怀疑,不再改变,违背科学。因为科学是可以怀疑可以改变的。根据这种高论,文天祥信仰孔孟学说,养浩然之气,成仁取义,是不科学的;方志敏“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也不科学?据说这是一位大学问家说的,这位大学问家真是“世外高人”——根本不考虑我们“世内”人的感受。
其实共产主义学说并非马恩两个人的发明,而是来源于千百年来人类绝大多数人对理想社会的共同向往,这些向往曾被历代很多思想大家所阐释,马恩只是集大成者。共产主义集中了人类思想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也是。
在很早以前,中国就有了“大同思想”。《礼记·礼运》记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不难看出,孔子的“大同”,同共产主义设想是极为接近的。公有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全民福利、民主、博爱都有了。为什么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天下为公”思想?因为人类本性中,就有追求理想社会的基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
直到近代,康有为、孙中山都有浓厚的“大同”情结,“天下为公”的思想和情操,几乎在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重要的教化作用,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起到了抵制和消解的作用,同时也不断积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点,尤其重要,表明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西方,马克思以前的不少哲人,也是早已提出关于人类的理想社会的设想,他们早已勾画出了共产主义的大体形态。历史上虽然称这些哲人为“空想社会主义者”,但他们的设想都是社会现实的反射,他们自身,也都是改革现实的勇士。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大致中国明朝的时候),英国的莫尔就写出了《乌托邦》,第一次提出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第一次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把圈地运动称为“羊吃人”的运动,第一次完整地设想了未来理想社会应该是普遍劳动基础上的公有制和按需分配,惊人地提出了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城乡、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思想。接着有康帕内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思想家的探索,持续了三百年。这些都为人们所熟知,这里不再赘述。
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就是通过它的唯物史观,使这些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由“空想”变成“具有科学性的理想”。“理想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即使共产主义仍然停留在“假说”阶段(还需要被现实和将来的实践所印证),它也不失为引领人类前进的灯塔。人类的社会实践需要这种引导,人类的精神世界也需要这种引导。人类社会的发展,即使永远达不到完全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也应该向这个理想境界不断地靠近。
所以,恩格斯说:“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252-253页)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不但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改良运动,还从反面或侧面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里增添了很多的社会主义因素。同共产党一样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民主党,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很多社会主义的改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依靠议会和普选制度,先后有四十多个上台执政。其中瑞典社会民主党累计总共执政六十多年,使瑞典成为典型的福利国家。英、法、德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曾有社会党长期执政。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全民福利”、“有计划发展经济”、“发展国有经济”、“免费教育”等等政策,以及缩小贫富差距追求社会公平的一些努力,求其根源,都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影响。实际上,当有些所谓的共产党人大讲“共产主义渺茫无期”的时候,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已经有了很多共产主义的因素。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有稳定的地位。在中国,马克思曾经被“狂热地崇拜”,现在却“不吃香了”,可是在世界上,马克思主义的声望却是一直稳定的。我特意购买了挪威出版的哲学史书籍《苏菲的世界》和美国出版的《给年轻人的哲学》的汉译本,想看看欧美国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据说这两本书在他们本国近些年都是畅销书。翻到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章节,可以看到,它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都是正确的、准确的;对马克思的评价都是正面的。特别是《苏菲的世界》,不仅正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肯定了它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影响。我还注意到,5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写的《十大经济学家》一书,不仅介绍了马克思,还说马克思理所当然要坐经济学界“第一把交椅”; 70年代以来当红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序言中,批评某些马克思的信徒违背了马克思的原意,可见西方思想家也看到了马克思主义被误读的现象,而为马克思抱打不平。上世纪80年代初,听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的讲座,他说,人口大约占中国十分之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日本,每年出版的研究《资本论》的著作,要比社会主义中国还多。我们还应该记得,本世纪之初,英国媒体组织的一次并非无产者参加的评选“千年伟人”的投票中,票数最多的是马克思。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排在第二位的是科学家爱因斯坦。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