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天无绝人之路,活着就有前途

火烧 2015-09-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分析心理疾病上升趋势,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呼吁关注情绪管理与心理社会因素,提升生命质量。

           天无绝人之路,活着就有前途

              

            ——关于情绪与心理健康方面的一点浅见

                         

                          杨明远

 

网上不时会有人坠楼身亡、服毒自杀的报道,而且,从儿童到老年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令人痛心和不安。下面笔者凭自己浅薄的知识,对这种现象做个浮浅的分析讨论,希望各种精神疾病能够减少,自杀现象能够避免,而且人人都能健康快乐的活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情感、思想、人际关系和对自己的评价等等,都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措手不及的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感到无所适从和巨大的压力,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而生,一些不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使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为10%90年代上升到15%1996年我国年轻人中有心理卫生问题的人已达20%,如今危害人们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已不再是传染病、营养不良等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与心理和社会相关的心生疾病。

 

1、情绪影响健康

 

1)情绪是什么?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好感产生积极情绪,反感产生消极情绪。所以才会有:“笑口常开,青春常在”,“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之说。

 

2)情绪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应激。生命过程是“刺激与防御”的统一,没有刺激就没有生命。对严重刺激的反应就是应激。这是一种情绪的高度紧张,是人体对那些可以引起内部平衡失调的、有害刺激或不良事件的反应,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也是一个复杂的动力过程。

 

激情。激情是一种突然的情绪反应,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惧、剧烈的悲痛、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心境。心境是一种持久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比较微弱的、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心情愉快、舒畅或者心情烦闷、抑郁不快,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有持续性。

 

3)情绪对人的健康和行为有何影响?

 

直接引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短时间的情绪变化出现短期的症状;突然的、极度的情绪紧张、恐惧或者愤怒,可以引起休克;反复发生的情绪变化,或者情绪变化持续的时间很长成为一种心境时,这些症状就可能长期固定下来,对人体的内脏功能造成伤害,这就成了情绪变化所造成的疾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都是因情绪过度波动引起阴阳气血失调、内脏功能紊乱所致。长期的情绪变化,使植物神经失调,同时,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障碍,造成人体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外部病因的侵袭,特别是微生物的感染,这就是“内伤”招致“外感”,或使外感加重。史书中就有周瑜受气而死、范进中举而疯的记载和描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亨特博士,他脾气暴躁且患有冠心病,生前常说:“我的生命迟早会葬送在一个惹我动怒的坏蛋手里”,后来,在一次会议上,他在盛怒之下,心脏病猝发,当场死亡,都是情绪惹的祸。

 

通过改变行为或者直接作用于个体的生理来影响健康。较高水平的压力知觉,会使人吸烟和大量吸烟,大量吸烟与肺癌、冠心病等在内的大量疾病相联系;压力产生紧张,紧张会出现恐惧、焦虑、沮丧、痛苦等状况,个体为了缓解紧张状态,便可能饮酒甚至酗酒,这与冠心病、癌症和肝病等疾病相联系;疾病本身也是一个压力事件和压力源,这种压力会影响个体的行为,使人背上思想包袱,消极、悲观,甚至滥用毒品等等。压力改变的因素越多,引起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增加个体在家庭、工作和驾车中的事故率。

 

会使人轻生。因消极情绪而轻生的人,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各种形态的社会中都有。据世界卫生组织上世纪末调查资料,全世界每年大约有70万人自杀身亡,自杀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自杀是由于悲观失望、委屈抗议、畏惧罪责、迷信驱使或精神障碍等等消极情绪,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自我致死的行为。

 

2、影响情绪的社会学因素分析

 

情绪的发生与变化受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生物学因素方面,主要是人体的机能状况不佳和病痛等影响到情绪,社会因素比生物因素复杂得多,因而由社会因素引起的情绪变化也复杂得多。古人有一条很重要的长寿经验,那就是:养生莫如养性。“养性”包括道德修养和精神修养,涉及到理想、情操和精神生活等。思想境界、紧张程度、心理隔离、道德修养等都会影响到人的情绪。

 

1)思想

 

情绪活动的神经中枢是间脑,间脑受大脑皮质的控制,大脑皮质是思想的器官,人的情绪变化和人的思想活动是分不开的。思想不同所引起的情绪也不同,思想的变化,一种情绪可以转化成另一种情绪、一种情绪也可以被另一种情绪所抑制。人的生活经历,所受到的教育,所经过的锻炼,所培养的意志,都对情绪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才会出现:同样面对困难,有的人表现为颓丧,有的人表现为坚强;同样面对危险,有的人会恐惧,有的人则临危不惧,这就是思想在起作用。行动受思想的支配,有了较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修养,就有了是非标准,就知道取舍。行正气者,无私无畏,心地坦然良好,生活规律,动静适度,邪气不能袭;行邪气者,“目贪五色,耳极五声,口嗜五味”,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身心健康,扰乱免疫系统,降低抗病能力。

 

2 压力和紧张

 

压力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下人对环境的适应。紧张,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表现为精神的兴奋与不安。过度紧张和紧张不足都会对人体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现代人面临的升学、择业、竞争上岗、失业威胁,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邻里关系、经济状况、快节奏的生活以及配偶、伴侣、孩子、朋友等等错综复杂的情感,各种各样的患得患失,以及重要事件、超负荷、模糊事件、不可控制事件,甚至于停水、停电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充满压力成为压力源,造成紧张。压力和紧张又往往是自己给自己加的。“我必须成功”、“我必须出名”、“我必须多挣钱”、……这些想法本身就是给自己施加压力、制造紧张。

 

邵康节曾写过这样一首《人心难足歌》:“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轿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欲望、期望值太高,是很难满足和实现的,造成压力和紧张。

 

“我尽力而为”,“我乐在追求的过程中”,是减轻压力、消除紧张的好方法。

 

人对环境的不良适应,压力和紧张会产生痛苦、受到伤害,不利于健康长寿。然而,并不是所有经历压力和紧张的个体都会生病,人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控制、个性、应对和社会支持等心理因素,可以影响压力反应持续的过程和结果。在同样有压力源的情况下,自信心强、有对抗压力的性格、有控制个人行为的能力、有接受挑战的意愿和承诺、有适当的应对压力的策略、有和谐的家庭关系、能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的人,可对压力反应实施有效控制。乐则长寿,心顺则康。要善于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限制和去除不良应激源。千万不要让压力和紧张“掠夺”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3)心理隔离

 

生活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淡漠、难处,缺乏情感交流,会造成一种“心理隔离”状况。使人的孤独感加深,精神过度疲劳,情绪持续性低落,植物性神经紊乱,从而出现各种心身症状,并产生无望、无助、无用之感,会使人内心痛苦,影响健康,甚至轻生。

 

4)善与恶的道德准则

 

善者,会善待自己,也会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就会不计较名利得失,能自己控制自己,用自身完善的自我调节功能,保持良好情绪和状态。善待他人,可以收获感激和友爱,使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虑得到缓解,获得良好的情绪和状态。

 

恶者,心中充满愤怒,利欲熏心,遇事斤斤计较,总想算计别人,又怕别人报复,终日不得安宁,常处在一种紧张、愤怒和沮丧的情绪之中,遇到不顺心之事,势必一触即发、暴跳如雷,这种不良情绪,难免使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血压升高,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各种各样的疾病。至于那些贪污受贿、盗窃、诈骗等违法乱纪的人,由于做贼心虚,经常坐立不安,加之怕丑事、坏事、恶劣行径败露被人发现,整日背着沉重的包袱和精神压力,天天做着噩梦,产生不良情绪,易患癌症、脑出血和心脏病等等病症。

 

美国有三所大学的研究人员, 在各自的研究中,对近万名居民进行了跟踪调查之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2倍;乐于助人,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这一结论,并不因种族、收入、是否进行体育锻炼,生活作风等因素而改变。

 

3、培养良好情绪的方法

 

情绪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冷处理,千万不要动气、发愁、憋闷自己。

 

马寅初先生遇到挫折时,曾这样写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何等的超脱!何等的胸襟!马先生活到100岁才去世。

 

古诗云:“是长是短两由之,无所得时无所失,仰看浮云识生趣,默默无言即是诗。” 告诉人们,是长是短两由之,心往宽处想,眼往远处看,超凡脱俗,意境要高。

 

冯玉祥将军曾为出国留学的儿子写过一副这样的对联:“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做人。” 无我才会心理通达、没有烦恼,才能身心健康。

 

人生苦短,万事都要想得开,随时随地保持心理平衡,相信自己,守平常心,处变不惊,笑口常开,潇洒走一回,快快乐乐地过一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乐观的情绪来源于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凡事从大处着眼,胸怀宽广,意志坚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为一时一事的挫折而耿耿于怀和烦躁不安;才不会把自己的预期目标定得过高,不可能完成的事不会去做,才能经常保持有利健康长寿的乐观情绪;才会有良好的心态、心境、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会多想自己最喜欢的人,会多想自己经历过的最美好、最高兴的事,会憧憬美好的未来,让自己快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看到前途,看到光明,有前进的勇气。

 

2)完善道德。

 

人只有做到修身养性、完善道德、矫正不健康的道德行为,才能在面对外来的各种压力时,选择更积极的方式来控制应激反应,成为心理健康者,避免应激反应对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实现“仁者寿”。完善道德要顺应天性、讲理性、能自律、有恒心,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培养。

 

3)知足常乐。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知足常乐者健康。元代王圭的养生之道就谈到:“名利不苛求,喜怒不妄发,声色不因循,滋味不耽嗜,神虑不邪思。”明朝郑成功写过这样的对联:“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清人翟公栾自题:“静亦静,动亦静,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

 

4)安分做人。

 

安分是做人之本。坚守道德底线,循规蹈矩,踏实处世,从容大度,诚实做人,不过分争强好胜,不损气节;安分从政,心胸豁达,不受利诱,廉洁奉公,勤政惠民,在为他人服务中得到满足。

 

5)学会幽默。

 

对于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必须把心理治疗放在第一位,其中最简便又行之有效的当数幽默疗法。

 

幽默是一种行为特性,能引发喜悦,带来欢乐,以愉快的方式使别人和自己都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幽默是一种才华,也是人类面对共同的生活困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明,以愉悦的方式表达人的忠诚、大方和心灵的善良;幽默也是一种力量,艺术的力量,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自己的人格和品质、并成为每一个希望减轻自己人生重担的人可以依靠的“拐杖”;幽默欢笑的情感,可以缓解病痛,益寿延年。幽默产生的时刻,正是人的情绪处于坦然开放的时刻,也是人们欢笑的时刻。笑是一种简单而又愉快的运动,笑是一种精神保健操,笑还是一种天然的镇静剂,能刺激大脑产生愉快素,让身体释放出免疫的化学物质,提高抵抗力,减轻病痛,帮助缓解内心的痛苦。巴黎的一位医学博士就这样评价过笑:“笑,是一种类似于原地跑步的良好锻炼方法,它可以使肌肉强化起来,加强心脏的律动,使血压增高和脉搏加快,使支气管扩张、肺部换气加速。笑不仅等于内脏按摩,而且也等于给小腹肌和胸大肌推拉。由于吸收了更多的氧气,因而也净化了血液。此外,笑还能增进肝和大肠的功能”。笑,还会给人一种身心健康的感受。

 

6)学会自律。

 

自律的人,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面对难题不会逃避,遇事能做到三思而后行,能把复杂的事情分解成简单的事情来做,目标更容易实现;才会发现、重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中吸取教训,获得进步,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做到自信、独立与快乐;学会自律并发展自律,才能提升抗挫折能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种良好的心境,要从小通过接受挫折教育来培养。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的喜悦往往也只是短暂的,挫折和失败是必然会遇到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听到的是甜言蜜语,不知道人世间有风浪、有苦难,长大后往往经受不起任何的挫折和打击,遇到一点麻烦、一点不顺,就会产生一种“恨者不能除,爱者不能得”的精神压力和情绪状态,因而,悲观失望、不安、逃避、推诿,甚至选择攻击性行为,损害健康。只有从小经受过挫折,有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使人正确对待挫折,在遭受挫折之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始终保持良好情绪实现健康长寿。

 

7)保持健康心态,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

 

在一切影响人体健康长寿的不利因素中,最能使人致病、丧命的就是恶劣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崩溃。当自己的心境不好时,要善于向亲朋好友倾诉,并主动寻求他们的帮助。家长和长辈,要经常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青少年因外界环境而情绪不稳,甚至反应强烈,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来得突然去得也快,家长既不应忽视也不能压制,应该关怀和开导。如果孩子的情绪引起的烦恼,异常强烈,或情绪低落,持续焦虑不安、紧张,或者出现抑郁、恐慌、烦闷、内疚,则超出了心理卫生问题的范畴,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8)学会放松。

 

出现紧张、焦虑时,要善于通过健身运动、深呼吸、静定、睡眠、娱乐等方式,放松心身。诗歌可以制止忿怒,音乐可以消除忧闷,守礼可以控制享乐。内心虚静,外表敬慎,就能实现放松,达到人安的本性。

 

9)学习中国传统生命观。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传统生命观,对人的健康长寿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儒家关注生命的道德主义教育,重视道德教化,有利于人们追求道德的完美;道家关注生命的自然主义教育,重视养生保真,有利于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使个人精神愉悦;佛家关注生命的超脱主义教育,重视定慧修持,有利于人们追求心灵的内在和谐,解脱人生的痛苦。学习中国传统生命观,可以共同帮助我们学会生存、学会沟通、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实现健康长寿。

 

10)善于选择有助于减压和消除紧张情绪的食物。

 

小麦、芡实、荞麦、葵花籽、南瓜子、腰果、开心果、鸡肉等食物含有丰富的大脑制造血清素的必需成分色氨酸;谷物、面包、豆类、马铃薯等复合碳水化合物,能把色氨酸带到大脑;鸡肉、牛肉、羊肉等肉类含有丰富的酪氨酸,大脑能将其转化成去甲肾上腺素,使人心情愉快,反应更迅速,更有活力,提升学习能力;谷物、豆类、坚果、酵母、肝、肉类、鱼、蕃茄、椰菜等含丰富的维生素B6,能促进色胺酸转化成血清素,是稳定情绪的重要营养素,常被当作精神安定剂,以避免精神过敏、易受刺激等现象,可缓解忧虑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海鲜、鸡肉、葵花籽、燕麦麸、麦片、小麦胚芽、肝脏、洋葱等含硒量丰富的食物,都能使人情绪稳定。

 

市场经济的浪潮,撞击着每个人的灵魂,加速着人们心灵的嬗变,人们面临着更快的角色转换和更广泛的角色选择。如果不能主动适应急速转型的社会,将会有更多的人出现心理障碍和患上精神疾病,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和个人共同努力。作为政府应当重视社会变革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影响,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公正、体面、有尊严的学习、工作、劳动和生活,增加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过得幸福快乐。对于个人而言,则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主动的注意修心养性,在生活中培养坚强的性格和良好的情绪。只要政府、个人共同努力,人们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出现率就会大大降低,那种自杀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注:本文根据20136月《金盾出版社》出版的、本人编著的:《科学养生与健康》该书第三篇中,“通养之道”中的“乐养之道”改写。

 

201592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